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岩位於德化縣西北部九仙山中,始建唐開元四年(716)。 唐初,福建沙縣梅列鄒無比在九仙山牧牛,種菜,長期修行說法,後坐化成佛。開元四年(716),信徒為其塑像崇拜,奉為“鄒公祖師”,並以石柱石樑建靈鷲岩奉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鷲岩
- 地址:德化縣西北部九仙山中
- 始建:唐開元四年
- 形式:柱均為石築
概況,簡介,
概況
靈鷲岩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代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淨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廈忠“勝跡維
新”題匾高懸於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僕卿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掛於主殿兩側。清初整修兩殿,增置岩田。
該寺在明清時代一度成為本省尤其是閩南一帶佛教活動的中心之一。據清乾隆版《九仙臨峰譜》載:明弘治年間(1488—1504)由福州鼓山(禪宗派)密宗第四徒僧道盛(號一齋)來德化主持大白岩,授徒18人,萬曆年間往九仙山靈鷲岩,自成九仙派系。其僧徒發展至900多人,分成18個支系,陸續到尤溪、大田、永春、同安、漳州、泉州、沙縣等地弘法,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 九仙山靈鷲岩寺歷經滄桑,文化革命期間被毀。1988年初,原靈鷲岩住持、現美國美洲佛教會永遠顧問兼副會長釋寬淨法師倡議重建,得到美國蒙特利公園市般岩修德善堂華裔信眾資助,歷經兩年,該寺大雄寶殿、觀音殿、禪房、鐘鼓樓、外山門等先後落成。
簡介
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寺匾。1990年11月3日舉行重建落成暨開光典禮。
1990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該寺對外開放作為佛教活動場所。1990年11月3日舉行重建落成暨開光典禮。 重建的靈鷲岩基本保持原來的規模,保留著古蹟,而且增加了許多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飛鳥的雕刻。還從緬甸恭請來玉佛三尊、從泰國恭請來金銅佛三尊。
三尊緬甸玉佛,是緬甸北部瓦城名藝人用漢白玉精雕細刻而成的。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1.93米,底座寬1.30米;藥師佛像高1.80米,底座寬1.15米;阿彌陀佛像高1.80米,底座寬1.30米;每尊約重2噸。
三尊泰國金銅佛,其中有金銅如來佛1尊,鎏金四面佛2尊。金銅如來佛頭頂螺殼發出亮光,兩耳垂肩,兩腳盤坐蓮台,右手當胸,左手平放腿部,具有泰國風格。四面佛又名大梵天王,有4個面龐,8雙耳朵,8條手臂。4個臉象徵慈悲、仁愛、博愛、公正,佛教稱之為婆羅門4法;8條手執著8件法器:書本代表智慧,念珠代表輪迴,槍棍代表至上成就,花瓶代表解渴、有求必應,螺殼代表賜福,按胸手印代表庇護,飛輪代表消災降魔、摧毀煩惱,如意寶代表萬能法力。寺的附近有彌勒洞,內有彌勒石佛,高2.7米,寬3米,周長8.9米。另有“甘泉”、“說法台”、“回照池”等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