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馬池古城

花馬池古城

花馬池故城即花馬池舊城,由大明寧夏總兵官史昭於正統二年(1437年)春所築,距今已經有577年的歷史了。(BSL2014.9.27.)

花馬池古城始建於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天順年間(1457-1464年),因其地處塞外,孤懸寡援”,改建於塞內,即今鹽池縣城,牆黃土夯築,開東北二門,東門為永寧門,北門為威勝門,萬曆三年(1575年),又開南門,稱廣惠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馬池古城
  • 歷史:577年
  • 始建:明朝正統八年
  • 改建:塞內
池名來歷,城名來歷,歷史記載,建成時間,來源依據,

池名來歷

花馬池城是明代所建塞北歷史名城,花馬池本為鹽湖之名,花馬池城以鹽池名為城堡名。花馬池故城“城在今長城外,花馬池北,孤懸寡援”,後向內移,改築為花馬池新城即今寧夏鹽池縣城。

城名來歷

關於花馬池城名稱的來歷,史學界和民間有多種說法。花馬池作為鹽池之名,始於何時?史學界也沒有定論。民國鹽池縣長陳步瀛撰《鹽池縣誌》記載:“花馬名池,明天順中,以鹽易馬,故名之。”陳步瀛縣長的“故名之”的“花馬名池”說花馬池之名源於“以鹽易馬”有其道理,但說花馬作為鹽池之名的時間,始於明代天順間的說法,似乎有些勉強。因為,天順為明英宗年號,即1457-1464年,天順中應為1460-1461年。而寧夏歷史文獻記載中,最早者有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字慶王朱栴撰《寧夏志》中,已經記載有“花馬池”: “〔二十八〕鹽池……鹽池之在寧夏界內者,大鹽池在三山兒東,小鹽池在韋州東北。……其餘花馬池、孛羅池、狗池、硝池、石溝兒池。”慶王朱栴為明初人,他來寧夏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個時間比天順中早了近七十年,因此,絕不是天順中才有花馬池之名的,花馬池作為鹽池名,最遲也應在明初以前的宋元時期。

歷史記載

據朱栴記載推測,明初以前的宋元時期應該就有以鹽換馬,換馬池演繹為花馬池。而明代史書記載,最遲在正統三年(1438年)朝廷就批准時任寧夏總兵官的史昭提出的以鹽換馬、“納馬中鹽”的主張。《明實錄》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正月癸卯……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奏:寧夏邊軍缺馬騎操者眾,今訪知延、慶、平涼官員軍民之家養馬成群,宜出榜招之,令將馬匹赴官中鹽,驗馬以定引數。奏下行在戶部、兵部會議:上馬一匹與鹽百引,中馬一匹與鹽八十引,聽與陝西地方之。其馬匹送總兵官都督史昭、參贊軍務右僉都御史金濂處公同驗收。從之。”《明史》更明確記載:“寧夏總兵官又以邊軍缺馬,而延、慶、平涼官吏軍民多養馬,乃奏請納馬中鹽。”據此,寧夏總兵官史昭任職之初,寧夏已經存在花馬池之名稱,並在實行以鹽換馬,花馬池之名,來自換馬池,言之有理。

建成時間

花馬池城為塞北歷史名城,位於寧夏部,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有“靈夏肘腋,環慶襟喉”之稱。花馬池故城始建於何時,有多部明清史書記載是正統八年或九年:
1、明《萬曆朔方新志》:“後衛城舊城築於正統八年(1443年),在塞外花馬鹽池北,天順間改築。”
2、明《嘉靖寧夏新志》:“寧夏後衛 建置沿革 ……正統八年(1443年),置花馬池營,……城在今長城外,花馬鹽池北,孤懸寡援。天順中,改築於此。”
3、清嘉慶《靈州志跡》:“花馬池城,明後衛所,今屬靈州。舊城築於正統八年(1443年),在塞外花馬鹽池北。天順間改築今地。”
4、 清宣統《花馬池志》:“花馬池城 明後衛所。今屬
靈州。舊城築於正統八年(1443年),在塞外花馬鹽池北。天順間(1457-1575年)改築此城。”
5、《明史·地理志》則記載為:“正統九年(1444年)”:“寧夏後衛本花馬池守御千戶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衛。其城,正統九年所築也。東北有方山。西有花馬池。西北有大鹽池。又西有小鹽池。東有長城關,正德初置。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這段記載把其城正統九年所築,又記載城“西有花馬池”。
6、清《讀史方輿紀要》也記載為正統九年:“寧夏後衛 明
初,屬慶陽府。正統九年(1444年),置花馬池營。成化中,為守御花馬池千戶所。正德元年,改置寧夏後衛,隸陝西都司。今為寧夏所。”

