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腦術

“震腦術”是蒙古族民間廣為流傳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專治腦震盪的奇特療法,具有取材容易,便於掌握,用之有效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腦術
  • 專治腦震盪
  • 特點:便於掌握,用之有效
  • 蒙古族:從事遊獵放牧
形成與發展,治療原理,操作方法,1.1 震動方法,1.2 固定方法,療效觀察,

形成與發展

蒙古族長期以來繁衍生息於我國北方的廣闊草原,日常從事遊獵放牧的生產活動,每天與野獸家畜打交道。他們在野外放牧時,經常遇到某些牲畜的“塌腰子”等情況,有時那些“塌腰”走不起來的牲畜通過主人的扶持、震動等,得到緩解或恢復正常。這種現象的重複(偶然的或有意識的),使人們認識到有關“以震治震”的原理,為蒙醫“震腦術”的起源與發展起到一定科學實驗性的作用。隨著人類知識的增長,以及治療疾患的需要,他們對動物人體 內臟的觀察逐漸變成比較自覺的認識活動,並把人體解剖醫療活動聯繫起來。據《新元史》記載,公元1262年,有一位名叫匣刺的蒙古大將,在戰場上“被三創鏃中左肩不得出,欽察惜驍勇,取死囚二人,部其肩,視骨節淺深,知可出,鑿其創拔出之,匣刺神色不為動”。這樣,不僅豐富了對人體構造的認識,而且大大促進了蒙醫骨傷科及“震腦術”等各種內傷外治方法的發展。
震腦術
在大量醫療實踐的基礎上,歷代蒙醫師不斷總結經驗,重視利用和推廣這一富有民族醫療特色、具有臨床實效的外治療法一“震腦術”。尤其在18世紀以來不少的蒙醫經典著作中都記載了有關“震腦術”的內容。如著名蒙醫學家伊希巴拉珠爾所著的《甘露點滴》中,記載了最基本的一種“震腦術”一手震術。另著名蒙醫師吉格木德丹曾扎木蘇在他行醫生涯中重視“震腦術”,在其代表著作《觀者之喜》的《骨折、脫位、內傷治法》篇中詳細論述了帶震術、板震術等幾種常用“震腦術”。鄂爾多斯著名醫師巴依斯古愣(1908年~1990年)更擅長於各種“震腦術”。隨著近代蒙醫學的逐步完善,“震腦術”的研究也更加受到重視。蒙古民間流傳的各種“震腦術”相繼被蒐集、整理,有關學術雜誌上先後發表了不少運用各種“震腦術”治療腦震盪的好經驗。有的地方還開展了“震腦術”的科研項目,收到預期成果。近年來,“震腦術”還引起國外一些學者的興趣,及蒙古的醫療團體都相繼來內蒙古考察這一奇特療法。
震腦術

治療原理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解剖知識的進一步發展,蒙醫震治腦震盪的理論體系和療術漸趨完善。“震腦術”是以具有樸素辯證觀點的“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後靜”學說為臨床指導思想。根據震盪部位及輕重,選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各種“震腦術”進行震治。蒙醫認為腦震盪屬頭部內傷範疇,分“腦氣震盪”和“腦髓震盪”兩類。頭部受到外力,腦力和腦髓必然受震,輕則震腦氣,重則震腦髓。由於頭部外傷,腦氣和腦髓等有關腦組織解剖位置失常,使氣血循行受阻,“不通則痛”。如不及時治療,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則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影響工作生活。“以震治震”是蒙醫治療腦震盪的基本治則,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的震動方法,有助於腦功能的紊亂得以整復,氣血得以暢通,故腦震盪可震治也。
總之,蒙醫震腦術及其治療原理符合現代醫學所認為的腦震盪是腦組織某些病理形成學改變所致的觀點。 通過適當的震動方法,糾正有關腦組織的紊亂。使腦組織間不協調的力學關係得到改善,促進局部氣血循行,從而消除腦震盪而產生的“不通則痛”,達到“以震治震”的目的。
帶震術帶震術

操作方法

蒙醫“震腦術”的方法豐富多彩,各地施行的“震腦術”都不同。我們研究小組在廣泛蒐集民間各種震腦術的基礎上,對震腦術的操作方法進行了標準化、規範化改進和統一各種器械,提高了震腦術的療效。震腦術的操作分為震動和固定兩步。

