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非洲巨蛙是地球上最大的青蛙。體長17-32厘米,體重600-3250克,眼睛直徑可達2.5厘米。它們具有三角形頭部和扁平的寬的身體。背部皮膚有顆粒狀的疣粒,具有綠褐色,成年青蛙在濕苔蘚覆蓋的岩石上曬太陽時會偽裝得很好。腹部皮膚呈淺黃綠色。後腿很長,前腿較短而粗壯,所有的腳都具有寬大的蹼狀。
嘴巴寬大,能吞比較大的食物。上頜上生有小齒,可以防止食物從嘴裡滑脫出去。舌頭特殊,是捕蟲的重要工具。它的舌根是長在下頜前部,舌尖反而仲向嘴裡,舌頭能翻出嘴外,伸出很長,擴大了取食的範圍。舌頭的表面有許多粘液腺,經常分泌出大量粘液,能粘住食物。舌頭富有彈性,伸縮力強,能有力地把食物拉進嘴裡。眼睛就像一個活雷達,對活動的物體十分敏感。對靜止的物體卻很遲鈍,甚至視而不見。捕捉活動的食物非常準確。眼球又大又從眼眶裡凸出來,視野開闊。除了正後方和上後方以外,其餘各個方位的活動物體,都能發現。眼睛同口腔只隔著一層薄膜,眼眶底部沒有硬骨頭。在吞咽食物的時候,也可以靠眼睛來幫助。它們把眼睛一閉,眼球就陷人眼眶底部,向下推壓口腔頂壁,就能很快地把食物咽下去,然後繼續捕食。
有
犁骨齒。肩帶固胸型,
椎體參差型,薦椎橫突柱狀;指趾末端二骨節間沒有間介軟骨。
鼓膜明顯隱於皮下,皮膚有疣粒。舌一般長橢圓形,後端大多具缺刻。蝌蚪有唇齒左孔型。
棲息環境
非洲巨蛙生活在
喀麥隆南部和
赤道幾內亞北部炎熱潮濕的原始森林和大河中。年平均溫度在25攝氏度至29攝氏度之間。巨型蛙在密集,潮濕和相對高溫的雨林中的快速流動的河流和瀑布中或附近被發現。水通常是乾淨的,富含氧氣,微酸性,通常在67°F左右。幼蟲食物的存在也決定了巨蛙出現的地方。
生活習性
非洲巨蛙在夜間最活躍,單獨沿著河流尋找食物。年輕的非洲巨蛙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下,而年長的偶爾會在岩石上曬太陽。這種蛙的彈跳能力很強,可以跳到5米多高。該物種沒有聲帶,通常被認為是靜音。在交配期間需要聯繫時,會張開大嘴,發出哨聲。
以昆蟲、甲殼類動物、魚類、軟體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為食,包括蠑螈和小型青蛙。非洲巨蛙的蝌蚪是素食者,僅在一種水生植物
河苔草(
Dicraea warmingii)上進食,也僅在瀑布和溪流附近發現。
作為食肉動物,青蛙在食物網中占據中間位置,它們的數量可以作為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標。 通常青蛙調節昆蟲種群,並以其他青蛙、魚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其他小型兩棲動物為食。 青蛙反過來作為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區域僅限於西非的沿海,赤道幾內亞和喀麥隆。
繁殖方式
關於非洲巨蛙交配系統知之甚少。已經完成的一項小小的研究表明,雄性巨蛙以不同於其他大多數青蛙的方式進行呼喚儀式。它們不是將空氣吸入聲囊並將其吹出來發出叫聲,而是張開嘴巴發出長長的嘯叫聲。 然後雌蛙跟隨這個噪音回應雄蛙。
雌性巨蛙一次產下數百個卵,直徑約3.5毫米。 它們在繁殖的溪流中會堅持在河流底部的植被上產卵。 然後將卵孵化成蝌蚪,小蝌蚪在75-90天內長到約5厘米長。同其他蛙類一樣,採用體外受精的辦法進行繁殖。成年雌蛙一般每年旱季(12月至次年4月)在陡峭的岩壁和河岸上產卵,然後雄蛙再來給蛙卵受精。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根據測試,由於過去三代物種數量規模下降了50%,《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巨型蛙列入瀕臨滅絕的物種。 對該物種的最大威脅包括食物源的缺少,因為人類擴張、定居、商業伐木和農業開發而破壞森林棲息地,以及出口動物園,寵物貿易和青蛙種族之間的競爭性。 一些非洲巨蛙的自然棲息地已被宣布為保護區,包括赤道幾內亞的蒙特阿倫國家公園。 濱海省的三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也被批准為喀麥隆的保護區。赤道幾內亞政府對每年出口的巨蛙設定了300隻的限制。 但是,為了維持物種規模,還需要考慮當地的保護工作和人工繁殖計畫。
由於非洲巨蛙的大體型,它們在國際寵物和動物園貿易中受到重視。它們也是當地社區的寶貴食物來源。具報導,20世紀末非洲巨蛙還幾乎隨處可見,但20年後卻不同了。為了拍攝這種巨蛙的照片,法國《巴黎競賽畫報》的記者熱納維耶芙·朗松在偏僻的熱帶森林裡尋找了4個月。她解釋說:“這種巨蛙的生活環境十分特別,只有在這一地區的森林裡才能生存,但是,近30年來(自1990年起),由於附近的村民砍伐森林和開荒種田,致使巨蛙生活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另外一些地區,河水也受到了污染。尤其是人們的大肆捕殺,非洲巨蛙正面臨滅頂之災。”
此外,非洲巨蛙的非法買賣也很盛行。當地人捕捉巨蛙除了自己食用外,還拿到市場上出售,巨蛙已成為他們滾滾的財源。一隻3.0千克重的蛙可賣2000-3000
非洲法郎(約合4美元),若是一隻個頭更大的雄蛙,售價可達8000非洲法郎。由於遠途運輸,一半以上的巨蛙在路上死亡。儘管現在這種國際交易已被禁止,但一些非法交易仍在偷偷進行。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