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市起於農曆二月初二的花神節朝,盡於端午,每年春季香客雲集成市。從北宋開始,遷延到清代臻於極盛,民國時期因戰亂而稍衰,1949年後,香市因時局而漸趨冷落。改革開放後,隨著城鄉間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裕,伴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杭州的香市,又蔚然成為古老民俗文化的壯觀場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竺香市
- 地理位置:杭州西湖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花神節朝
- 時間:農曆二月初二
簡介,山色娥綠溝壑深,月影泄漏水深沉,蘇常賓客搖大擼,杭嘉居士轉法輪,鐘磬相擾動地府,梵唄互擊響乾坤,仙山淨水除瘟疫,三竺香市天下聞,下天竺寺,中天竺寺,上天竺寺,偈吟,
簡介
清西湖十八景之十五
早春是杭州最美柔美的時節,溪水泛著清綠,柳絲吐著嫩黃、桃樹奼著嫣紅。在明媚的春光里,身穿的灰藍布衫,肩挎“朝山進香”土黃布袋,腳穿青幫布鞋,腰扎擰黃布帶,頭包帕巾,髮髻上斜拈一朵艷麗絨花的香客,在領隊旗幟的導引下,一群群,一隊隊地先進岳王廟,接進靈隱寺,再依次參拜下天竺之法鏡寺、中天竺之法淨寺、上天竺之法喜寺,轉回淨慈寺;條件好的,從草橋門外的海潮寺登船,遙去東海的普陀寺。
香客們所到之處,各個焚香燃燭、然後雙手合十叩頭拜佛、喃喃地訴說出心裡的願望;沿途帶來了香火經濟的興盛,這恢弘的場面,就是杭州城名聞遐邇的天竺香市。
《天竺香市》
揚眉
山色娥綠溝壑深,月影泄漏水深沉;
蘇常賓客搖大擼,杭嘉居士轉法輪。
鐘磬相擾動地府,梵唄互擊響乾坤;
仙山淨水除瘟疫,三竺香市天下聞。
山色娥綠溝壑深
北宋鹹平元年,也就是公元988年,杭州知府張去華到天竺寺向觀音菩薩祈雨“應驗”之後,人們就紛紛來此祈求神靈的佑護和佛祖的賜福,“三天竺”漫漫的山路,由此逐漸成為一項表現西湖傳統風俗的香燭集市。
南北高峰間的天竺三寺,深藏於林壑溝谷中,從北高峰下的靈隱寺算起,由下而上排列,各個寺宇壯觀、庭院敞亮景色幽深。三寺的錯落毗近,歷史相近教觀近同,經學與詩文並茂,高僧輩出被世人譽為“天竺佛國”。這裡面下天竺創建的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餘年,最晚創建的上天竺寺也歷經千年雨雪,乾隆爺遊歷杭州時,親自為上、中、下三竺寺命名為“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並題寫了寺院匾額。
清人范祖《杭俗遺風》曾記敘,杭州的香市可分為三種,即“天竺香市”、“下鄉香市”及“三山香市”,香客的成分也各不相同。
“天竺香市”為時最早,觀音的聖誕是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全城老的少的、醜的俏的,無不雲集,途為之塞。有懺會者,十八日晚即許出城,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燈,至廟不絕”。
“下鄉香市”,是種桑養蠶的蘇常錫、杭嘉湖一帶的各鄉村民,以一鄉一村結夥成隊乘坐載香的杉船,延大運河來杭城,停泊在松木場、拱宸橋一帶。他們以船為家,自帶糕粽為食,最多的時侯遷延達千百多隻,寬闊的河道也堵塞無隙。下鄉香市的香期,為時多達一個多月,給杭城帶來了空前的盛況。
“三山香市”,三山是指天竺山、小和山、法華山。蘇杭各地的民間都有“香會”組織,類似於現代的協會。香客由長者領隊指揮,數十、百十成群,肩跨黃香袋,腰擰紅帶,頭裹帕巾,結伴而行,總要在一天整天內,行程百餘華里,燒遍三山之香,名曰“翻三山”。“翻三山”的情趣之處在於提燈夜行的場景,夜幕低垂,串串燭火如盤蛇,繞著山路蠕動,煞是動人。