來源依據

上述明清史書記載花馬池故城始建於正統八年或九年,均欠妥!花馬池故城確切建城年代,應該是明代正統二年(1437年),寧夏總兵官史昭始建。依據是:
1、《明實錄》記載:“正統元年(1436年)九月乙巳,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奏:‘寧夏城池、屯堡、營墩俱在黃河之外,備御西北一帶,其河道東至察罕腦兒直抵綏德,沙漠曠遠,並無守備。擬於來春相地於花馬池築立哨馬營,增設煙墩,直抵哈喇兀速。從之。昭又請以都指揮姚琛率原潼關衛所調官軍分撥各營更番哨備。上以(姚)琛先已別有調遣,命行在兵部更選部指揮一員委任之。”
史昭是寧夏總兵官,他負責寧夏的守備,他於正統元年(1436年)上奏朝廷,說為 “備御西北”“守備”之需要,他要“擬於來春相地於花馬池築立哨馬營”。”正統元年(1436年)的“來春”肯定就是正統二年(1437年)。為什麼要“來春”築立?因為當時史昭上奏的時間已經是正統元年九月。“胡天八月即飛雪”,花馬池地方即古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境內,地處塞外,農曆九月天氣應該已經很冷了,因此,正統元年,無法動工,所以,只能是等“來春”即正統二年即來年春天施工。“相地”是找地方。“築立”就是他要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關於“擬於來春”,還可以舉出《明實錄》記載有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塞北古城靈州,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明初因黃河水泛濫淹沒靈州,“城凡三徙”,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宣德三年(1428年),城湮於河水, 又去舊城東北五里築之。”對此事,《明實錄》怎么記載呢?
《明實錄》記載:“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庚戌 寧夏總兵官寧陽侯陳懋奏:靈州千戶所城垣距黃河三里,今河水衝擊,切近城下,恐致崩陷,難於守御。城東有地高爽寬平,請徙城於彼。上命行在工部遣官覆視,果當徙,俟來春用工。”宣德二年(1427年)的“來春”即宣德三年(1428年)的春天。果然《明實錄》宣德三年又有記載“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甲子 徙置靈州千戶所於城東。先是,寧夏總兵官寧陽侯陳懋奏河水衝決於城下,請徙城於城東,命俟來春用工。至是城成,遂徙之。”“俟來春”與“擬於來春”應該是同樣的意思,由此證明,“擬於來春相地於花馬池築立哨馬營”,也就是正統元年(1436年)擬於第二年即正統二年(1437年)春,施工築花馬池城。
有人或許說史昭是“擬於”,擬是打算,會不會是原本打算來年春季要建城,而實際上來年春季沒有築城?絕對不會!請注意史昭使用的“築立”,非常準確:築是築城,立是立營。筆者想特別提醒讀者注意的是,史昭是給朝廷給皇帝上的奏章,皇帝已經御批“從之。”他還敢不築城嗎?如果上奏築城而不築城,朝廷肯定會追究,因為那就是欺君、欺瞞朝廷,那是要犯殺頭罪的。但明代史書中並沒有追究史昭來年即正統二年(1437年)不築花馬池城的記載,《明實錄》記載史昭正統八年九月就離開寧夏,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遣官賜祭,命有司治葬。”也沒有見有他未築花馬池城的記載。因此,《明實錄》記載證明:正統二年(1437年)春,寧夏總兵官史昭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哨馬營。
2、《明實錄》又記載:“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辛酉 命陝西花馬池營哨備官軍糧料俱於定邊營倉關支。先是,花馬池營糧料於寧夏關支,至是,寧夏總兵官都督史昭言定邊哨近,關給不勞,故有是命。”
