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竺是漢語詞語,解釋為佛地,天竺為佛教誕生地,故稱,出自清 魏源《白岳東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竺
- 拼音:líng zhú
- 釋義:佛地
- 出處:《白岳東岩》
靈竺是漢語詞語,解釋為佛地,天竺為佛教誕生地,故稱,出自清 魏源《白岳東岩》。
《靈竺寺》是宋代詩人周弼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詩詞正文 不因純孝者,古寺若為安。壁彩蝸游遍,爐香鼠踏殘。鐘聲嘶破梃,旛影颭危竿。尚恐冬生筍,時來竹外看。作者簡介 周弼(一一九四--一二五五),字伯弜,(又作伯弼,...
肯德基(靈竺店)肯德基(靈竺店),是一家快餐餐館,地址是杭州西湖區靈隱路34號(近靈隱寺)。餐館簡介 特色服務:提供線上選單。推薦菜
由於宋真宗崇佛道,繼而宋仁宗推崇佛教,因此,當時杭州官如蘇軾、蔡襄、沈文通等均與杭州佛門密切交往,也使靈竺趨於興盛。宋仁宗天聖初年(1023年) 有銑和尚在白雲峰、獅子峰之間建觀音殿,一時香火甚盛,“眾山環拱,煙雲瓢渺,時...
靈隱、天竺諸峰,總稱“武林山”,據《漢書.地理志》:“錢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靈山志》稱:“宋時定地,以飛來峰之南為天竺,以飛來峰之北為靈隱。因北麓為靈鷲寺,故峰為異其名。”靈竺佛教文化為隨同杭州歷史千古流傳。
此間的靈竺道路上,人們摩肩接踵,沿途茶樓酒肆,莫不利市數倍。川流的人群促使道路兩旁臨時搭建的攤販林立,十里八鄉的食點,手工藝品、土特產莫不均雲集於此,形成了集市。接下湧來的來是蘇常錫、紹嘉湖一帶的香客,他們來天竺...
《鹹淳臨安志》:下竺靈山寺,在錢塘縣西十七里。隋開皇十三年,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寺。唐永泰中賜今額。《淳祐志》云:大凡靈竺之勝,周回數十里,而岩壑尤美,實聚於下天竺靈山寺。自飛來峰轉至寺後,岩洞皆嵌...
竺靈,1952年生,原名左竹林。山東菏澤人。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大漠樂章》獲中國第6屆國際攝影展鼓勵獎並選送韓國展出;《依》入選全國第17屆攝影展;《自然的梵音》入選'94馬尼拉國際攝影展;《高原的太陽》等兩幅獲第7屆尼康獎;...
杭州佛教的發展,使西湖周圍形成了以靈竺為中心的北山寺廟群和以南屏淨慈為中心的南山寺廟群,佛教普及兩浙民間,不時出現兩山的香市熱潮。令人矚目的是隨著時代條件和政治上的影響,杭州佛教中心曾兩度轉移。一是南宋前期,不少愛國僧侶不...
九里雲松在洪春橋至靈隱合澗橋前一段,全長約2公里。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唐刺史袁仁敬植松於行春橋(即今洪春橋),西達靈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蒼翠夾道,陰靄如雲,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間,衣袂盡綠...
由於靈隱、天竺寺院由慧理創建,故後人尊奉其為靈竺開山祖師。古時靈鷲寺與下天竺翻經院一澗而隔,同屬一體,同一山門出入,故白居易詩云:“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權德輿也吟詠:“石路泉流二寺分,尋常鐘聲隔山聞。...
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有計畫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拆除錢塘、涌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線。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錢塘門...
清初,康熙曾至中天竺題寫“靈竺慈緣”匾額。弘曆南巡時,為中天竺御題寺額,改名為“法淨禪寺”。滄海桑田,幾經興廢,難復舊觀,民國以降,以至“文革”,金像傾圮,殿宇被毀,寮舍易主,僧眾遭逐。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