月影泄漏水深沉
天竺香會,是西湖春季最熱鬧的民間廟會,以朝拜天竺寺的觀音為主,香會分三期,地點也分布廣泛。
每年的二月十九是觀音誕辰日,也是香市的開始,香火最盛大。期間杭州城裡城外的茹素人家,十有八、九都趕往三天竺燒香,瞻拜玉面。此間的靈竺道路上,人們摩肩接踵,沿途茶樓酒肆,莫不利市數倍。川流的人群促使道路兩旁臨時搭建的攤販林立,十里八鄉的食點,手工藝品、土特產莫不均雲集於此,形成了集市。
接下湧來的來是蘇常錫、紹嘉湖一帶的香客,他們來天竺敬香,還有“行大蜡燭”的場面,他們將幾十斤重的大蜡燭用竹滑籠住,兩人雙肩抬著,前面還有打旗的,後面還有敲鑼鳴道的,將到禪寺時點燃、回程時熄滅,攜回家中,用來照亮蠶房,認為有觀音的護佑,可消災免難獲蠶花利市。
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生辰,過去杭州外的東嶽大帝行宮有五處,法華山東嶽廟是最大、亦最興盛的,期間要舉行迎神賽會。
迎神賽會由儀仗隊開道,“清道校尉”開路,後面是八面抬鑼,鳴鑼喝道,四面是執事儀仗隊,舉著有“迴避”、“肅靜”的虎頭禁牌,鐵鉞、金瓜、彤弓、玄矢兵器林立,龍風、虎豹、金鳥、玉兔旗幟招展,這些校尉後是“錦衣將軍”護駕,火銃隊押陣。
接著是高照,一面綢緞大旗,上繡“敬神如在”,旗桿是大毛竹做成,有三、四丈長,由一個彪形大漢擎著,邊走邊舞,時頂在頭頂、後頸、前額,時托在手臂、手心、拳頭,作出各種耍弄絕技。行進的隊伍遇到供棚時,護駕的十二支銃,同時向天空燃放,但見火星四濺,震天撼地。
接下的隊伍就是賽會,由各行各業、各村各坊所派出的“會貨”化妝表演隊伍,表演著樂隊、舞龍、舞獅、高蹺、抬閣、調無常、舞判官,還有舞刀弄槍等武藝雜耍技能。
之後,是提著香爐的提爐隊,端著神器的迎神隊,最後才是侍衛蜂擁護的神轎,轎中端坐著金裝的“東嶽大帝”。神轎供棚時,迎駕人等都要跪接,善男信女高念念佛經。
到了六月十九的天竺香會,就以杭城人為主了,不過場面也十分的熱鬧,以夜間郊外巡遊為主。
明清時,杭州十座城門到了晚間是必須關閉的,所以夜遊西湖的雅客,須於城外找借住宿的處所。惟有每年六月十八的整夜,官府為了便利城裡市民去天竺進香,錢塘、涌金、清波三處城門是通宵不關的,所以,杭州人就有了“六月十八游夜湖”的俗諺。
蘇常賓客搖大擼
張岱:“西湖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山東進香普陀者日至,嘉湖進香天竺者日至,至則與湖之上市焉,故曰香市。西湖香市景色然進香之人,市於三天竺,市於岳王墳,市於湖心亭,市於陸宣公祠,無不市,而獨湊集於昭慶寺。昭慶寺兩廊故無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蠻夷閩貊了珍異皆集焉。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經典木魚,伢兒嬉具之類,無不集。
此時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醞。袁石公所謂“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紋如綾,溫風如酒”,已畫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雜來,光景又別。士女閒都,不勝其村妝野婦之喬畫;芳蘭薌澤,不勝其合香芫荽之薰蒸;絲竹管弦,不勝其搖鼓頜笙之聒帳;鼎彝光怪,不勝其泥人竹馬之行情;宋元名畫,不勝其湖景佛圖之紙貴。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撲不開,牽挽不住。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
