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屬折桂鄉北團里。明、清間屬北團里。民國34年屬群英鄉青華保、鄧家保。1950年2月分屬靈地鄉、鄧家鄉。1958年改靈地公社(轄靈地、姚坊大隊)、紅旗公社(轄鄧家大隊)。1959年合併為靈地公社,設古坑、鄧家2個管理區。1961年分設鄧家公社。1984年分別改為靈地鄉、鄧家鄉。1990年,靈地鄉轄靈地、靈和、青甲、楊源、姚坊、大坪、步雲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靈地村;鄧家鄉轄鄧家、吉龍、田中、尤坊甲、馬寨、坑甲、古洋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鄧家村。1992年靈地鄉撤鄉改鎮。2007年12月,省、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鄧家鄉,併入靈地鎮,轄14個行政村。
靈地廊橋行政區劃
下轄1個居委會(瑞雲社區),14個行政村(靈地、靈和、青甲、步雲、姚坊、楊源、大坪、鄧家、田中、馬寨、尤坊甲、吉龍、坑甲、古洋),44個自然村,91個村民小組。
【郵編】365313【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423103:~001 121瑞雲社區 ~201 121靈地村 ~202 122靈和村 ~203 220青甲村 ~204 220步雲村 ~205 220姚坊村 ~206 220楊源村 ~207 220大坪村 ~208 220鄧家村 ~209 220、田中村 ~210 220馬寨村 ~211 220坑甲村 ~212 220尤坊甲村 ~213 220吉龍村 ~214 220古洋村
靈地鎮全景圖自然地理
轄14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清流縣轄鎮。位於縣境南部。東北接賴坊鄉,東南鄰李家鄉,西南與連城縣四堡鄉為界
,西北與長校鎮接壤,北連田源鄉。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群英街52號,距縣城61千米。主要山峰有鰲峰山1302米,東嶂山1297.6米,後林山830米,古洋山934米。
氣候物產
全鎮氣候優越,全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7.9℃,無霜期276天,年降雨量1786毫米以上。靈地鎮是清流縣的糧食和烤菸主產區,糧食作物以水稻和紅心地瓜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菸草、朝天椒、萵苣、蜜雪梨、枇杷、茶葉等,土特產有紅菇、筍乾及姚坊紅荷芋等。
靈地姚坊紅荷芋水力資源
琴源水庫(中型水庫)位於靈地鎮和李家鄉境內,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的中型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888萬立方米。總庫容1539.11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20萬立方米。枯水年(P=90%)可供水量2122.54萬立方米,設計灌區主要為李家、靈地及鄧家3個鄉(鎮),設計灌溉面積約2萬畝。可滿足境內重力流供水和自流灌溉;流水水庫(小一型水庫)位於
吳家村流水自然村流水溪游1.50公里處。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總庫容196萬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和防洪的工程,設計裝機容量0.06萬KW,年發電量200萬KW.h,灌溉水量227.5萬立方米,主體工程於1995年10月開工,工程尚未完工;馬地水庫(小二型水庫)位於吳家村的馬地自然村,壩址河床海拔高程為470.50米,控制流域面積為9.35平方公里,砌石單曲拱壩,總庫容25.13立方米,最大壩高18米,水庫壩頂高程(溢流堰)487.50米,相應庫容20.80萬立方米,死庫容2.20萬立方米;文川溪屬羅口溪支流,發源於連城縣,上游集雨面積448平方公里。
琴源水庫農業資源
靈地鎮是清流縣的糧食和烤菸主產區,糧食作物以水稻和紅心地瓜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朝天椒、萵苣、蜜雪梨、枇杷、茶葉等,土特產有紅菇、筍乾及姚坊紅荷芋等。
礦產資源
石英石分布高排自然村和琴源水庫2個礦點,初步探明儲量千萬噸以上;紅柱石分布青甲村、靈和村、步雲村等地,呈山帶狀,綿延數公里,礦層厚度10米以上,儲量十分可觀,該礦產是加工高溫耐火的上等原材料。
基礎設施
靈地鎮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河流屬沙溪河流域,全鎮共有大小水電站7座裝機容量13萬千瓦。縣醫院靈地分院、鄧家衛生院各一所,普通完全中學1所(清流二中)、完小2所,日供水量200噸的自來水廠2家。14個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郵電通訊設施完善,通訊信號覆蓋全鎮。14個村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
