青州古道

青州古道

青州古道連線臨淄和萊蕪。當時的博山則是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青州古道承擔著重要的交通運輸任務,所以,現在北嶺、窯廣等古窯的遺址,多在青州古道沿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州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青州的道路,猶如青州的歷史,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交錯密布,通達四方。既有國家開闢的戰道、馳道、驛道、朝廷敕封的“御道”,又有民間通行的大道、鹽道。這些道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青州的發展、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奠定了後來公路的基礎。
青州古道青州古道

相傳,大禹到山東半島治理淄水、彌水、濰水,將阡陌小道拓寬為供眾人通行的大道。

西周初期,周公率大軍分三路東征,剿滅山東地區的“東夷五侯”,即:奄、徐、盈、熊、蒲姑不服周朝統治的部落時,進一步將道路拓寬、延伸,形成了關中地區至臨淄的周道。隨後,封姜太公為齊侯。姜氏後代幾經轉輾,齊獻公時定都於臨淄。自此,以臨淄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的道路迅速延伸。今青州市境為齊國腹地。臨淄的東、南、東北方,皆緊鄰青州。其伸向這三方的道路,全都經過今青州境。在齊國征服山東半島十幾個候國、部落中,先後修築了進攻紀國、萊國的“齊萊戰道”,通向萊蕪的“齊魯戰道”。通向莒國的“齊莒戰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大修馳道。齊萊戰道被改造加寬變成了秦“馳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州的道路隨青州政治、經濟、戰略地位的改變,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州廣固城取代了臨淄城的地位。原先以臨淄為中心的道路,隨之改經廣固城。將齊莒戰道,改稱“青沂古道”。將齊魯戰道,改稱“齊魯古道”。新開闢了由大姜(鄒平大姜村)經張店、金嶺鎮、辛店、淄河店、廣固城、聖水、貫店、大尹、巨彌等村,東去劇縣、北海、萊州、登州的“濟青萊登”驛道。當時的青州刺史部管轄:齊郡、城陽郡(莒縣)、樂安國3個郡國,及高苑(高青)、臨濟(鄒平)、博昌(博興)、利益(益都)、壽光、臨淄、廣饒等15個縣。為適應政治統治、經濟控制的需要,青州刺史部新修、整修了青州通各郡縣的大道。奠定了青州的道路樞紐地位。