崇禎庚辰三月,昭慶寺火。是歲及辛巳、壬午洊飢,民強半餓死。壬午道梗,山東香客斷絕,無有至者,市遂廢。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見城中餓殍舁出,扛挽相屬。時杭州劉太守夢謙,汴梁人,鄉里抽豐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詞饋送。有輕薄子改古詩誚之曰:“山不青山樓不樓,西湖歌舞一時休。暖風吹得死人臭,還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實錄。
杭嘉居士轉法輪
杭州靈隱寺的西側,有一條傳統的進香山路,途徑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座寺院,合稱為天竺路。
晉朝天福年間,有位叫道翊僧人,在這裡結茅築庵。一天晚上,看見有一絲光芒在庵前的澗水裡,前去看,得到一奇木,便用來刻畫成了觀音大士雕像。後漢乾祐年間,有僧人從勛,從洛陽捧持古佛舍利來到這裡,鑲嵌在觀音大士雕像的頭頂上,妙相莊嚴,端正殊好,晝夜放出白光,士子民眾崇信。到了錢武肅王朝代,他常夢白衣人求修葺她的居所,醒來後有所感悟,於是修建了天竺觀音看經院。而連通三寺的這條路,隨著進香人的踩踏逐步演化成為“天竺香市”。
北宋鹹平元年,錢塘地區大旱,三個月無雨,杭州知府張去華沐浴、齋戒,徒步走到天竺寺,向觀音菩薩祈雨“應驗”後,人們便紛紛來此祈求神靈的佑護,到“三天竺”寺廟瞻福,也逐漸成為西湖傳統盛事中一項活動,寺廟也因此而興盛起來。
文獻記載:“宋鹹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張去華率僚屬具幡幢華蓋迎請下山,而澍雨沾足。自是有禱輒應,而雨每滂薄不休,世傳爛稻龍王焉。南渡時,施捨珍寶,有日月珠、鬼谷珠、貓睛等,雖大內亦所罕見”。
鐘磬相擾動地府
1、北宋仁宗趙禎嘉祐年中,沈文通治理州郡,認為觀音以聲聞宣揚佛力,不應該是禪那所居,便以教易禪,令僧元淨號辨才者主事,從此鑿山築室,逐漸成了規模。
2、北宋時宋英宗趙曙治平年中,郡守蔡襄奏請賜“靈感觀音”殿額。辨才乃益加鑿拓前山,闢地二十有五尋,殿加重檐。
3、北宋建炎四年,金兀朮攻入臨安,高宗飄航於海上。兀朮至天竺,見了觀音像,甚是喜她,便載於後車,與《大藏經》並轉運到了漠北而。其間有比丘叫知完的,率領他的徒弟跟從。到了燕,在都城之西南五里修舍,曰玉河鄉,建寺供奉觀音像。天竺僧乃重用其它的木刻肖前像,詭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現”,其實並不是前像。
4、南宋孝宗趙昚乾道三年,建十六觀堂;七年,改院為寺,門匾都是御書。南宋寧宗慶元三年,改天台教寺。
5.元朝至元三年頹毀,五年、僧慶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朝末年又毀於戰火。
6.明朝洪武年初重建,到了萬曆二十七年重修。崇禎末年又毀壞。
7.清初又重新修建,當時到普陀路斷,天下進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當甲東南。每年的二月十九日,男女宿山之多,殿內外無下足處,與南海潮音寺正等。
從2006年起,杭州市政府對“天竺香市”進行了挖掘、恢復,再展現了前朝盛事,及它的文化、歷史,佛教文化的藝術內涵。
《水調歌頭·天竺香市》
揚眉
濃霧墜靈鷲,笑語響竺川,
蘇常嘉紹香客,燭火眾人擔。
斜鬢絹花燦爛,腰帶鵝黃明艷,藍布綴雙肩。
虔敬扣佛祖,殿外漫青煙。
可知否,理家易,治國難。
草民恩怨疾苦,總要找人宣。
佛主慈航普度,善解憂愁煩惱,管教眾心寬。
百姓不生事,君主樂悠閒。
梵唄互擊響乾坤
從靈隱到下天竺寺、中天竺寺、上天竺寺原是條崎嶇的小道,是香客們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踩擴出來的,據清人范祖述《杭俗遺風》記載,“全城老的少的,醜的俏的,無不雲集,途為之塞……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燈,至廟不絕”。有了這條路,兩邊也有了村民們經營香燭的小鋪子,這就是天竺香市的老底子。