1.1 震動方法

1.1.1 手震術:
①患者坐位,醫者面對患者而立,用雙掌分別扶住頭部兩側,稍向上提起患者頭部並向健側微屈其頸,雙手協同用力,將患者頭部向前後兩個方向小幅度的快速震動幾下。
桿震術桿震術
②醫者面對患者而立其患側,一手掌按扶患者下頜部,另一手按扶患者後枕部,雙手協同用力,將患者頭部向左右兩側小幅度的快速震動幾下。
③醫者立於患者之後,一手掌面按於健側項肩部,另一手將患者頭頸被動置於功能活動明顯受限位,爾後手掌按於患側頭顳部,兩手協同用力,將患者頭頸迅速向健側推壓扳動。有時可聽到“咯嗒”一串響聲。
1.1.2 帶震術:患者坐位,醫者用震感帶從患者前髮際沿兩耳上纏繞固定。醫者一手掌按扶患者頭項,另一手從套管外端拿住震感帶兩端交叉處,從健側開始依次向前後左右抖震患者頭部各3次。
1.1.3 桿震術: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之後,用震感帶從患者前髮際沿兩耳上纏繞,一手合住震感帶兩端交叉處。讓患者咬住一根震感桿的中間部位,震感桿緊靠嘴角。醫者用另一手拿震感錘敲擊震桿兩端,先敲患側,再敲對側,依次反覆敲3次。
1.1.4 板震術:患者取仰臥位,四肢伸直,手掌朝內,腳掌上翹90度。緊貼腳掌旋轉一塊震感板,醫者用一手扶住震感板,另一手拿震感錘敲擊震感板,先在患側腳掌處敲擊3下,後在健側腳掌處敲擊3下,依次敲擊3次。
板震術板震術
1.1.5 杵震術:患者取仰臥在鋪氈的平地面上,讓患者枕在一個裝滿細沙的木碗上。醫者用震感杵分別離患者患側肘關節、肩關節、及頭項,對側耳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患側膝關節l0cm處地面上墩擊3下,依次反覆墩擊3次。

1.2 固定方法

術後用震感固定帶從患者前額部,沿兩耳上圍頭固定,鬆緊可以隨時調節,靜養3~7天。

療效觀察

腦震盪是顱腦損傷的一種,主要表現為腦機能一過性障礙,無明顯結構上的器質性損害表現,但在腦組織其些病理形態學的改變,許多患者雖經過治療,但仍常出現一些後遺症,或因外傷後顱內或顱外 疤痕形成,牽拉痛覺敏感結構引起;或外傷不明顯,中樞神經經過強的震盪刺激發生機能障礙;或病人對外傷過分緊張、恐懼引起頭項部肌肉的持久收縮或動脈擴張而產生。往往出現長期局限性頭痛或全頭痛、眩暈失眠、納呆、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等。本組根據蒙醫“以震治震”原理,採用“震腦術”治療腦震盪取得滿意療效。
杵震術杵震術
4.1 檢查方法:手法檢查:能在以下部位摸到條索狀物及明顯的壓痛點。觸摸眉毛中點(魯腰穴)、兩眉梢後凹陷處(太陽穴),後髮際兩側凹陷處(風池穴)等部位有明顯壓痛;有的在顳部皮下可摸到大小不等的條索狀物或呈片狀酸脹痛的敏感區,刺激時疼痛難忍;有的在頭部有輕度浮腫並有壓痛;有的還在頸項部有壓痛,並伴頭部活動不利等。以上壓痛反應均以患側重,健側輕,全頭痛則無明顯差異。線測檢查:蒙醫傳統細線測量檢查方法是用一根細線分別測量患者兩眉中點(印堂穴)到兩側後髮際凹陷處的距離,兩耳尖直上,頭項正中點(百會穴)到兩耳尖的距離等,再進行兩側對比。一般測量出的結果患側長,健側短,全頭痛則無差異。
4.2 治療方法:用上述手震術、帶震術、桿震術、杵震術等5種方法分別治療20例腦震盪患者,前三組症狀均較輕,後兩組症狀均較重。
4.3 注意事項
4.3.1 應做好術前全身檢查,如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嚴重內科疾病應該嚴格掌握適應症,以防發生意外。
4.3.2 應按照腦震盪的診斷標準診斷清楚,注意有否顱內壓增高等徵象出現。
4.4 治療結果:本組100例經1—5次治療後,顯效(症狀消失)85例;有效(症狀減輕)15例。先敲患側,再敲對側,依次反覆敲3次。蒙醫震腦術是蒙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該方法因地制宜,靈活簡便,療效顯著,立竿見影。18世紀著名蒙古族醫學家伊希巴拉珠爾把蒙古族民間震腦術系統的總結和概括,寫入他的經典著作《甘露四部》之中,成為了蒙醫學的組成部分。1腦震盪的診斷方法腦震盪可分為重度腦震盪、中度腦震盪、輕度腦震盪3種。重度腦震盪:受傷以後昏迷不醒,失去知覺,頭痛劇烈,視物模糊,空嘔、飲食不進,原物吐出,身體不適,發燒等;中度腦震盪:空嘔不吐,頭暈疼痛,食欲不振;輕度腦震盪:經過3~5天以後才出現中度腦震盪的徵象。從部位上分析,腦震盪又分為腦部左側、右側、前腦、後腦腦震盪4種。診斷時,患者端坐在椅子上找出頭頂的中心點,而後找一條不伸縮的粗線,並線上上做一記號,把腦頂的中心點與線的記號重疊在一起,把線頭前後拉直到額頭中間和後頸窩中心的突起骨上,量好後把線的兩頭對齊,線長者為震盪部位,短者為沒有震盪。前腦和後腦的診斷方法,把頭頂中心和線的記號重疊以後,把線頭左右拉到兩個耳尖,而後對齊,長者為震盪部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