靈地鎮水利資源交通狀況
該鎮交通便利,大靈線和北沙線在鎮區交匯,北距清流城關58公里,南距連城縣城20公里,距冠豸山機場25公里,永武高速公路(文亨互通口)25公里,龍長高速公路(新泉互通口)60公里,贛龍鐵路40公里,是三明通往龍巖及廣東省的主要通道之一。
靈地航拍圖建築景觀
靈地鎮歷史悠久,古名為林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靈地文物古蹟眾多,靈地鎮內仍有保存較為完善的清代古民居、靈地老土樓、天星池、寨上庵等。
步雲村古民居經濟發展
靈地鎮是清流縣的商貿重鎮,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現有私營企業31家,個體工商戶110戶,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許多客商到此投資興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末期以後,靈地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07年,全鎮農業產值達8810萬元,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家,規模工業產值達2654萬元;烤菸收購221.5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4683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62萬元;契約利用外資16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萬美元;引進縣外資金2150萬元,新增儲備項目7個。
靈地鎮航拍著名人物
黃寧少將,福建清流人,1937年3月生,曾任國防科工委某部副部長。軍工四期畢業生,國防科技戰線的好乾部。1955年入哈軍工飛彈工程系學習。在校學習期間曾多次立功受獎,畢業後留校任教。1977年調北京第八機械工業總局工作,歷任科研局副處長、處長,第七機械工業部科研局總調度。1981年調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工委工作,歷任科技部七局副處長、處長,政治部幹部部部長,綜合計畫部預先研究局局長,綜合計畫部副部長等職。2012年12月20日上午, “黃新民獎學金”在靈地中心國小舉行2016-2017學年度獎學金髮放儀式。
校長肖土生為獲獎的73位孩子們頒發獎學金,希望孩子們好好學習,再接再厲,感謝黃岩女士對靈地中心國小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五(2)班的優秀學生黃鈺婉雯代表發言,面對沉甸甸的獎學金,在喜悅和自豪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懂得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厚積而薄發”“學然後知不足”我們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才不會辜負這份殊榮!
黃新民走訪靈地中心國小黃新民這個名字是靈地人民的驕傲,老人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家鄉成立獎學金。“黃新民獎學金”是由黃新民之子黃寧少將成立,主要由老人的孫女黃岩女士提供20萬元人民幣作為本金存入銀行,用年利息作為獎學基金。從2012年開始,“黃新民獎學金”基金總計30787元,前後共獎勵三百多名品學兼優的孩子。
歷史文化
靈地的游龍燈及祭龍
靈地人游龍燈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代。最初不是游龍燈,而是游花燈。據黃孔錢、黃寶元等老人說,過去靈地有個“花燈會”的組織,山子口對面的一大片良田中,就有花燈會的田在其中,叫“聯燈會”田,收入作每年游花燈之用。正月游花燈很是熱鬧。游花燈的路線和以後游龍燈的路線大致相同。所以游龍燈才有近百年歷史。過去靈地游龍燈有個組織叫“板立會”(姚坊叫“燈會“)。靈地的“板立會”由祖宗撥出部分田產,專供正月游燈之用。板立會當時公推辦事公道、勤快的黃昌第管理,以後由其子黃神保繼承,負責收取田租,組織游龍,發放游燈蠟燭等事宜。
靈地群英街游龍龍燈路線
游龍的路線也有規定。每條龍到底前坪集中後,由板立會的龍領頭,沿以下路線游去:庵前坪→老街→大豐塘→牛角核→新土樓→大廟前庵→麒麟仙庵→井頭屋→門前路一庵前坪→山子口一老街一天星池→店尾崗(今二中校園,全程10餘華里)。這條路線是解放前游龍的老路線。80年代後,村民住宅區發生很大變化,恢復游龍活動後,路線也作了更動。新路線如下:庵前坪出龍集中→老街→牛角核→新土樓→大廟前庵一井頭屋→門前路→庵前坪→山子口→新街→鎮政府→林業站→紅磚廠→公園門口→二中→天星池。
靈地獨特的角仔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