過去的香市,以經營香燭及祭佛用品為多。後來,小販們隨處擺攤設鋪,除了供應日常的百貨、素飯、小吃。
舊時的天竺香市,由盛及衰,而在近百年後的今天,隨著我們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又重新展現開來。當時天竺香市盛極一時。解放初期,香市因特定原因逐漸冷落,到了改革開放後,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旅遊人群的增多,香市隨著又再現起來。而“天竺香市”並不是單指某一地方,而是指三座寺廟之間沿途的風景和文化。
西湖香市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唐宋年間,天竺、靈隱、昭慶、淨慈、海潮等寺院,就有專供進香者住宿的“香舍”。南宋建都臨安後,新春佳節期間,皇帝都要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寺院燒香敬佛。此風一開上行下效,四鄉八縣的農民都要在春耕之前,群結隊地進城燒香拜佛,順便也採買些農具、物品、種子,久而之久便形成了香市習俗。
西湖香市可分為“天竺香市”、“下鄉香市”和“三山香市”三種,香客的成分按也各不相同。
早春三月間,進杭城燒香的是來自杭嘉湖、金衢溫、寧紹及毗鄰省份的香客,多為三、五十歲的中老年婦人,他們以村為幫劃著名大船結伴而來。香市最盛時,杭城的各碼頭竟停泊著上千隻香船,旌旗漫天。
江南水魚米之鄉,杭嘉湖一帶的農事以蠶桑為主,香客們視杭州為佛地,更祈求蠶桑安吉;它地香客則求菩薩保佑,祈得蔭福、牲畜興旺、四季平安。
西湖香市以天竺為主,波及靈隱、岳王廟、昭慶寺、老東嶽、吳山。春汛來臨時,城裡城外的坊肆都忙著裝點門面,招徠香客。各個寺廟兩廊、山門內外均搭篷趕市,一時形成了“有屋則攤,無屋則敞,敞外有篷,篷外有攤”的局面,商鋪店肆鱗次櫛比,綢布簪耳、刀剪牙尺,米糕果點、香燭木魚,還有泥人布玩、農耕器具琳琅滿目,雲集成市。
明人張岱描述道:“此時春暖,桃柳春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
仙山淨水除瘟疫
過去的香客們進城,一路上風餐露宿,省吃儉用,往返或步行、或划船,購得些廉價生活、生產用品,還不忘買只泥貓,回去置於蠶房以示避鼠;踏入廟宇,進香者需親手撫摸到寺廟裡的每一尊佛座、每一根殿柱,才能明示朝山之虔誠。這種場景直到今日仍然可看到,一些老年婦依次撫摸著寺廟裡的佛像、羅漢、金剛、圓柱,虔誠之心,令人由衷地敬佩。
改革開放後,農村的經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農民生活大為改善。香客進城都包租的汽車、輪船,往來接送,食宿於旅店、飯館,紅燭、香火更是插滿焚爐,但年老的婦人,虔誠之心依舊不改,撫摩著心中的聖物。
更多的中年人拜完菩薩後便忙著採購。歡天喜地地湧進商場、布店、當年的百貨公司,出來時,每個人手裡都拎著大包小裹的時尚物品。
如今香客來杭城,不管是年長的,或是年輕的,無不趁著香會的熱鬧勁愉悅身心、各得其樂,各個興致勃勃地看風景、聽戲文、逛馬路、游西湖、吃特色。
從2006年起,杭州市政府對天竺香市進行恢復和建設,對現有寺廟進行保護,整治周圍環境,對天竺路沿街的草堋民居進行改造翻新,保護茶地竹林,整治溪流、鋪路建橋,再現了天竺香市的悠遠歷史,濃重佛教文化,展現天竺一帶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進一步發掘了佛教文化的內涵。
天竺香市的主要功能,是以服務全國各地的佛教香客為主,為他們提供一個滿意的休憩場所,建築物由前店後居的店鋪組成,依地形分為上天竺香市、下天竺香市和永清竹浪三個區塊。
