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莊

霞莊

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就由余李兩姓共同居住建村,明 初時王姓又從洪洞遷來,後余姓逐漸遷走,僅有李、王兩姓長期居住在此,目前保留下來的村落建築,基本上還是明清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霞莊
  • 拼音:xiá zhuānɡ
  • 含義:指雲漢,銀河
  • 來源: 《七夕賦》
名詞解釋,千年古村-霞莊,基本概況,古今文明,霞莊名人,霞莊典故,人文環境,抗日建勛,小康明珠,

名詞解釋

xiá zhuānɡ
(霞莊)
1.指雲漢,銀河。 唐 王勃 《七夕賦》:“結遙情於 漢 陌,飛永睇於霞莊。” 蔣清翊 注引《爾雅·釋宮》:“六達謂之莊。” 唐 王勃 《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延綠房於疊巘,上拂霞莊;蔓丹闕於重磎,下披泉戶。”
2.仙人所行之路。《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享先蠶樂章》:“霞莊列寶衛,雲集動和聲。”

千年古村-霞莊

基本概況

從該村的地貌看,村莊置於雙龍體之 上,東西溝懸崖峭壁似船傍,西河橫流於村南,突起船尖。奎星樓好似一座瞭望塔,舟心堅固不漏,村南高大的護村林帶,好似無數彪形勇士,嚴陣以待,目視前 方,戍守船艙。從南遠近視之,氣勢巍嚴,登高眺望,全村成方形,形似舟心樓閣。雙龍駕舟,乘風破浪,勢如弦弩,銳不可當。從平面圖上看,整體像龜形,裡邊 又像似龜背上的紋路。從民俗上講,龜是長壽的象徵、財富的象徵,它有豎韌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
你別小看這丁字街,它又像一個八卦圖、又似一個迷宮,你如是外鄉人,進去以後還真走不出來,你如打手機求救,還未信號。記得我早在2000年 時帶領省城一個“黨旗飄飄採風”團到該村採訪第一屆群英會參與者、勞模李秀蓮,我們分成三個組分頭行動,中午集中時三個組在裡邊急的團團轉,後來在老鄉的 指導下我們才集中到一起。去年長治日報慕名而來的四位記者在該村也經歷了同樣的遭遇。“那么,手機在村外能打,進村後咋就不好使了呢?”面對他們的疑問, 我曾諮詢過幾位搞通訊的內行。“不可能吧”。他們只是含糊其辭。總之,這種大街連小巷,小巷通家戶,家戶有後門,樹多巷深,四通八達的布局,確有其獨特的 優勢。具體有防盜、防火、防洪、防雷、防疫之“五防”功能。在抗日戰爭年代日本鬼子曾幾次進村,往往被這丁字路口迷的不知所向,這樣既利於阻擊敵人,也有 利於民眾和八路軍穿街過巷安全轉移。有關丁字街村里王樹德老人還有一種解釋,說罵人時有一種說法“我一眼就把你看透了”,但霞莊的丁字街是一眼看不透的, 村是深奧的,人是莫測的。
另 外,該村北面的蟒山屏障和村南的池塘水網相呼應,使村周圍的環境形成了山環水抱之勢。每年的雨季,村莊及村北的降雨,都要穿街而過,流入叫“園池”的人工 湖和村南池塘水網,霞莊人稱為“雨季降水全入塘,村雨不流到異鄉”意在財源不外流。由於霞莊特殊的地理條件和繁榮綠化帶,無論從何方而來,使人在視覺上產 生“遠能看到村,近村不見村”的錯覺,這也使許多初次來霞莊的人倍感迷惑。
霞莊村周有東西南三條深溝環繞護村,形成天然的防禦工事。易守難攻,進可扼控邯長路,出擊黎潞之敵,退可迂迴于山區。春秋閣外有條淺溝,直通蟒山峽谷,有緊急敵情,可迅速順溝轉移。據村上王樹德、王玉德等幾位老革命講,1941年、1942年日曾兩次由潞城出發,東西合擊夜間偷襲包圍霞莊,但駐入村部隊利用有利地形掩護民眾轉移,由春秋閣外安全轉移無一傷亡。

