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
P-36起源於寇蒂斯競標美國陸軍航空隊於1935年提出的戰鬥機設計需求,公司編號75型(Model 75),這是一架全金屬,低單翼,採用可伸縮起落架的設計,發動機採用
萊特公司XR-1670-5氣冷式發動機。寇蒂斯於1937年5月參與競標,期間因為諸多事故,寇蒂斯要求軍方延長試飛時間以求公平,同時將表現不佳的XR-1670換成普惠R-1535,然而結果依舊令人失望。
雖然參與競標的XP-35在部分性能上不如75型,生產成本也比較高,陸軍還是決定採用XP-35作為新一代的戰鬥機。1936年6月,陸軍擔心P-35無法如預期交貨,於是向寇蒂斯提出3架75B型的生產訂單,軍方編號YP-36,發動機在陸軍要求下改使用普惠R-1830-13,武裝為機鼻一挺0.50英吋(12.7mm)與0.30英吋(7.62mm)機槍。
1937年3月第一架YP-36遞交軍方進行試飛,參與測試的人員對於新飛機的性能,尤其是運動性相當欣賞,無論是在各速度範圍下操作面的控制與反應,穩定性與地面操控性都有很好的評價,當年7月,陸軍對柯蒂斯提出210架P-36A的生產契約,這也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數量最大的軍用機生產契約。第一架量產型
P-36A於1938年4月出廠送交軍方。
基本數據
由於改進型較多,故列出P-36(霍克-75A型)戰鬥機的數據如下:
戰鬥中的霍克75
歐洲戰場
霍克75A在歐戰爆發前已外銷法國、荷蘭和挪威等國。法國廣泛的使用的P-36A的外銷型霍克75A,而其中法國空軍還購買了少量的霍克75M,所有的霍克75A性能基本與美軍自用的P-36A相同,唯一的不同是法國版霍克75A加裝了4挺7.62mm機槍。當時霍克75的主要對手是德軍著名的梅塞施密特
Bf-109。但由於P-36/霍克75飛行性能已經落後,火力也相對一般,如果與德國戰鬥機相遇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好結果。
1940年法國戰敗投降後,英國為了防止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用,7月3日
胡德號作為旗艦率領駐地中海的H艦隊對付阿爾及利亞的米爾斯克比爾港內的法國主力艦隊,這就是著名的“米爾斯克比”海戰。
當時英國人向法軍司令提出要不歸屬英軍,要不自沉。法軍司令嚴詞拒絕但也不出港應戰。結果英國艦隊向停在港內的法國艦隊開炮,法軍雖然也猛烈還擊,但最終是法軍除了一艘
戰列巡洋艦逃走外其餘均被擊沉或重創,法國主力艦隊覆滅。而英軍則損失輕微。在戰鬥中還爆發了零星的空戰,其中有跡可查的是2架英軍“管鼻燕”戰鬥機被法國空軍的霍克75A擊落。
當法國被德軍占領後,還未交貨的霍克75A被英軍全部接收,但英國人不喜歡這種性能已經落後的戰鬥機,於是交給二線部隊使用,此外英軍還使用過改良的P-36F“莫霍克”(MOHAWK)。已交貨給法國的霍克75A的則全部被德軍擄獲,以至於當盟軍飛行員初遇上德國新型Fw190戰鬥機時還以為就是這些被德軍擄獲的霍克75A。德國人和英國人一樣,不喜歡這種已經落後的美國戰鬥機,乾脆把這些性能不好的霍克75A扔給給芬蘭去和
蘇聯空軍作戰。
中國戰場
中國空軍使用的霍克75M
中國空軍使用的是P-36的外銷型霍克75M,最大的特點是簡化生產,使用固定式起落架,擁有2挺7.62mm機槍。初期這種簡化型被稱為霍克75H,1937年6月出廠後不久來華,但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霍克75H在8月25日南京飛行表演後,宋美齡自掏腰包,以3.5萬美元(一說5.5萬美元)將其購買後贈與陳納德,作為陳納德的專用飛機。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的霍克75M曾對上海作多次空中偵察,1938年有30架霍克75M(霍克-75H的量產型)運抵廣州組裝,7月9日起駐湖南衡陽機場的第25大隊開始接收但發現飛機性能和美方宣稱的有所下降了20英里甚至經常發生機械故障,寇蒂斯知道後派出專家小組來華後證實是中方機械士對其不甚了解所致,等技術問題解決後,此批霍克-75M負責衡陽地區的空防。