上天竺香市,位於中天竺至上天竺之間的天竺路兩側,展布有茶樓、飯店、休息亭,供遊客休憩,在天竺路的南側有較大的平地,供車輛停靠。
下天竺香市,位於天外天菜館至中天竺之間的天竺路兩側,是步行購物街,沿街店鋪中經營香燭、茶葉及特色旅遊紀念品。
永清竹浪,位於中天竺至上天竺一段的天竺路,入口位於靈隱大山門的東南方向,距離百米。青石的板路,透著古樸的味道,白牆黑瓦的村宅,銅黃色的香鋪錯落有致。素菜館老底子的木排門一扇扇豎著,來天竺香市吃素齋,是杭州人的新飲食。浪中,兩旁山巒夾道,沿山坡遍植翠竹、灌木和花卉,極富自然野趣,遊人須步行跨溪,沿天喜山的山腳穿行,情趣盎然。
“天竺筷”是杭州特產之一,這裡山路兩側盛產竹子,竹筷粘著佛氣很有名,實用且價廉物美,富有地方特色。
三竺香市天下聞
歷史上,各朝各代在靈竺一帶興建了不少佛寺,相接連片,鐘磬相擾、梵唄相聞。經過千年滄桑,這些寺院大都廢圮,唯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各山一寺,香火代代接傳。
步行從天竺空濛的門進去,沿著石路往前走,依次可經過下天竺的法鏡寺、中天的竺法淨寺和上天竺法喜寺,一路佛歌高唱。徜徉在天竺山,除到各寺遊覽、參拜佛容外,最為誘人的便是欣賞寺外山巒的秀色了。
從靈隱的合澗橋旁循山路而進,山色如畫屏展現,依次能看到著名的山峰有靈鷲峰、蓮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竇峰、白雲峰、天竺峰。但見崖陡谷深,澗流淙淙,山嵐間雲影飄忽。
最著名的天竺峰,雙峰削立形同天門,杭人又稱它為天門山。為西湖南側群山中的主峰,峰高455米,有湖山第一高峰之稱。天竺道上七葉樹、楓香、紫楠、黃檀、榆樹等古樹名木林立;天竺山的奇石更是神奇,特別是蓮花峰一帶的山石,晶瑩清潤、嵌空玲瓏,俊秀婀娜。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記載:“由下竺而進,夾道溪流有聲,所在多山橋野店。方春時,鄉民扶老攜幼,焚香頂禮以祝豐年。香車寶馬絡繹於道,更有自遠方負擔而至者,名曰‘香客’。
下天竺寺
正名叫法鏡寺,又稱下天竺,位於杭州西湖區靈隱寺天竺路旁,西傍飛來峰,東臨月桂峰。
東晉的鹹和元年,也就是326年,天竺國的天山祖師慧理來到了錢塘的武林,選著依山臨水的興旺之地,廣建寺院。據《天竺山志》記載,他曾建有五剎(另一說建有十寺),慧理法師首建靈隱寺後,在東晉的鹹和五年(330年)創建“下天竺翻經院”,翻經院,顧名思義為翻譯佛教經典著作的地方。
清乾隆時改名法鏡寺,寓意是以法理為鏡子,時常規範自己。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恢弘的禪寺在兵火中化為灰燼,光緒八年(1882年)再次重建,規模大不如從前。
《法鏡寺偈語》
揚眉
佛家法理為明鏡,日日對照謹言行,
為了解除眾生苦,甘願做燭放光明。
解放前,寺宇因長年未得翻修久,窗欞瓦脊破損甚多。1950年後,部分殿閣被當做中藥材的倉庫,大躍進的年代又改作工廠。從1982年起,杭州市佛教協會布施善緣,重建進行了修建,至1989年底,寺內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等殿堂修葺一新,49尊佛像全部貼金榮光。其中,藥師殿內的藥師如來壇,嚴格按照《藥師經》儀規設計製成,造型別具一格,為國內僅有。
1989年10月20日,江南高僧雲集於此,舉行了隆重藥師佛開光儀式,現為西湖界地中唯一的尼眾寺院。
地址:天竺路68號
公交:K837路、Y4路到下天竺下。正名叫法淨寺,又稱中天竺寺,距法鏡寺約半公里路程的稽留峰下。
中天竺寺
吳越時期,錢弘俶在中天竺建寺,名崇壽院,香火興盛,香客甚多。隋朝開皇十七年(597年),來自於印度的寶掌禪師在此地建寺,與崇壽院同輝。因寶掌系印度人,故中天竺又稱中印峰。仁壽中期(602—603年),寶掌禪師命慧誕法師攜神尼舍利在飛來峰下造神尼塔,為杭城第一佛塔。