古今文明

“ 溫故而知新,鑒住而知今”。至古以來霞莊是遠近聞名的文風村,文明村,就民間典故的“霞莊村狗看告示”、“牧羊人授課”都能折射出霞莊人自古好學、多有才 識,文風甚濃;就已步入改革開放的今天,霞莊人仍是人才濟濟,李王兩家和諧相處,不僅各項工作走在了前列,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楷模,而且在社會治安狀況 不盡人意的情況下,全村近千口人沒有一個刑事或行政犯罪,就連打架鬥嘴的也很少。通過筆者兩年來進村入戶的多次調查,冠以“以文養德,以德治村”來予以概 括。這與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是一脈相稱的。
霞莊
莊村是從辦學起家的,歷代尊師重教,耕讀傳世。據《霞莊村村志》記載,明清時期霞莊村私人辦書院(私塾)和經館者常有數家,師導之嚴名揚鄉里,教育有方, 高徒輩出。除本村和鄰村學生外,外鄉外縣前來寄宿求學者也不在少數。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村中讀書人考取庠生(秀才)以上學歷者有300餘人,占到全村總人口的12%,學問比例之高譽出縣外,“文風村之稱並非虛傳”。光緒29年(1903年)霞莊就創辦了公立國小堂,1932年改為民國初級國小,分為男校和女校,這一時期,霞莊村具有高等國小以上學歷者有60多人,占全村總人口的7%。新中國成立至今,高中畢業生有150人餘人,大專院校畢業生有100餘人,合計占全村人口總數的15%之多。這足可說明霞莊村歷史上文人之多。“寺院鐘聲,鐘在寺院,虧在外”,“文風村”之稱並非虛傳。
霞 莊教育還有一個特點,是由於“學而優則士”影響甚深,㜡分子求學成材的欲望較切,因此,家長、社會、學校等結合的緊密。有一定文化修養的年長者,無事常有 人聚在教室外,傾聽教師授課,一方面有求知之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考察和監督,倘有教錯字意者,俟後予以糾正。教師授課認真,教學成績佳者,普受學生家長 尊敬,除日常贈送食品或春節宴請先生外,逢端午、冬至學生皆帶禮金贈先生謝之(俗稱拴禮),教師亦以食品或學習用品回贈學生。智育和德育並重,是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由於讀書人多,受新文化啟蒙教育的影響,從1920年開始,以纏天足為榮的思想受到衝擊,禁纏、放足是全縣第一個村。該村還是全縣推行義務教育最早的村,男女國民國小在民國初年皆已開辦。由此該村就培養出好多出類撥萃的人才;也流傳出好多膾炙人口的傳說和典故。