特色

三、【青州周道三千年之歷程】:
青州古道青州古道
1、姜子牙與青州周道:
2、齊桓公與青州周道: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小白的師傅鮑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護小白逃到莒國。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通過眼線得知此情況的公子糾和小白,俱連夜回趕。魯國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這裡莒國到齊國的大道,即是經過穆陵關的青州古道。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三節?春秋時期橫貫南北和縱通東西的交通道路》:在春秋時一條南北交通大道,由莒國北行就可達到齊國都城臨淄。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用現在地理來說,由臨淄舊址過穆陵關即可達到莒縣。
3、齊靈公與青州周道:
《左傳》魯襄公二年(前571年):
“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
齊靈公派遣嫁給齊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來魯國送葬,召見萊子。萊子不參加會見,所以晏弱在東陽築城來逼迫萊國。
青州古道青州古道
《左傳》魯襄公六年(前567年):
“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於襄宮。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於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十一月,齊靈公滅亡萊國,這是由於萊國只是仗著謀略而不務實際的緣故。當鄭國子國來魯國聘問的時候,即去年四月,晏弱在東陽築城,因而就包圍萊國,四月的一天,環城堆起土山,緊挨著女牆。到杞桓公死去的那一個月的十五日,王湫領兵和正輿子、棠邑人迎戰齊軍,齊軍把他們打得大敗。二十七日,進入萊國。萊共公浮柔逃亡到棠地,正輿子、王湫逃亡到莒國,莒國人殺了他們。四月,陳無宇把萊國宗廟裡的寶器獻於襄宮。晏弱包圍棠邑,十二月初十滅了它,把萊國的百姓遷到郳地。高厚、崔杼主持劃定分配萊國的土地疆界。
棠邑在今平度,莒國即莒縣。學者周昌富在《萊國姓氏與地望考》一文中也考證說萊都“以當時的地理形勢觀之,似在昌樂西北境域為宜”。
東陽,杜預注云:“東陽,齊境上邑。”杜預是西晉人,其生卒年味(222-284),此時在東晉青州東陽城之前,這說明在東晉羊穆之公元410年築東陽城之前就有已東陽城。
古東陽城,主流觀點認為在臨朐東,東晉羊穆之公元410年築東陽城,所以要沿襲古東陽城舊名,是基於齊國曾“城東陽而圍萊”,取得了滅萊的決定性勝利的歷史事件。
齊國攻打萊國,從臨淄到東陽城,其後勤供應必然依靠青州周道。
4、“永嘉南渡”與青州周道:
“永嘉”是西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307年—312年)。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發生過長達18年的“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趁西晉內亂之際,相繼興起南下,進兵中原。為了逃避落後民族的統治,門閥士族就帶領他們的家族、部曲、民戶大量流徙到江淮一帶,史稱“永嘉南渡”。
在青州地區,先後發生的曹嶷東徇山東、臨淄大戰,石虎攻占廣固、坑殺士民3萬等事件,也迫使青州的門閥士族紛紛南逃。如北海王猛的王氏家族、“名著海岱”的劉胤劉氏家族,青州刺史王仁的後裔琅琊王氏家族等等,都遷居江淮。
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後,為了便於統治,制定了“僑寄法”,就是按照門閥士族的原籍名稱,設定一些僑州、僑郡、僑縣來管理,叫作“僑置”。
青州的門閥士族大多南遷到江北淮河一帶,以今揚州、連雲港地最多。所以,東晉在廣陵(今揚州市)僑置青州,在淮北一帶僑置齊郡、濟岷郡、高密郡,下轄8個僑置縣,歸僑置的青州遙相管轄。僑置在廣陵的青州改名為南青州。
劉宋景和三年(467年),北魏慕容白曜攻占青州,地入北魏。劉宋又在郁州(今連雲港市)僑置南青州,領9郡46縣。到北齊時,這個南青州搬到沂水。直到隋朝統一全國,南、北二青州合為一處,治東陽城。
南北青州的僑置歷史長到150多年,而青州周道就是南北青州遷移的通道。
5、東晉劉裕與青州周道:
東晉安帝義熙五年( 公元409 年) ,東晉太尉劉裕率師伐南燕。大軍自建康(今南京)出發,乘船北上,五月進達下邳,因船大不便入沂,乃留船艦輜重於此,以為後方根據地。是時,晉大軍改為步行,進至琅邪(今臨沂) 。所過皆築城,留兵守衛,以防燕軍襲後。
六月,劉裕大軍進至大峴穆陵關,穆陵關全無南燕軍蹤影,雄關變空關。晉軍不費一兵一卒,輕取穆陵天險。劉裕大喜,指天而笑曰:“虜已入我掌中。”下令築五色壇祭天。部下不解:“我軍尚未與敵軍交戰,將軍為何如此高興?”劉裕笑道:“大軍已過天險,將士必有死戰之心;莊稼遍野,無缺乏軍糧之憂,我已勝利在握。”
次年二月, 劉裕最後對廣固城發起總攻,把一座可容數萬人,作為南燕都城11 年的廣固城,夷為平地。
如高絎《青州懷古》:“寄奴(劉裕小名寄奴)南來氣如虎,只手席捲青齊土。大峴空關戰鼓鳴,降王檻車送吳楚。”明代安箕《過穆陵關》:“將軍峴口路盤紆,東國重關賜履余。雞谷分流通沭汶,商車夾道走淮徐。捐軀戍主靈猶壯,失險南燕計果疏。何處寄奴遺壘是,廢興千載總成墟。”
東晉劉裕北伐南燕的路線從南京到臨沂,從臨沂經南穆陵關到青州,走的正是青州周道。《宋書》在記載這一戰爭過程時,描寫了晉軍北過大峴山後繼續向臨朐進發的浩蕩陣容:“眾軍步進,有車四千兩(同輛),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矟,又以輕騎為游軍,軍令嚴肅,行伍整齊。”由此可以想見,當時這一段道路已是相當寬展的。
6、明朝時期的青州周道:
明洪武八年,基於元末明初戰亂的人口銳減和土地荒蕪,政府全面實行軍遷移民,600年來青州的自然村大都是始建於洪武八年。而建於青州周道邊上的村落仍然沿用舊名。在青州周道上,從臨淄往青州方向,有一村為官道村,進入青州有北普通,南普通,該村家譜也有記載,普通,即是普遍通達的大道。然後進入北辛店、南辛店,從臨淄到這裡已經三十多里路了,按《周禮》“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這裡應該有“賓館”了,所以稱“店”。
青州古道青州古道
青州普通鎮上莊村志及張氏族譜記載:“堯王山相傳為堯帝巡獵於此,故名堯王山。上莊原名‘興旺莊’,明初于山西遷於古道旁建村,因靠近古道,戰亂及匪事不斷,故復上遷於堯王山腳下,遂名上莊”。
度過北陽河,就到了東陽城外的西店村,西店是城外的“賓館”,古代城市有宵禁制度,晚上戌時關閉城門,來不及進城的人就在城外住店。
穿過東陽城與南陽城,沿著青州周道到盧店村,然後到小澗店村,大澗堡,到臨朐城,到沂水大關、穆陵關。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這樣自南京到北京便有了一條“兩京通衢”的大道,一條沿著大運河而行,另一條就是青州古道。
今位於青州周道上的青州市益都西店村北有玄帝閣,上書“兩京通衢”,世代相傳是“從南京到北京”。該傳說當始於明成祖時期。沂水縣馬站在古代是較大的一處驛站,自明代民間相傳“南京到北京,馬站在當中”。通過數字地球技術測量,馬站到北京和馬站到南京的距離都是450公里,果然與傳說相吻合。這個傳說同時也證明青州周道在明朝是南北京城的交通幹線。
實際上兩京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時期的齊國與莒國、吳國的國都,青州周道是齊國、莒國甚至吳國的交通幹線。
7、清朝時期的青州周道:
清道光間山東青州詩人李容《過滿洲駐防城》:
雉堞斜分美柳中,牙旗搖曳夕陽紅。
城頭日日吹螺殼,門外家家曬馬通。
少婦坳堂縫破甲,健兒隙地挽強弓。
依然澠水堯山路,觸目偏多塞上風。
堯山路,即堯王山腳下的青州周道。澠水,即北陽河。在堯王山麓往東看,山下北陽河自南向東北流淌,青州周道則自東南東陽城穿過北陽河西北至臨淄。河上原有浮橋。路東1000米就是青州旗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