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仙三藏

靈仙三藏,日本名僧,公元804年日本桓武天皇派到大唐的留學僧,參加唐朝譯經唯一的日本大師,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遷化於五台山靈境寺。

基本介紹

  • 本名:靈仙三藏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日本
  • 出生地:日本
  • 主要成就: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人物生平,日本國靈仙三藏是日中文化交流的先驅,靈仙三藏與五台山,

人物生平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北印度高僧般若三藏懷著瞻禮文殊的宿願.來到五台山,參觀了當時著名的大佛光寺等十大寺廟和文殊靈跡,並向五台山僧人介紹了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情況。半年後返回長安。貞元十四年(798),他與五台山高僧澄觀國師一起譯出《華嚴經》40卷。憲宗元和六年(811)。他叉與日本興福寺僧人靈仙三藏一起於長安醴泉寺共同譯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8卷,他還向靈仙三藏介紹了五台山佛教的盛況和文殊靈跡,這為促成日本僧人靈仙三藏於元和十五年(820)朝拜五台埋下了伏筆。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南京興福寺僧靈仙三藏同空海、圓基、桔逸勢、金剛三昧、法道等人,乘船於次年抵達大唐國都長安醴泉寺,學習梵漢譯語。唐元和五年(810)七月二十七日至次年三月八日,在醴泉寺同罽賓般若等八人譯出《大乘心地觀經》八巷。靈仙三藏擔任筆授並譯語,是參與唐朝譯經事業的唯一日本僧人。靈仙三藏受到去過五台山的般若三藏的啟發,或同行或獨自於元和十一年(820)九月十五曰至五台山停點普通院。他在五台山瞻禮了大華嚴寺、菩薩頂等著名寺院,在金閣寺住了二年,後多在鐵勒蘭若和七佛教誡院,最後移住靈境寺。長慶五年(825),渤海僧貞素將嵯峨天皇賜與靈仙三藏的百金送到五台山鐵勒蘭若,靈仙三藏回獻嵯峨天皇一萬粒舍利、新經兩部和造敕五通等物、太和二年(828),淳和天皇再賜百金,法孫貞素叉至五台山靈境寺尋訪,時靈仙三藏“死來日久”。靈仙三藏是日本最早瞻禮五台lU清涼聖境的高僧,也是遷化於文殊金色世界的一位日本僧人。他為五台山留下了自製的手皮佛像和金銅塔。因此,為了紀念這位日本與五台山佛教文化交流的先驅,1987年6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其題寫了“日本國靈仙三藏大師行跡碑”;日本東寺長者、石山寺座主、大僧正鷲尾隆輝撰寫了碑文,五台山管理局和五台山佛教協會還為其蓋了六角碑亭。將其石碑安置在了金閣寺靈仙三藏碑亭之內、這是五台山與日本文化交流的歷史佐證和當代友好情誼的結晶。

日本國靈仙三藏是日中文化交流的先驅

(作者,冢本博)
關於佛教史,我是一個門外漢,斷不敢妄加論述。但是,我又想把一位鮮為人知的、在日中友好的光輝篇章中、曾作出不朽貢獻的、日中佛教文化交流的先驅——靈仙三藏,介紹給各位朋友。
有關靈仙三藏的不朽業績,我在《靈仙三藏墓塔再建的願望》和《靈境寺考》的兩篇小文中,都作了簡短的記述。出生於公元760年的靈仙三藏的動人事跡,可惜沒有留下詳細的記載,只有在《續日本後記·嵯峨天皇》條中,才能看到些微史實。20世紀初,內藤湖南博士的研究闡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翻譯,是“由唐憲宗敕命,宣梵文、筆受、譯語由日本沙門靈仙擔任”的。在圓仁慈覺大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也有數十行記述靈仙三藏的文字。所以,在內藤博士詳細介紹靈仙三藏事跡以前,幾乎沒有多少人了解這位日中文化交流的先驅——靈仙三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葉,隨著日中文化交流的正常化,我們六次巡禮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終於找到了靈仙三藏圓寂的地址——靈境村。我們十六名佛教徒在靈仙三藏長眠的綿繡峰南麓,合掌齊唱《舍利禮文》,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幾行熱淚。我想我們這個代表團大概是來到五台縣靈境村的第一個日本佛教巡禮團吧!因為,前些年時,雖有日本NHK攝製組曾到靈境村採訪,但靈仙三藏這位日中文化交流先驅的英名卻鮮為人知。
佛教史學家鐮田茂雄博士曾經論道:靈仙三藏不是像最澄、空海那樣的名門留學生,他是作為“學問僧”而入唐的。但是,“靈仙入唐後的命運,與最澄、空海截然不同。他沒有能回到故鄉,而最終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他鄉異國。從能力上說,靈仙在梵語方面的造詣是他人莫及的”。而且靈仙沒有滿足於取得“三藏”法師的榮耀,毅然來到了文殊聖地——五台山修行。在靈仙三藏逝去二十年後,前往五台山巡禮的圓仁慈覺大師寫下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該書記道:靈仙“三藏自剝手皮,長四寸,寬三寸,在手皮上畫佛像,把佛像安置於金銅塔上”;“這尊手皮佛像至今仍在此塔,供金閣寺僧侶供養”。圓仁慈覺大師還“親眼看到這尊手皮佛像”。可惜這些事跡至今也沒有多少人知曉。
關於靈仙三藏的苦修苦行、為佛教事業奉獻了自己生命的事跡以及他那不朽譯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可惜至今還沒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我們站在靈境寺持佛堂前,緬懷昔日靈仙三藏的姿容和事跡,與幾十名靈境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共同舉行紀念靈仙三藏墓塔落成的法事活動,心靈受到強烈的撼動。當楊村長等中國友人費心地給我們找到了殘破不堪的靈仙三藏之墓的遺址時,我們又想到了鐮田博士所講的“命運不同”之語。當時,我們浮想聯翩,感嘆萬分!今天,我們這個巡禮團的每一個人也同樣是心情翻騰,激動不已!
日本嵯峨天皇時代,即中國唐憲宗年代的靈仙三藏法師,確實是日中文化交流的先驅。在被稱為“心”的時代的今天,“考慮什麼?如何生存?”用自己的實踐來明示這一主題的佛教徒,將永遠緬懷靈仙三藏的不朽業績!靈仙三藏的墓塔必將成為日中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靈仙三藏與五台山

