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承嗣墓

霍承嗣墓

霍承嗣墓於1963年春在昭通縣城西北後海子中寨發現。1965年冬拆遷至縣城原孔廟內,建室保護。從已有的實物資料看,晉代壁畫墓,在雲南是首次出土;像這座具有確切紀年和地誌的東晉壁畫墓室,國內亦屬少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霍承嗣墓
  • 地理位置:雲南昭通縣城西北後海子中寨
  • 發現時間:1963年
  • 所屬時代:晉代
結構特徵,北壁,東壁,西壁,南壁,整體,

結構特徵

該墓壁用石條鑲砌,平面呈正方形,頂為覆斗狀。墓石頂棚與四壁上繪製了豐富的彩色壁畫,並分別題有隸、楷、行三體的款識多處。四周的壁畫,又分上下兩層,中間有帶形圖案為界,下層圖畫內容,多反映現實;上層多屬神話。畫較古樸粗略,構圖、比例亦較差,當為一般民間藝人的作品。

北壁

墓的正面(北壁),上層是一幅寫意畫,雲紋舒捲,遠方有人騎馬張弓逐獸;近處蓮蕊初綻,長蛇纏龜相鬥。下層是寫實,正中為墓主畫像,高約50厘米,朱唇稀須,紅袍黑帽,盤足而坐,石手執扇。墓主像的左上角,有8行黑書銘記。題記中的太元,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當面公元386至394年之間,距今約1600的。此墓實為招魂享祀之墓。從題記及史料得知,霍家先世在荊州枝江,後又官於枝江,枝江舊為楚國地,有“招魂”俗。後人沿用傳統習俗,招魂祭祀,是可以理解的。
在霍承嗣畫像的東側,畫有一枝“紅纓旄節”,再往東,繪有儀仗架,插曲柄華蓋、幡、矛等12件器物。顯示 主人的身份。畫像左右還有近20人,分二層,上層像較大的,為侍從,捧物、參見,各有其態;下層人像較小,似為兵卒,作練武、運動之狀。

東壁

東壁的上方,畫一奔走猛虎,前後左右各有鳥,如鶴、如鷹、如雉;後有樓閣、石闕、小鹿。下段繪人,分兩排,上排執幡旗的武士13人,內穿黑衣5人,白衣8人。下排繪騎鎧馬執戈的武士,存5人。有犬奔於其間。

西壁

西壁的上方,主體為龍,龍前有一女,左手持草,傍題“玉女以草授龍”,龍後有鳥、獸、樓閣,約與東壁對稱。下繪人,又分為四排,第一排,武士執曲柄長刀13人;第二、三排,繪披氈、赤足、蝌頭人像27人,似為彝族先民打扮;第四排為騎馬武士,存4人。這一組圖畫,系由漢族、彝族組合而成,看來,霍家的“部曲”(屬於是私人的武士或奴僕),既有漢族,又有彝族。《華陽國志·南中志》曾載,南中大姓,多出金帛聘“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這裡“貪貨”的夷人,當是少數,較多的是為生活所逼而成部曲。彝漢同為部曲,這在民族融合上是進了一步。墓畫筆文獻,都一致證明了這一點。

南壁

南壁,即兩扇石門內橫額,畫有一層,旁有披甲執戈的武士,名曰“中門侯”,大概是為在墓主守門。兩旁還有道符

整體

整個壁畫,技巧雖然不高,但從反映的內容看,卻有多方面的價值。從繪畫上看,作者注意經營位置,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則有意縮小,主從關係鮮明;各種顏料的運用,且歷千餘年而不褪色,可見配料、著色上的水平。從軍事上看,“夷漢部曲”的形象、鎧馬、戈矛、弓箭的配備,均為珍貴的資料;從墓中人物所顯示的等級、尊卑關係,以及各種神話宗教圖案的出現,可以窺見晉代社會關係和意識形態的若干側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