宋朝政和四年改稱,天寧萬壽永祚禪寺;元天曆年間(13改稱天曆永祚禪寺;明洪武元年賜號中天竺寺。嘉靖二十五年,僧惠鏞、法琦、清琳等募捐建殿剎聖像及白衣觀音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清帝乾隆南巡時,為中天竺寺御題寺額:法淨寺。光緒十八年得捐資重修,當時寺內有天王殿、正殿、後殿、地藏殿、摩利支天殿、神御殿、白衣觀音堂,並建有桂子堂、天香閣、諸天閣、御書閣以及供寺僧退院養老的六房。時氣勢宏大香客甚多,香火興盛,為遊覽名勝。
《法淨寺偈語》
揚眉
白衣觀音立殿堂,青蓮濯波暗芬芳,
施灑淨水化羅剎,人間無恙得安詳。
杭州解放後,人民政府曾撥款整修,大躍進時一度移作它用,1981年杭州市政府發還於市佛教協會管理。1985年募捐修復觀音殿。杭州市佛協在此辦了退院養老的安養堂,供老僧尼們在此安度晚年。浙江省佛教協會在寺旁原延壽房址設協會舍。
地址:天竺路112號
交通:K837路、Y4路到中天竺下。
上天竺寺
正名叫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俗稱上天竺。該寺距中天竺約一公里,創建於五代吳越王時,原名天竺看經院,從字面就可理解,此處應是經卷收藏之所了。
法喜寺是為天竺三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後晉天福初,僧人道翊在白雲峰下結草搭廬修行,戲稱“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見有奇木發光,遂請名匠刻成觀音像供奉。
時吳越王錢弘叔夢見白衣仙人求其修建住所,於是在上天竺開路築基,建“觀音看經院”,於後晉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
後漢乾佑年間,有僧人從洛陽帶來了佛舍利,置於觀音像頭頂,由是觀音雕像“妙相莊嚴,端正持好,書放白光,士民崇敬”。後人遂將道翊稱為“白雲開山祖師”。由於上天竺以觀音靈驗相專,所以歷代帝王都非常信奉,“凡郡中旱勞,必請入城”,故《七修類稿》稱:“杭上天竺廣大靈感之號由宋世所加”。
北宋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一1074)和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蘇軾兩度為杭太守,此間杭城多水災,東坡開倉廩,浚水利,但“三吳之災,連歲不稔”,蘇軾曾幾度齋戒,到上天竺觀音像前跪責“雖某等不德而召災”,希望能“念斯民無辜而受憫”,表達了愛民憂災之情。此後,明清兩代帝王也沿襲南宋先制,常至上天竺“祈晴”或“祈雨”。
明崇禎十四年(l641年)杭城大旱,餓殍遍道,時有訛傳觀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濟,於是餓民蜂擁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泥狀白土充餓,是為“觀音土”。從此,江南一帶凡遇有災荒,饑民常以此充飢,遷延生命。
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府時,曾來數次,留下《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等詩。宋朱熹、呂祖謙、戴復古,元趙孟、倪瓚等名士均有遊歷上天竺的詩篇遺留在世。
清代乾隆御筆更名為“法喜寺”。後經歷次修繕,主體殿宇保留完好。
《法喜寺偈語》
揚眉
佛法無邊升紫嵐,觀音菩薩妙像妍,
善調下界風和雨,管教人間盡平安。
法喜寺整體建築雄偉,布局嚴謹,解放後重建了天王殿和後殿。寺內擁有很多殿堂,除大殿外,尚有肅儀亭、夜講堂、白雲堂、兩峰堂、雪坡軒等。寺旁有乳竇峰、乳竇泉等名勝。亦有白雲峰、白雲泉,而白雲峰上所產的白雲茶,曾是南宋年間供奉給朝廷的名茶,至今仍以罕稀而名貴。
