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2空空飛彈(英文:PL-2 Air-to-air missile),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蘇聯K-13空空飛彈基礎上仿製的一型空對空飛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霹靂-2空空飛彈
- 英文名稱:PL-2 Air-to-air missile
- 前型/級:霹靂-1空空飛彈
- 次型/級:霹靂-3空空飛彈
- 研製時間:1966~1970年
- 國家:中國
- 仿製原型:蘇聯R-3/K-13空空飛彈
- 飛彈類型:短程紅外製導空空飛彈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衍生型號,
發展沿革
霹靂-2空空飛彈(PL-2),是中國生產的第二種空對空紅外製導飛彈,霹靂-2飛彈是蘇聯製造的R-3飛彈的仿製品。在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繼續生產"霹靂"-2的一種改進型飛彈,但是,該飛彈的性能仍然趕不上蘇制R-3S飛彈的性能。
1958年中國軍隊在實戰中繳獲美蔣空軍美制AIM-9B紅外製導空空飛彈兩發。在台灣海峽兩岸空戰中,一枚AIM-9響尾蛇飛彈墜落地面,未能爆炸,被中國軍民找到。這枚響尾蛇飛彈輾轉到了蘇聯,成為了蘇聯AA-2“環礁”(又稱:K-13)空空飛彈的技術基礎。1961年蘇聯在此基礎上仿製出了K-13空空飛彈。我國於1970年成功仿製K-13飛彈,命名為霹靂-2。
中國與蘇聯簽署全套引進К-13飛彈協定後,迅速放棄了自行仿製響尾蛇飛彈的“55號”工程的不切實際的技術路線,轉而認真學習並仿製蘇制К-13型飛彈,並將其命名為“霹靂”2號。1964年11月,飛彈仿製工作全面展開。僅用3年時間,到1967年3月定型試驗,共發射飛彈19枚,取得了試驗成功。1967年11月飛彈正式批量生產。
1987年1月26日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停止生產霹靂-2號系列空空飛彈及其地面測試車輛,拆除生產線。
技術特點
“霹雷”2號飛彈由紅外自動導 引頭、舵機艙、觸發引信與非觸發引信、戰鬥部、 火箭發動機及彈翼組 成;鴨式氣動布局,彈頭呈半球型鈍 頭,彈身為細長圓柱形,兩 對三角形 舵面和兩對梯形彈翼呈十字形配 置;飛行速度為2.2馬赫,主要用於 攻擊中 型轟炸機和殲擊轟炸機。
“霹靂”2號飛彈較之“霹靂”1 號飛彈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霹靂”2號導 彈採用紅外被動尋的 制導,載機發射飛彈後即可退出攻 擊,不再跟蹤目標。
性能數據
彈長:2.83米
彈徑:0.127米
翼展:0.609米
彈重:85千克
射程:7.6千米
制導系統:被動紅外
最大速度:3,062.5千米/小時
衍生型號
由於 “霹靂”2號飛彈在使用中存在抗乾 擾能力差、光學引信早炸、作用距離 短 等問題。因此,我國於1978年3 月開始對“霹靂”2號飛彈進行改進,主要改進是: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增大導引頭的探測距離;加強對太陽和天空背景的抗干擾能力;減低引信早炸的可能性;提高飛彈的平均速度;增大低空使用時的發射距離。改進後 的飛彈命名為“霹靂”2號乙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