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特種郵票全套4枚,集中反映了青城山的自然景觀的幽靜與深邃,由我國著名郵票設計家楊文清親自設計,郵票的印刷採用世界郵票最先進的膠雕形式,層次豐富,表現出山水意境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城山特種郵票
- 郵票規格:30×50毫米
- 齒孔度數:13.5×13度
- 整張枚數:16枚
郵票簡介,紀念郵戳,青城山,
郵票簡介
郵票規格:30×50毫米
齒孔度數:13.5×13度
整張枚數:16枚
整張規格:150×240毫米
版別:膠雕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異形齒孔
螢光噴碼
設計者:楊文清
雕刻者:姜偉傑郝歐
責任編輯:陳宜思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各地郵局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紀念郵戳
“青城山”郵票首發式紀念郵戳.(戳圖選用青城山牌坊圖案)戳直徑為35mm。青城山郵票首發式啟用的四枚風景戳.字釘可更換,均為直徑30mm的鋼質戳,由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的四川青年雕塑家唐立女士設計。旁邊的風景戳是老風景戳.簽名是青城山郵政所所長楊鴻。
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環繞,狀若城廓;林深樹密,四季常綠;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蹟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
青城山主要的景點有:建福宮、上清宮、天師洞
建福宮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處。原名丈人祠,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始建,祀奉寧封子。寧淳熙二年(1175年)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現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1951年後屢有培修,煥然一新。後殿懸掛一幅長聯,共394字,為全國第三長聯。右則有明慶符王妃梳妝檯遺蹟。旁有鬼城山,傳為岷山真人鬼谷子(即蜀中八仙之首容成公,傳為黃帝師)隱居處。
天師洞是四川省著名宮觀,又是全國道教重點宮觀和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也稱古常道觀。天師洞位於青城山半腰。初名延慶觀,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始建,唐改稱常道觀。觀後天師洞傳為張道陵修煉處。唐孫思邈、杜光庭相繼來此修道。現存建築是清康熙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宮觀。三清殿為主殿,一樓一底,樓上為無極殿,樓下殿內有須彌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懸掛康熙皇帝手書“丹台碧洞”匾額。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通高90厘米,唐朝開元十一年(723年)刻。神座前立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攬書”碑,碑本四面刻文,正面刻“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手詔”,碑陰刻益州長史張敬忠的上表,該碑記載了唐代佛、道之爭:開元初飛赴寺僧奪常道觀為寺,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下詔觀還道家一事。內有一棵千年銀杏,傳為東漢張道陵植。天師洞同有石刻張天師像及清代續塑的30代天師張繼先像,觀周圍還有降魔石、擲筆槽等遺蹟。
上清宮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觀。晉代始建,後廢,唐玄宗時重建,五代王衍時再建,明末毀。現存觀宇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國年間陸續重建。大殿祭祀三清。還有傳為麻姑浴丹處的麻姑池、八卦鴛鴦井,有楠木刻板《道德經》全文等珍貴文物。宮左玉皇坪據說是前蜀王衍行宮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