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石塔和經幢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靈隱寺內,是五代、北宋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共有石塔兩座,經幢兩座。兩石塔始建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兩經幢建造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兩經幢原在奉先寺(錢氏家廟)前。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靈隱寺住持延珊遷建於今址。兩石塔位於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相距約42米;兩經幢位於天王殿前東、西兩側。兩石塔結構相同,用石灰岩建造,為仿木構樓閣式塔。外觀八面九層,身上雕刻140餘尊佛教造像有濃厚的唐代遺風。兩經幢結構基本相同,石灰岩雕鑿,逐級疊澀而多層八面型石幢。幢身上刻“大佛頂首楞嚴咒”和“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咒”經文。靈隱寺兩石塔完整、忠實地模仿了木結構塔的建築形式,是研究宋代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靈隱雙經幢,具有五代吳越國時期的典型特徵,是較好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

2013年3月5日,靈隱寺石塔和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隱寺石塔和經幢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靈隱寺內
  • 所處時代:五代、北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989-3-28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兩石塔始建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兩經幢建造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兩經幢原在奉先寺(錢氏家廟)前。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靈隱寺住持延珊遷建於今址。
1992年,對靈隱寺雙石塔雙經幢進行了測繪。

建築格局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共有石塔兩座,經幢兩座。兩石塔位於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相距約42米;兩經幢位於天王殿前東、西兩側,兩經幢原在奉先寺(錢氏家廟)前,靈隱寺住持延珊遷建於今址。

主要建築

石塔
兩石塔結構相同,用石灰岩建造,為仿木構樓閣式塔。塔高約11餘米,塔剎已毀,第三層有一方小石匾額,上書“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外觀八面九層,逐層收分,比例適度,出檐深遠,起翹舒緩,輪廓挺拔秀麗。各建築構件,如斗縅、椽飛、翼角、勾頭、滴水、門窗均技術較高。身上雕刻140餘尊佛教造像有濃厚的唐代遺風。
經幢
兩經幢結構基本相同,石灰岩雕鑿,逐級疊澀而多層八面型石幢。兩經幢東西相距約74米,東經幢高8.05米,西經幢高11.89米。經幢下部用三層須彌基座,底層束腰雕有遒龍,上兩層束腰雕佛像,幢身上刻“大佛頂首楞嚴咒”和“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咒”經文,字型楷中帶行,西幢經文後刻有建幢記,文末署:“天下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己歲閏五月口日。”

歷史文化

靈隱寺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鹹和元年(326年),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鹹和初,由中原雲遊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直指堂(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聯燈閣、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築所構成,共占地一百三十畝,殿宇恢宏,建構有序。大雄寶殿中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用二十四塊樟木雕刻鑲接而成,共高24.8米,為國內所罕見。

文物價值

靈隱寺兩石塔完整、忠實地模仿了木結構塔的建築形式,是研究宋代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靈隱雙經幢,具有五代吳越國時期的典型特徵,是較好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靈隱寺石塔和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靈隱寺內。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靈隱寺石塔和經幢,路程約4.4千米,用時約3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