唐代時,五台山佛教同毗鄰諸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裡先說新羅僧人慈藏。他在貞觀十年(636),率領門徒僧實等10餘人來到五台山,巡禮求法兩年,後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回國後把五台山帶回的袈裟、佛頭骨、舍利,分別安放於皇龍寺九層塔、通度寺戒壇和大和寺塔,又到溟州白頭山開闢佛教道場,將白頭山之大根脈叫做五台山。其五座台頂是:東台滿月山,南台麒麟山,西台長嶺山,北台象王山,中颱風盧山。之後,即有淨神大王兒子孝明在此隱遁修習,後被迎回即國王位(史稱孝旺王),他以後大興佛教,於神龍元年(’705)改創真如院,塑文殊菩薩聖像,這樣就使溟州五台山,成了朝鮮著名的佛教聖地。
位於靈境寺的靈仙三藏塔位於靈境寺的靈仙三藏塔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早在梁武帝時(522),中國的佛經佛像就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日本天皇不斷派遣使者、留學僧、學問僧、請益僧至唐學法。據說日本磯城郡的多武峰(山有五峰)亦稱五台山,山中有人唐學生定惠在天智天皇八年(679年,即唐高宗調露元年),為其父(輔佐天智天皇的中臣鐮足)仿照五台山大華嚴寺舍塔,修建的一座十三層塔。時隔50餘年,南天竺的僧人菩提仙那(相隨越南僧人佛哲)在五台山,夢見一個神人說:”文殊菩薩去了日本”。他於是同唐僧道璇,乘船渡海來到日本,受到了文殊化身的僧正行基並官員的歡迎,聖武天皇對菩提仙那禮遇有加,安排他們在大安寺諷誦《華嚴》。

當時日本的東大寺完工後,聖武天皇命人製作了大華嚴寺的匾額,掛在了東大寺(國之總寺)的南天門上。菩提仙那後來被任命為僧正,東大寺也成了日本研習《華嚴經》的聖地。薦,憲宗敕命擔任梵文筆授、譯語,與般若三藏等人於元和六年(811)譯出了《大乘心地觀經》。經文上呈皇帝,憲宗大加讚賞,並親自為該經作序。般若三藏和靈仙三藏一起工作了八個月,建立了友好的情誼。般若三藏曾於貞元十年(794)三月,到五台山住了五個月,還授予五台山僧人智廣悉曇學(智廣在五台山寫了一部《悉曇字記》,被空海帶回日本收入《御請來目錄》)。般若三藏的五台山之行,不能不引起靈仙三藏對五台山的無限眷念,所以他準備一番後,也於元和十一年(816)九月十五日來到五台山。靈仙三藏在五台山,瞻禮了大華嚴寺等一批著名寺院,在鎮國道場金閣寺中住了兩年,還在該寺自剝手皮(長寸,寬三寸),在上面繪製了佛像,鑲造在金銅塔中,供於三層九楹金閣底層的文殊像前。

老之將至的靈仙大師,在中國的土地上整整呆了18年。或許正如日本佛教史家鐮田茂雄所說,靈仙三藏還不是像最澄、空海那樣的名門留學生,他是作為”學問僧”人唐的,因此他人唐後的命運,就顯然與最澄、空海不同了(這就包含了他沒有力量實現回國的願望)。於是在以後的歲月里,他遷徙流轉,相繼移住在五台山的
鐵勤蘭若和七佛教誡院,最後卓錫在南台南麓的靈境寺浴室院。長慶五年(825),日本嵯峨天皇賜靈仙三藏百金,由渤海僧貞素送到了鐵勤蘭若,靈仙三藏即回獻天皇萬粒舍利並新經等物。然而在太和二年(828),當日本淳和天皇再賜靈仙三藏百金,貞僧再次尋到五台山靈境寺時,靈仙三藏已給他的生命畫上了句號,成為日本遷化於中國的唯一一個僧人。作為靈仙法孫的貞素,此時浮想聯翩,淚如泉湧,他在《哭靈仙三藏詩》中悲慟地道:不犯塵心淚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儻問滄波客,的說遺鞋白足還。

靈仙三藏一生苦修苦行,為了宗教理想,最終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中國,他是日本國內供奉的大德,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軀者。正因為此,五台山靈境寺等寺為日本佛教界所尊崇。1987年6月,中國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了”日本國靈仙三藏大師行跡碑”,日本東寺長者石山寺座主大僧正鷲尾隆輝撰寫了碑文,在靈仙大師住過的金閣寺新建了”靈仙大師行跡碑”亭。在靈境寺西配殿內,供日本信徒送奉的靈仙三藏像,寺北山腳,日本朋友還出資為靈仙三藏新建了一座青白玉靈塔,以紀念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