殿旁東側,鑄5噸半重的大銅鐘,上面鑄有捐獻善款者的名字。
地址:西湖區天竺路239號
交通:K837路、Y4路到上天竺下。
偈吟
《天竺香市》
揚眉
(一)
佛有三身: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
那是永恆的教義所凝聚成的法身,
報身佛,盧舍那佛,
那是智慧的善心修德圓滿的報身,
化身佛,釋迦牟尼佛,
那是超度眾生隨緣而應現的化身。
法身是萬法歸一的本體,
如那菩提的根氣深入至泥土;
報身是法理修善的表象,
如那菩提的枝桿伸延向天空;
化身是法度呈現的結果,
如那菩提的種子滾落到草地。
體、象、果三位相輔相成,
法、報、化三界相生相耀,
總在一個世界範疇內滌盪,
總歸一個不離不棄的念心。
修行就是修心,
時時對自己覺悟、覺察、覺照;
修心就是養性,
時時令自己查念、查談、查行;
養性為了成果,
時時命自己清淨、淡泊、無唯。
每個人、修一切善念,契悟空性;
每個人、斷一切惡言,超脫凡塵;
每個人、執一切善行,破獲沙彌,
就都能成為容法、報、化一體三身的上界佛。
偈頌:
清淨法身佛、
圓滿報身佛、
化身千百億、
三佛歸一身。
(二)
世有三竺: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天竺之本國在須彌山上,
被滔滔的鹹海所包圍。
那裡是釋迦牟尼尊者的居所。
喬達摩·悉達多王子
在西牛賀洲的靈山鷲峰之頂,
修得了丈六金身,
那裡是大千世界的溯源。
“世”的時間在那裡永恆,
就像恆河的水永遠流淌;
“界”的空間在那裡無際,
就如恆河的岸永遠無邊。
一千個世界是一小千世界,
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
大、中、小合為三千大千世界。
佛祖的使者來到了東勝神洲,
將法身毗盧遮那佛,
請到了上天竺,
那永恆的法身凝聚著真理所成,
在這個世界裡佛法規範著人們的道德。
佛祖的使者來到了東勝神洲,
將報身盧舍那佛
請到了中天竺,
在這個世界中善心修正著人們的行為。
佛祖的使者來到了東勝神洲,
將化身釋迦牟尼佛,
請到了下天竺
在這個世界間隨緣化解著人們的困惑。
偈語:
上竺聚真理,
中竺匡舉止,
下竺得正果,
天竺香市香。
(三)
人有三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每個的心念都是這世界的主宰;
我們的心說大也大,
心說中也中,
說小也小。
大的能裝下整個的世界,
那是菩提樹下的冥思,
領悟解脫生死之法:
人生皆苦的苦諦,
苦之緣由的集諦。
那是恆河岸邊的苦想,
勘悟入道成佛之諦:
超脫苦難的滅諦,
走入涅槃的道諦。
在涅槃的世界中,
人們不在受苦、不會受難、不再離別,
個個都是阿羅漢,
不再墮入塵世間的輪迴。
中的能包容現世,
現世中充斥著假、惡、醜,
需要真、善、美與之抗爭,
這就需要智慧的火花,
隨著漩渦進來,
又隨著漩渦出去,
而不墮落於漩渦的淵宿。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中心處事、忠心操勞、衷心奉獻。
不為財、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著善心修證的圓滿,
只為著超脫苦海的功德。
多數的人都是恆河的流沙,
小的不能再小,
細的不能再細,
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來世,
四面的混亂、周圍的骯髒,
都坦然地認可,
不爭、不訴;
現實的饑寒、生活的窘迫,
都默然地承受,
不怨、不搶。
這樣的流沙多了,
鋪就成河底,
隨著世的流逝而默不作聲,
水面才能平靜;
這樣的流沙細了,
裹挾在水中,
隨著界的擴延而不驚波瀾,
水面才能寬拓。
偈言:
大界成佛祖,
中界立廟堂,
小界做草民,
世界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