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靈州志跡
- 出版時間:1851年
《靈州志跡》是一本記事至光緒33年的抄本圖書。責任者出版者出版時間1清末[1851-1911]版本抄本分類號文種chi總冊數1冊描述存“丁賦額稅第九”、“水利源流志第十”、“兵額營汛驛遞志第十二”、“歷朝宦跡志第十三”;...
《嘉慶靈州志跡及光緒靈州志》是2015年9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 楊芳燦 。內容簡介 《嘉慶靈州志跡光緒靈州志/寧夏珍稀方誌叢刊》主要以標點、校勘、注釋等方式對(嘉慶)《靈州志跡》、(光緒 )《靈州...
至 靈 州① 復入人煙境,村墟雞犬聞②。沙黃偏映日,樹綠正連雲。古道流河潤③,高嵐壓虜氛④。服箱轅下牸⑤,東餉馬池軍⑥。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嘉慶靈州志跡》。靈州,古州名,治今寧夏吳忠市北,城址已被黃河水...
磁窯堡遺址又稱磁窯寨,位於靈武市區東35公里。據《嘉慶靈州志跡》記載:“磁窯山在州東六十里,為陶冶之所,出石炭。”明成化九年(1473年),撫臣馬文升建議修築磁窯堡於此,以接靈州邊界。據弘治《寧夏新志》載:“磁窯寨,城...
①這二首詩選自《嘉慶靈州志跡》。東塔寺,即東塔鎮河寺,在古靈州城(今靈武市)東門外。靈武東塔何以取名“鎮河塔”, 因歷史上黃河水多次毀壞靈州城,致使州城數次遷移,最後一次於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在今靈武市城關另築...
據《嘉慶靈州志跡》記載,明時靈州“地勢廖廓,輪廣千里,三十六堡環拱千里之內”。當時靈州轄有棗園堡、吳忠堡、惠安堡、金積堡、石溝驛等三十六座堡寨。城內學校、書院、詞壇、寺廟林立。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寧夏發生8級大...
據《嘉慶靈州志跡》城貌圖示明的位置來看,高廟坐落的位置正是明代城牆修建處。由此知,自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高廟的位置再未變動。由於其建築位置位於靈武城中最高處,登上廟俯瞰,全城皆收入眼中,故老百姓習慣上稱上帝廟...
《九日重遊東塔寺》為兩首五言律詩。是現存清代的一首關於清康熙靈州鎮河塔、寺的詩作。見於《嘉慶靈州志跡》一書。“東塔寺”即東塔鎮河寺,亦即東塔鎮海寺。以寺內有鎮海塔(鎮河塔),寺和塔均建於新靈州今靈武市城東,故...
第五章 銀川市轄靈武市舊志 第一節 (嘉慶)《靈州志跡》第二節 (光緒)《靈州志》第六章 石嘴山市轄平羅縣舊志 第一節 (嘉慶)《平羅縣誌》第二節 (道光)《平羅記略》第三節 (道光)《續增平羅記略》第七章 吳忠...
⑤鐵角:指“生犀”的角。“摧”,《嘉慶靈州志跡》、《乾隆寧夏府志》、《朔方道志》均作“催”。“山”,《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均作“上”。⑥夜行:《嘉靖寧夏新志》作“夜有”。⑦罔象:...
乾隆寧夏府志 第二冊 民國朔方道志(一)第三冊 民國朔方道志(二)第四冊 民國朔方道志(三)第五冊 乾隆中衛縣誌 道光續修中衛縣誌 民國豫旺縣誌 第六冊 嘉慶靈州志跡 光緒平遠縣誌 第七冊 光緒海城縣誌 康熙隆德縣誌 光緒花...
據《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里,因形似馬鞍,故名。” 據被毀磚碑中的2方墓碑碑文記載,甘露寺建於明代,原名為“甘露庵”。另據甘露寺碑石記載,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一廣東遊僧遊歷到此,看到寺廟...
而記述最集中者,乃《嘉慶靈州志跡》。《嘉慶靈州志跡·古蹟志》第八云:“靈武台:唐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反,元宗(即玄宗)避賊入蜀。至馬嵬,父老遮道請留,上命太子宣諭之。……”然後詳述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的過程。由...
⑴這首詩載於《乾隆寧夏府志》,《靈州志跡》《朔方道志》等寧夏地方志亦收錄此詩。《全唐詩》題作《城鹽州-美聖謨而誚邊將也(貞元壬申歲,特詔城之)》。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得名始於後魏。其地本為古朐衍戎地。戰國秦...
3、清嘉慶《靈州志跡》:“花馬池城,明後衛所,今屬靈州。舊城築於正統八年(1443年),在塞外花馬鹽池北。天順間改築今地。”4、 清宣統《花馬池志》:“花馬池城 明後衛所。今屬 靈州。舊城築於正統八年(1443年),...
清乾隆十七年《海城廳志·風俗》清乾隆二十年《銀川小志·風俗》清乾隆二十六年《中衛縣誌》清乾隆四十五年《寧夏府志·風俗》卷四 清乾隆四十五年《寧夏府志》卷二十一 清嘉慶三年《靈州志跡》下冊 清道光九年《平羅紀略》卷一至三 ...
清乾隆十七年《海城廳志·風俗》清乾隆二十年《銀川小志·風俗》清乾隆二十六年《中衛縣誌》清乾隆四十五年《寧夏府志·風俗》卷四 清乾隆四十五年《寧夏府志》卷二十一 清嘉慶三年《靈州志跡》下冊 清道光九年《平羅紀略》卷一至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