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害統計

震害統計是對保山隆陽5.0級地震中,保山市永昌城區14個街區、占房屋建築總面積的47%的房屋震害進行了調查,獲得了調查區各類房屋震害統計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害統計
  • 類別:震害統計資料
將這些資料與城區工程地質條件、抗震防災規劃等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震害調查結果與預測結果基本一致.地震震源處地球介質的運動方式。通常所說的震源機制是狹義的,即專指研究構造地震的機制而言。構造地震的機制是震源處介質的破裂和錯動。震源機制研究的內容包括,確定地震斷層面的方位和岩體的錯動方向,研究震源處岩體的破裂和運動特徵,以及這些特徵和震源所輻射的地震波之間的關係。
對地震震源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初葉。1910年提出的彈性回跳理論,首次明確表述了地震斷層成因的概念(見地震成因)。在地震學的早期研究中,人們就已注意到P波到達時地面的初始振動有時是向上的,有時是向下的。20世紀的10~20年代,許多地震學者在日本和歐洲的部分地區幾乎同時發現,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點的台站記錄,所得的P波初動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日本的中野廣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單力偶力系,第一次把斷層的彈性回跳理論和P波初動的四象限分布聯繫起來。此後,本多弘吉又提出雙力偶力系,事實證明它比單力偶力系更接近實際。美國的拜爾利(P.Byerly)發展了最初的震源機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動求出完整的地震斷層面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