霞莊名人

明清時期朝廷命官七品以上有25人,其中:
王廷善,王氏六世祖,王增長子,生於弘治年間,畢業於太學,學士,嘉靖年間,在朝做到三品祭官,負責皇家定期的祭天、祭地、祭祖和大典及朝里其它各種禮儀節序,稱其學問深遠,正直敢言。黎城縣的婚嫁,喪葬等禮儀節序有別於它縣,始於王廷善王用宣,字布化,十四世,王瑾次子,就讀於太學。以良家子應召為郎。授六品侍郎。乾隆後期至道光初年,任直隸州四品司馬(將軍之下為司馬),負責戍守京都外圍。直隸州後易為直隸省。乾隆52年黎城知縣王用宣送的“名高上佐”牌匾,至今已有213,年仍保存完好懸掛於的門庭前。
王 景方,字檻齊,十四世,畢業於太學,太學生,清嘉慶中期至道光前期,在村辦書院任經師,教學質量高,師導嚴,著稱全縣。當年南委泉王發越,因家貧無錢讀 書,終日流玩街頭,景方父親王雲,當年稱東頭財主,為霞莊首戶,在南委泉開有商號,看到王發越天資聰明,將其收養家中讀書,一切費用由王雲家資助。王發越 祖上屬“下九流”,無資格報考生員。由王景方出具假證明,並宴請和帶王發越跪拜黎城所有名師,才考取生員,以至及弟進士(道光元年-1821年)。後由知縣授祿至貴州兵部道(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授祿後,道光二十六年,起駕返籍拜謁師長,駕到“園地”坡,即下轎徒步奔師府,爆竹響起,鑼鼓齊鳴,熱鬧非凡。王景方老先生出門迎接,折服下跪呼稱“拜見四品道台大人”,道台急忙回禮下跪,呼稱:“拜見一品老師”,道台又說:“無有一品老師,何有四品道台”?
民國時期較有建樹8人,其中:
王 密,字雲峰,十八世,王東陽次子,政法大學畢業,上世紀二十年代前期,在北京考取知縣,派往河南任職,赴任途中返籍一趟,門上掛著“河南任用知縣”牌匾, 到河南予西某縣任知縣時間不久,其執友南漢震(中共黨員),被時任河南省主席的韓復榘,邀為秘書長,將其調回省政府任秘書主任、高等法院書記長等。在河南 協助南漢震,為營救獄中共產黨員,做過不少工作。後到南京法務部任職科長。楊虎誠出任陝西省主席,邀南漢震任秘書長,南為工作之便,又將王密要到法界任書 記官長。後南漢震被國民黨特工人員所監控,楊虎誠聞悉後,協助南離開西安,王密仍留西安,日寇投降後,王密回到太原,任省高等法院書記官長。四九年北京解 放,王密調中國人民銀行幹部學校任教授。生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卒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
霞莊
王承,十八世,山西教育學院畢業。愛好體育、音樂、戲劇、文學等,任過高小、中學教師。霞莊演文明戲始於王承,他是主要編導者和組織者,通過演文明戲(語劇),對宣傳新文化,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有過貢獻。晚年行醫,民眾隨叫隨到,不吃飯、不收禮,受到民眾尊敬。
李遇端,十七世,長治省立第四中學畢業,為黎城留潞學生會主要負責人,領導學生反苛捐雜稅,反鹽店等。和霍次蘿包差徭局,任過局長。
建國以來在外工作的先後200多人,科級以上幹部及工程師以上人員占50%。

霞莊典故

黎城縣流傳著很多關於“文風村”――霞莊的典故和傳說,“霞莊狗看告示”、“牧羊人授課,震驚鄉紳”就是其中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二則。
“ 霞莊狗看告示”。霞莊是黎城縣北部地區通往縣城的交通要道,日間行人穿街而過,絡繹不絕。歷史上霞莊因讀書人多,不論大事小事,喜歡張貼告示,甚至小孩夜 哭也要貼一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路人君子念一遍,保我小兒得安康”。清嘉慶年間,首戶王思元家,公子寫好告示,交給長工去貼,長工手端漿 糊出門去貼,戶主的一條狗也跟著長工出去,長工在廟街牆上抹漿糊貼告示,當時狗也在跟前抬著頭看長工抹漿糊貼告示,適逢路人看到此情景,競誤認為狗也在看 告示。奇聞一時興起,而且狗也識文斷字,還能看告示。從此“霞莊狗看告示”的奇聞流傳至今。
“ 牧羊人授課,震驚鄉紳”:光緒末年稟生王培,放牧到潞城縣潞河村,身著牧羊人裝束,身帶“四書五經”,出牧後,羊在一邊吃草,自己專心讀書,手不釋卷。在 此期間與該村教員王歧(霞莊人)常在一起談書論經,當地鄉紳知道後,認為先生和牧羊人混在一起,有失體統,不務正業。某日,幾位鄉紳來到學校,恰遇先生和 牧羊人一起聊天,鄉紳們見此情景極為不滿。先生體察到鄉紳們的情緒後,假稱自己身體不適,讓王培代為授課,王培並不推託,牧羊鞭放在桌上,展卷開講,拆字 解意,深入淺出,才華橫益,授藝非凡。在場的幾位鄉紳無不面露驚訝,問道:“先生貴府在何處?”王培答曰:“霞莊牧羊人王培是也”。鄉紳們驚道“霞莊‘文 風村’果然名不虛傳,牧羊人亦如此悉讀經書,果真是‘染缸里無有白布’啊!”