再分析這條記載,其中明確指出:正統六年(1441年)皇帝:“命陝西花馬池營哨備官軍糧料俱於定邊營倉關支。先是,花馬池營糧料於寧夏關支”。既然正統六年五月史昭上奏皇帝因為定邊營距花馬池城比寧夏城倉庫近,要求花馬池營官軍糧料由定邊營倉庫關支,說明正統六年已經存在定邊營和花馬池營,證明史昭在正統二年(1437年)已經按他給皇帝所奏築了花馬池城,立了花馬池營,如果正統二年(1437年)史昭沒有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營,到正統六年(1441年),難道是從天上飛來一個花馬池城、花馬池營不成?因此,這條記載也足以證明正統二年(1437年)史昭已經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營,絕不是正統八年(1443年)或九年築花馬池城。
3、《明實錄》還記載:“正統八年(1443年)九月辛未 鎮守延安、綏德都督僉事王幀奏:乞與寧夏分畫地界,於花馬、定邊二營之中,各認分守,有警不致推調。兵部請命參贊軍務僉都御史盧睿等躬臨其地,如奏處置。從之。”
正統八年此條記載:延綏守將王幀上奏皇帝,要求“於花馬、定邊二營之中”“分畫地界”,“各認分守”,這仍然是證明花馬池營、定邊營正統八年之前,二營應該都早已經存在,如果不存在,怎樣於正統八年(1443年)九月辛未在花馬池營與定邊營之中“分畫地界”、“ 各認分守”呢?因此,這條記載再次證明正統二年(1437年)史昭已經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哨馬營。
4、《明史》《史昭傳》也記載:“正統初,昭以寧夏孤懸河外,東抵綏德二千里,曠遠難守,請於花馬池築哨馬營,增設烽堠,直接哈剌兀速之境。邊備大固。尋進右都督。”
《明史》《史昭傳》“正統初”這一條記載同樣也證明正統二年(1437年)史昭已經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哨馬營。因為正統朝總共為十四年(1436-1449),正統八年應該屬“正統中”,不可能是“正統初”,正統初自然不可能是正統八年。而正統元年、正統二年均屬於正統初。《明史》《史昭傳》正統初記載符合《明實錄》正統元年上奏,請求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營,第二年正統二年自然還是正統初年,就是《明實錄》說的“來春”,建花馬池城、立花馬池營。
如果比較一下上述明清史書記載,其中,《明實錄》來說,一方面為當事人記當時事,其餘明清史書均為後人所記;另方面,《明實錄》是記給皇帝看的,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出現虛報。因此,《明實錄》記載,應該是最比較可信的。據此,筆者認為應該按照《明實錄》記載為準:花馬池故城、花馬池營的始建年代應該定為正統二年(1437年)春。
寧夏諸多史志學者也持明正統二年(1437年),築花馬池城立花馬池營之說。寧夏著名史志專家、寧夏社科院原副院長吳忠禮研究員指出:“三邊總制花馬池防秋。花馬池……為加強防守,正統二年(1437年),明王朝於塞外築城,置哨馬營。”著名軍事志專家、寧夏軍區原副參謀長孫生玉指出:“明正統元年,大臣提出設定花馬池營的建議,明正統二年(1437年)春正式建城。”
綜上所述,花馬池故城始建年代,不是正統八年(1443年),也不是正統元年(1436年),更不是正統九年(1444年)。花馬池故城即花馬池舊城,由大明寧夏總兵官史昭於正統二年(1437年)春所築,距今已經有577年的歷史了。(BSL2014.9.27.)
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花馬池城,東西牆長1100米,南北牆長1050米,底厚10米,頂厚6.5米,高10米,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鹽池縣。2000年開始的舊城改造中利用收集的古城磚修葺長城牆近400米,古城門2處,再現了花馬古城部分的風姿舊貌。如今的花馬池古城,已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內高樓林立,市場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塑造了“寧夏東大門”的良好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