1938年8月18日27架日機進犯,國軍3架霍克75M和7架蘇制I-153戰鬥機起飛迎敵,空戰中國軍擊落和擊傷日機各一架而國軍一架霍克75M被擊落(
湯卜生隊長機),另外兩架迫降,8月24日第25大隊移防廣西柳州,9月18日日軍轟炸機24架和22架戰鬥機空襲柳州,在地面上分別炸毀和炸傷霍克75M各一架,之後第25大隊回到湖南,和第16大隊(同樣使用霍克75M)一起駐在芷江,11月6日到7日日機空襲芷江和衡陽,第25和16大隊的霍克75M升空迎敵,國軍擊落日機兩架和擊傷一架,一架國軍霍克75M被地面防空炮火擊落。1939年1月11日,第25大隊駕駛霍克75M到重慶交給第18大隊,但所有飛行員在乘運輸機回航時發生空難,無人生還。
之後霍克75M負責重慶地區的防空任務,1939年尾至1940年初的崑崙關戰役期間有6架霍克75M在飛越廣西南寧上空時發現在地面上有大批日軍士兵和重炮輜重,它們隨即低飛並以機頭的兩挺M1919機槍掃射日軍,導致日軍傷亡慘重並且拖累了了日軍進攻崑崙關的時間。
1941年12月,日軍
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作戰。1942年美國人
杜立特帶領16架
B-25轟炸機轟炸東京,事成後國軍派出兩架霍克75M負責搜尋來華的美國轟炸機的合適緊急降落場地。而由於租借法案的實施,國軍手中的霍克75M漸被其他美制戰機如P-40取代。大戰後期國軍的霍克75M很多改為飛行訓練用機,當中第3大隊仍使用霍克75M負責成都的防空。
東南亞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泰國空軍擁有25架美制霍克75N戰鬥機。霍克75N專門為泰國空軍設計,使用固定式起落架,在原來霍克75M的基礎上加裝了2挺7.62mm機槍,這樣泰國的霍克75N就有4挺7.62mm機槍。
泰國空軍裝備的霍克75N
1941年初,經營多年的泰國皇家空軍卻有在遠東來說相當龐大的力量爭奪制空權。其中24架日制三菱Ki-30輕型轟炸機、9架日制三菱Ki-21中型轟炸機、70架美制沃特(Vought)-“海盜”(Corsair)O2U-2型雙翼偵察轟炸機、9架美制“馬丁”(Martin)139WSM中型轟炸機和少量英制阿弗羅(Avro)504型教練機。
當1940年末泰國反法民族主義示威熱潮高漲時,湄公河邊境上小規模衝突不斷。泰國空軍持續對
萬象、
詩梳風以及
馬德望進行毫無阻攔的晝間轟炸。法軍的報復性轟炸所造成的破壞卻不大。泰軍的俯衝轟炸技術在法國印支總督讓·德句(Jean Deceaux)上將看來,完全是富有作戰經驗的飛行員所為。
1941年1月,泰國的布拉芭軍和依善軍向寮國和高棉發動了進攻,
泰法戰爭爆發。法國人雖然抵抗頑強,但是大部分法國軍隊被裝備更好的泰國軍隊橫掃。1月11日初泰國空軍6架美制“馬丁”139WSM中型轟炸機在4架霍克75N的掩護下轟炸了越南河內,這是泰國空軍在二戰中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當年1月17日,9架泰國Ki-30轟炸機在霍克75N戰鬥機的護航下,攻擊法軍機場,3架法國空軍MS406戰鬥機起飛迎擊宣稱擊落2架霍克75,這兩個戰績未能得到泰國方面的證實,確定無疑地擊落了一架泰國Ki-30,兩名泰國機組成員陣亡,另一方面一個泰國飛行員宣稱用霍克75N擊落了一架MS406,還有兩名泰國飛行員宣稱共同擊落了另一架MS406,事實上法國空軍只損失了一架MS406,飛行員安然無恙。
1944年初盟軍進入戰略反攻,2月19日美軍的B-24轟炸機還轟炸了泰國兜率宮,期間泰國的霍克75N甚至配合日軍參與攔截美軍B-24、B-29轟炸機群,並且擊傷其中數架。
至今泰國國內仍有一架保存完好的霍克75N,安置在泰國空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