人文環境

環 境衛生,歷代重視,全縣著稱。戶外街巷無垃圾,皆堆放於家舍地基或肥場,積成肥料。男人們每天早晨起床後,餵上牲口,擔完水,打掃院落和街道<鄰舍之間要 相互連線,不留空檔>,而後再用早餐,這已養成習慣,形成村風。男人有事外出,婦女飯後補之。院內不污,街巷整潔,已成歷史習慣。戰爭年代除避敵轉移外 出,亦從無間斷。外鄉人初次來霞莊,誤認為定有喜慶大事,其實不然,早已成為霞莊村風和農村精神文明。
在語言禮貌上,不僅男人見面注意禮貌,皆有尊稱,遇到鄰舍親戚或外鄉熟人,亦要主動打招呼,以示親切。婦女過門後以“目濡耳染”受文化禮教和村風的影響,除 相互有尊稱外,舉止言語文雅條理,粗聲野氣的罵街聲很少聞之。偶有鬥嘴,亦多注意措詞文明,用語不臭。如早年村中李風與她人吵嘴,激動出語是:“你若好告 狀,我也不怯官;你若好吃醋,我也不嫌酸。”在罵聲中無不可入耳的話。雖早被傳為佳話,但確反映了霞莊婦女亦具有相當文化修養。
在經商、學藝中
霞莊人歷代任教者多是個特點。為官者也是管教育者多於其它。如訓導、儒學正堂等亦是老師衙門。除此之外,其次是經商學藝,民國時期經商者近60人,占全村人口數的7%,就改革開放以來,在外經商打工的已達150名人,學藝者霞莊歷有諺云:“家有千頃地,不如隨身帶個藝。”

