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烽火墩

靈武烽火墩

靈武自古地處北方邊境,古有“西陲巨屏”之稱,“北控河朔、南引慶涼”,為北方戰略要地,軍事要衝。歷代王朝為防禦外族侵襲犯邊,鞏固北方的國防,都不斷征丁民夫,在靈州一帶建城堡、修長城、築墩堠,屯兵布防。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靈州所屬地方總計烽堠117座,其中靈州38座、鹽池35座、清水營14座、橫城7座、紅山堡35座、紅寺堡15座。

靈武境內現存烽火墩50餘座,大部分為黃土夯築而成,也有甃以磚石的,一般都建築在高山險絕之處,平地則修築在高地之上,也有修築在交通要道之側。從分布情況看,主要在臨河、寧東、東塔、白土崗四條線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武烽火墩
  • 地理位置:靈武市境內
  • 保護級別: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年代:明代 
  • 建築類別:黃土夯築古遺址 
分布情況,長城沿線,水洞溝至靈武城,楊家莊至靈武線,橫城至白塔水線,主要烽火墩,姚家墩,火兒墩,東灣墩,白土崗墩,寨子梁墩,石頭墩,

分布情況

靈武境內現存烽火墩50餘座,大部分為黃土夯築而成,也有砌以磚石的,一般都建築在高山險絕之處,平地則修築在高地之上,也有修築在交通要道之側。從分布情況看,主要在臨河、寧東、東塔、白土崗四條線路。靈武境內烽火墩從分布情況看,主要在臨河、寧東、東塔、白土崗四條線路。

長城沿線

西起橫城,沿長城往東至楊家莊出靈武境至鹽池。沿線築墩台14座,全部為黃土夯築。以姚家墩為例,位於清水營城址以東約5公里處,緊靠長城,墩呈正方形、底寬8米,高5米,夯層厚約15厘米。墩台四周散布大量陶器殘片,從形狀看,有用作建築材料內飾布紋的灰板瓦和外飾黃褐釉的瓷板瓦,有用作生活用品的青花瓷盆殘片和有其它釉色的碗、盤、罐等陶器殘片,以及陶瓷蒺藜絆馬索殘片。

水洞溝至靈武城

從長城腳下的黑山墩開始,每隔5-10公里設墩台一座,向南延伸至靈武城。依次是黑山墩、半截墩、黃草坡墩等。這一帶的墩台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岭之上,修築方式有黃土夯築和石塊砌築兩種。以距長城約10公里的火兒墩為例,墩台殘高10米,底部東西寬23米,南北寬19.5米,頂部東西寬10.4米、南北寬8.3米,墩體四周用直徑30-40厘米的石頭壘砌,從底部開始向上每隔1米逐漸內收25厘米,墩台中間用石頭黃土摻雜夯實。外觀雄偉、整齊、勻稱。墩台四周散布少量黑、白瓷片和灰陶片。周圍幾十里之內群山起伏,地勢險惡,植被稀疏。站在墩頂向西可看到馬鞍山甘露寺和黃河。

楊家莊至靈武線

從長城附近的姚家墩開始,向西有6座烽火墩相互連線至靈武,依次是姚家墩、東灣墩、高立墩、黃刺墩、甜水河墩、煙墩等。以東灣墩為例,位於葉軍公路以北150米處,北距長城邊清水營城約7公里。墩台殘高12米,底部南北寬16米,東西寬18米,頂部南北寬7米,東西寬8.3米。黃土夯層厚13厘米。墩台四周有一圈塢牆殘跡,南北寬46米,東西長66米。墩台四周地表散布著許多黑褐色的罐、缸、盆等陶瓷生活用品殘片,另有一些建築用的磚瓦等,墩台保存較好。行進在葉軍公路的車上,遠遠便可看到屹立於公路北側的墩台。

