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據《
邯鄲縣誌》和《邯鄲辭典》記載:靈芝寺,在邯鄲縣北五里舖,興建於唐朝初期,原名叫
靈光寺,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乙巳年即公元1605年》邯鄲縣北五里舖,靈光寺中僧寺殿生長靈芝一棵,高一尺多,呈五色,夜間有光,照一丈多,芳香四溢,
方圓百里的百姓成千上萬的慕名前來觀賞靈芝,一月後敗落,從此寺名更改為靈芝寺。 佛教聖地靈芝寺,座落於河北省邯鄲市北部五里舖村東部,位於古代通往京城的御路大道的東邊,緊鄰烽火台,寺後有山西通蘇曹滏陽河的船運要道,交通方便。 因時代變遷,寺院幾經興廢,歷經滄桑。由於近代戰亂不斷,清朝後期邯鄲幾次大水、冰雹、隕石雨等自然災害,百姓遷徙、民不聊生而寺院隨之荒廢,後剩下北靈芝寺的一小塊院落,院中約四百年樹齡的古槐樹依然存在,它是靈芝寺興衰的唯一鑑證者。 到民國二十九年,我村冀守本許願出資在北靈芝寺重新修建釋迦牟尼佛祖殿,後因戰亂時期無人管理,解放初期被五里舖村國小占用。 南院在解放初期被邯鄲農校占用,一九五四年遷走,寺院基址又被紡織廠占置至今。 一九九零年,黨的宗教信仰政策更加寬鬆,發展旅遊業成為當務之急,《邯鄲市交通旅遊地圖》在五里舖村位置明顯標有靈芝寺,為恢復古代文物古蹟,由村民集資初步重修佛爺殿。 二零一零年為回響邯鄲市政府的三年大變樣工程號召,將寺院向北遷移二百米,重新修建靈芝寺。
寺中古槐
靈芝寺院內的古槐樹約四百年樹齡,在那漫長的歷史洗禮中,這棵老槐樹幾經滄桑孕育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它既不像楊柳樹婀娜多姿,也不像松柏那樣鬱郁匆匆,但它敢與武靈叢台上的古槐相媲美,它就像一把巨傘遮住了烈日和風雨,保護著樹下的云云眾生,它就是靈芝寺弘揚佛法的見證者。 據年老者講訴,有一位小伙子到老槐樹下歇涼,被樹上的馬蜂螫了一下,這個年輕人回家拿油倒在樹洞裡點起火,這把火接連燒了三天三夜,他以為馬蜂和樹都會被燒死,但這棵老槐樹,不但沒有燒死,反而長得更加旺盛。多年來這棵古槐為什麼能在烈火中依然青蔥,誰都不能解開這個謎,所以人們都稱它為神槐。如今更為壯觀,樹冠遮雨面積達一百六十多平方米左右。
電腦字型
一種新的電腦字型——“靈芝體”,時下在找字網、字型下載網等搜字網站受到網友熱捧。難得的是,該字型是由兩位邯鄲人研發的——創編者是邯鄲市的國小老師郭靈霞,“靈芝體”延續了她平時寫教案、板書的風格;製作者是當地一家電腦工作室的負責人韓紹傑。 韓紹傑說,他同郭靈霞研發“靈芝體”歷時半年,上傳網路供免費下載是為讓更多人知道邯鄲,由此去了解邯鄲。 研發念頭源於作業本上評語 7日,隨著“靈芝體”在網際網路首發成功,“倆邯鄲人研發新電腦字型”的帖子像長了翅膀,在論壇和微博上被廣為轉發。 昨日,記者點擊找字網的“最新字型”欄後看到,“靈芝體”已位居字型榜首位。該字型清秀雋永,硬筆書法風格,已被下載813次。“靈芝體”還被字型下載網等搜字網站收錄。在“靈芝體”相關頁面,網友“門興”發帖稱:“手寫字型,真是太有才了。” 根據該字型下載頁面所附的簡介內容,記者昨日電話聯繫到了46歲的創編者郭靈霞。身為邯鄲市叢台區五里舖國小六年級語文教師的郭靈霞告訴記者,“靈芝體”是她和邯鄲市五里舖村村民韓紹傑共同研發的。身為國小老師的郭靈霞創編了“靈芝體”,韓紹傑將其製作成電腦字型,7日上傳到網上,供免費下載。該字型一經推出,就受到眾網友的熱捧。 “韓紹傑是我教的班級上一同學的家長,開著一家電腦工作室。”郭靈霞介紹,今年5月份,韓紹傑在看孩子作業本上她寫的評語時,覺得筆法十分耐看,便與她商議,要把這種字研發成網上通用的電腦字型。 新字型的研發花了半年時間 郭靈霞說,之後她把6000多個常用漢字寫了一遍,“每天從5點鐘寫到7點鐘,一般一天只能寫出二三十個自己滿意的漢字。還記得‘凹’和‘凸’字,我寫了六七十遍才滿意。” 對於寫好的字,郭靈霞每天都會趕在上班前送到韓紹傑的工作室。韓紹傑將它們掃描到電腦上,再用軟體程式把字一點點摳成鏤空狀,接著進行後期調試和修補。 “這個工作特別繁瑣,需要細心和耐心。”韓紹傑昨日接受採訪時補充說,他白天要開培訓班教學生,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做這項工作。因此,直到11月份才完成這種字型的研發工作。 取名“靈芝”是為宣傳邯鄲 郭靈霞接受採訪時透露,“其實在10月份,共有6763個常用漢字的這種字型就基本完成電腦製作了,但我對其中700多個字不太滿意,又重寫了一遍。” 11月7日,郭靈霞與韓紹傑研發的字型大功告成,二人商議決定,取邯鄲佛教古剎靈芝寺的“靈芝”命名該字型。隨後,韓紹傑將“靈芝體”免費上傳到了找字網。據了解,這是除“南宮體”外極少以地名命名的電腦字型。 韓紹傑昨日介紹,“之前,各種電腦字型多由公司或團隊研發,主要是拿來賣錢的,而我們研發的‘靈芝體’,下載不收錢。”為此,有人說他倆太傻了。對此,韓紹傑說,“靈芝體”是邯鄲文化的體現,只有免費供網友下載,才能使這種字型得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我們研發‘靈芝體’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邯鄲,並由此對邯鄲文化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