抗日建勛

2006年深秋的一天,宋任窮將軍的女兒宋勤,兒子宋青荒,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范麗霞,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鵬飛,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永清的陪同下,專程來霞莊參觀,追尋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
2007年盛夏的一日,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全國著名作家黃傳會慕名參觀了霞莊,在曾居住過的趙樹理、李季力群趙子岳冼星海、阮章亮、陳荒煤的抗日文化接待站,尋找抗日時期文化藝術的根源。
這裡是八路軍總部、129師師部、晉冀豫省委以及所屬機關居住過的地方,這裡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裡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正因為霞莊具備了進可攻、退可守,文風文明,有政治基礎這兩個條件,從1937年10月八路軍就看中了這一地方,先是115師工作團來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使民眾認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抗戰主張,後全村相繼有10多名進步青年參加了縣犧盟游擊隊,霞莊村的王迫祿、王寬興1937年在全縣最早加入了共產黨組織。
到1938年初春,129師師部由吳家交村東的山嶺上走山路來到霞莊。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住在王嶸家的解胸樓院,司令部住在王密樓院,政治部住到王利斌家院,政治部主任柴樹潘、副主任宋仁窮分別住在西房和南房。隨營學校是1938年5月上旬進駐霞莊的,校部住李增亨家前院,校長韋國清住後院。其間,八路軍幫助霞莊村發展黨員,於1938年6月成立了黨支部。
八路軍總部進駐霞莊的時間是1939年 春。當時老百姓聽說八路軍總部要進駐霞莊,從長池坡到大街上,一街兩行站滿了歡迎的人群,大家都想親眼目睹大首長們的風采。大部隊過後,後邊過來的是騎著 高頭大馬的騎兵隊,此時歡迎的人就立刻沸騰起來,大家都以為是大首長們過來了,當馬隊過後,人們並沒發現有首長裝束的人物經過。後來有一個背行軍鍋的人, 跨進村民王魁業家的大門後,王魁業家的前後門及周圍立刻站上了崗哨,不準陌生人進入。村中百姓判斷這個背著軍鍋的軍人,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首長。後來通過 房東得知,這個背鍋的軍人,就是朱德總司令。
1940年2月晉冀豫省委,以及所屬省委黨校、新華書店、“先鋒劇團”、抗日文化接待站也先後進駐霞莊。一時間霞莊成為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核心。
1940年春天,中共中央北方局為總結抗日反頑鬥爭的經驗教訓,制定今後鞏固和建設根據地的方針,研究根據地的建黨、建軍、建政的大政方針,決定在晉冀豫省委駐地霞莊,召開北方局高級幹部會議。會址就選在村東南角的五龍廟。
高幹會由北方局書記楊尚昆主持,出席會議的有太行、太岳、冀南等根據地的黨政軍主要負責人。大會貫徹了中央的有關指示。高幹會提出了根據地“建黨、建軍、建政“三大建設任務,把打破敵人“囚籠政策”,作為今後北方局黨政軍的主要工作。八路軍總司令朱德、129師師長劉伯承、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129師政委鄧小平等領導,都在會上作了報告。
參 加大會的有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左權、陳賡、宋任窮、王樹聲、薄一波、戎伍勝、楊秀峰、安子文、李雪峰、陳錫聯、李達、黃鎮、 徐子榮、彭濤等許多黨政軍首長。大會開得隆重嚴肅、認真求實,對華北乃至全國以後的抗日工作,產生了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霞莊村在當時那種獨特的抗日氛圍中,他們不甘落後,爭當先鋒,老百姓在中共霞莊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民眾性的抗日組織宣傳、支持抗日。婦女們做軍鞋、納鞋底;男人們運送軍糧、轉送傷員,民兵連配合正規部隊直接參加戰鬥;面對日軍燒毀1000多間房屋,劫掠30多萬斤糧食的慘劇,霞莊人積極組織生產自救,開展大生產,湧現出了“紡織英雄”李秀蓮等令人稱頌的人物。霞莊村的百姓無愧於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
歷 史積澱出的東西既是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又是一筆筆彌足珍貴的財富。有著悠久歷史的霞莊村,不僅留存著丁字街巷這一奇異的建築布局和“文風村”的美譽以 及文昌閣、魁星樓、五龍廟等古建築,而且在抗戰時期,霞莊百姓與八路軍共同抗日的歷史更是成為霞莊人心目中最為榮耀的記憶。時至今日,這段特殊的歷史無疑 已經成為霞莊1500年歷史中最為輝煌一頁,成為霞莊百姓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小康明珠

霞 莊村因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被當地政府命名為首批“民俗文化村”。霞莊人也包括我們參與建設霞莊新農村的包村者為之驕傲。繼而在縣鄉兩級領導的支持 下,我們以此為契機,成立了由縣文化中心牽頭的民俗文化村建設領導組,制訂了工作方案,下設三個組,即史料宣傳組,負責各種文史、圖片等資料的挖掘和整 理,並做好宣傳工作;文物徵集小組,負責本村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調查、徵集、分類、宣傳、布展等工作;環境整修組,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負責該村路面整 修,臨街房屋及四個陳展大院修繕,包括整個環境衛生的整理工作。二年來,我們通過外出參觀,召開有關方面的研討會、座談會,邀請文物專家在場指導等措施, 基本完成了預期目標。其整修街道7條3000平米,修繕房屋30間,綠化面積1500平米,徵集文物150件,挖掘整理文史資料30萬字,陳展2個院落。尤其是找到了該村兩塊已失落多年的清乾隆年間聖旨碑2尊和全國罕見的唐代線刻經樁。
隨著我們工作的不斷深入,霞莊這一千年古村的歷史面貌也在逐漸清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