橫城至白塔水線

該線為靈武境內烽火墩線路最長、分布最密集的一條線路,這條線路可分三段:
第一段:從橫城開始沿靈陶公路往南至靈武市區,在30公里長的公路兩側共有烽火墩6座,依次是臨河墩、木柴墩、漁湖墩、三十里墩、二十里墩、十里墩。從每個墩的距離和名稱來看,當時除做燃放煙火報警功能以外,還兼有路程標誌作用。這段烽火墩全部為黃土夯築,因其地勢較為平坦,居住百姓較多,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人為破壞程度也較大,保存情況較差。
第二段:靈武至白土崗線:從靈武市區沿靈白公路往南至白土崗,共有烽火墩7座,除用黃土夯築之外,在海子墩東南5公里處,還有一座用土坯砌築的墩台,名為沙窩墩,該墩四周用土坯砌築一圈厚2.4米的牆體,中間填以沙土,墩台殘高8.5米,底寬13米,頂寬9.4米,砌築墩台用的土坯長40厘米、寬19厘米、厚8厘米。沙窩墩因其地處沙漠之中而得名。修築墩台一般是就地取材,因沙土不能築墩台,在確定築墩位置後,只能從有黃土的地方製成土坯,拉運過來築墩,形成了沙窩墩的特殊建築方式。這種方法修築的墩台在靈武境內僅此一處,墩台早年就被當地民眾扒開一個缺口,取出中間沙土當作羊圈使用。
第三段:白土崗至白塔水線:這一段為石溝驛地區。明代這裡是一處傳遞軍情、轉運軍需器、遞送公文的重要據點,至今仍保存著石溝驛城址及烽火墩14座。該線是靈武境內烽火墩最集中的地區,大約每隔二三里便有一座,分黃土夯築和石頭壘砌兩種。由於距人群居住較偏遠等因素,該地區烽火墩保存情況較好。

主要烽火墩

姚家墩

位於清水營城址以東約5公里處,緊靠長城,墩台呈正方形,底寬8米,高5米,夯層厚約15厘米。墩台四周散布大量陶器殘片,從形狀看,有用作建築材料內飾布紋的灰板瓦和外飾黃褐釉的瓷板瓦,有用做生活用品的青花瓷盆殘片和有其他釉色的碗、盤、罐等陶器殘片,以及陶瓷蒺蔾絆馬索殘片等。

火兒墩

距長城約10公里,墩台殘高10米,底部東西寬23米,南北寬19.5米,頂部東西寬10.4米,南北寬8.3米,墩體四周用直徑30-40厘米的石頭壘砌,從底部開始向上每隔1米逐漸內收25厘米,墩台中間用石頭黃土摻雜夯實。外觀雄偉、整齊、勻稱。墩台四周散步少量黑、白瓷片和灰陶片。周圍幾十里之內群山起伏,地勢險惡,植被稀疏。站在墩頂向西可以看到馬鞍山甘露寺和黃河。

東灣墩

位於葉軍公路以北150米處,北距長城邊清水營城約7公里。墩台殘高12米,底部南北寬16米,東西寬18米,頂部南北寬7米,東西寬8.3米。黃土夯層厚13厘米。墩台四周有一圈塢牆殘跡,南北寬46米,東西長66米。墩台四周地表散布許多黑褐色罐、缸、盆等陶瓷生活用品殘片,另有一些建築磚瓦等,墩台保存較好。行進在葉軍公路上,遠遠便可看到屹立於公路北側的墩台。
靈武烽火墩
東灣墩

白土崗墩

位於白土崗東南約5公里,是靈武境內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墩高14.5米,底部南北寬20米,東西寬18.5米頂部南北寬8米,東西寬6米。墩台頂部有一圈高1米,寬1米的垛牆,頂部正中有一個深約30厘米,直徑1.3米的圓坑,推測當時應為燃放煙火的火坑。圍繞烽墩四周,築有一圈邊長50米×50米,用黃土夯築成的塢牆,牆體大部分現已損壞,只存南側一段高1.7米,頂寬1.1米,長9.2米的土牆。據考證,在烽火墩四周修築塢牆主要用來對方燃料,在塢牆內建房可作為守墩軍卒的休息場所。白土崗墩外觀整齊、雄偉,站在墩頂,周圍數十里景觀盡收眼底。
靈武烽火墩
白土崗墩

寨子梁墩

殘高7米,底寬11.4米,頂寬6米,為黃土夯築,夯層厚度14~16厘米。在烽火墩東西兩側各有5個用沙石壘成的圓錐形堡壘,位置為:以烽火墩為中軸線向兩側伸展,與主墩台呈扇形,距烽火墩20米。堡壘高2米,底徑7.4米,每個堡壘間距2~3米。這種在墩台兩側加築堡壘的烽燧形式,在靈武境內還有許多,主要用途是作為烽火墩的附屬設施,配合主墩台判斷來敵人數多少燃放焰火,傳遞軍情。寨子梁墩修築在高山之上,地勢險要,東側約500米處有一城障遺址,南側約1公里時石溝驛古城址,東南側有居住遺址和瓷窯遺址。
靈武烽火墩
寨子梁墩

石頭墩

位於石溝驛城東南5公里處,墩高10米,底寬15米,頂寬10米,墩體四周用直徑24~40厘米石頭包砌,中間以石頭、黃土摻雜夯實。墩的西南角現已坍塌。東西兩側各有5個用沙石壘成的堡壘。站在墩頂可以看到連串的烽墩向東南逶迤而去,直入鹽池縣境。
靈武烽火墩
石頭墩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