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震烈度表
- 外文名:Chinese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是國家標準。地震烈度,即地震發生時,在波及範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地震烈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地面振動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人的感覺的強弱,器物反應的...
《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是2021年2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替代《中國地震烈度表》 GB/T 17742-2008。國家標準《中國地震烈度表》 由TC225(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 ,主管部門為中國地震局...
最早的烈度表是卡達迪(J.Cataldi)在1564年編制的,已廢棄。世界上烈度表的種類很多,以十二度表較普遍,此外尚有八度表(日本和台灣省)和十度表等。中國使用孫景江等人在2008年完成編撰的《中國地震烈度表》。簡要介紹 地震烈度這...
我國採用的地震烈度表為《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共分為XII度,地震烈度分布一般由震後現場調查獲得,主要考慮人的感覺、器皿反應、建築物破壞和地表破壞等。由烈度表評定的烈度本身帶有地震動強度和震害後果雙重含義,...
中國地震烈度表 Ⅰ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Ⅱ度;微有感-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Ⅲ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9-10度:橋樑、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
《GB/T 17742-2020中國地震烈度表宣貫教材》是2021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地震烈度表》作為國家標準,是統一地震烈度尺度,規範和指導地震現場開展地震烈度評定工作,科學客觀地評定地震烈度的規範性檔案。本書作為GB/T ...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中國採用12度的地震烈度表,各個烈度等級由人的感覺以及建築物震害程度等進行表述,可參見作為國家標準頒布的《中國地震烈度表》。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5度...
到了19世紀後期,義大利的羅西(M. S. de Rossi)和瑞士的弗瑞爾(F. A. Forel)在同一時期的研究結果很相似,於1883年聯合發表了他們的烈度表,這是第一張有使用價值的地震烈度表,也是第一個得到廣泛運用的R-F(羅-弗氏)地震...
儀器地震烈度的計算是地震烈度速報的基礎,可為災情快速判斷、地震應急救援決策和行動、工程搶險修複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為了規範儀器地震烈度計算流程和方法,並與現行GB/T 17742-2008《中國地震烈度表》中的地震烈度保持一定的銜接和繼承...
謝毓壽是我國老一輩的地震學家.從40年代迄今,他為地震科學事業拼搏了近半個世紀.他在工程地震,區域地震,水庫地震和歷史地震諸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編制的《新中國地震烈度表》,開展的地震烈度小區域劃分,工業爆破的地震效應,新豐江...
新中國成立後,為順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地震科技事業隨之起步。上世紀50年代,為了解中國歷史地震基本面貌,地震科技工作者先後編制了《中國地震資料年表》《中國地震烈度表》和《中國地震目錄》,被國際同行稱為“地震學家的必讀文獻...
地震烈度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發生6.3級地震。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依據《地震現場工作:調查規範》(GB/T 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通過災區震害調查、強震動觀測記錄分析等...
中國地震烈度表 (簡要)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
中國地震烈度表中的值應是指瞬時值.地震震級的規定 (GB17740-1999) 特別註明:該標準已被GB 17740-2017替代 本標準是地震震級 M 測定方法和使用的規定,適用於地震測定、地震預報、防震減災、新聞報導等社會套用。本標準不約束科學研究...
二中國的地震災害 對某一地區的地震破壞如何,是以烈度標準來衡量的。1980年出版了《中國地震烈度表》,採用了12度劃分方案。1978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地震烈度分布圖》顯示(國家地震局,1978):a.歷史上的地震高烈度區(>Ⅶ)主要分布在...
地震烈度 2014年10月7日,雲南景谷發生6.6級地震。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依據《地震現場工作:調查規範》(GB/T 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通過災區震害調查、強震動觀測記錄分析等工作,確定了此次地震的...
地震烈度 東方網7月24日訊息:據中國地震局網站訊息,2013年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交界發生6.6級地震。中國地震局依據《地震現場工作:調查規範》(GB/T 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通過災區震害調查...
1.2 汶川地震區的地質構造背景 1.3 汶川地震震源破裂過程 1.4 汶川8.0級地震烈度分布情況 1.5 1933年以來本次地震震中200km範圍內的歷史地震記錄 1.6 近100年來全球發生的重大地震災害 1.7 中國地震烈度表 1.8 汶川地震建築...
第6章 地震動與地震烈度 6.1 蘆山地震巨觀烈度與震害 6.1.1 蘆山地震巨觀烈度 6.1.2 典型結構震害 6.1.3 典型台站附近工程震害 6.2 蘆山地震儀器烈度 6.2.1 中國地震烈度表定義烈度 6.2.2 美國ShakeMap儀器烈度 ...
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
烈度圖 震後,按照應急管理部部署,中國地震局組織山東省地震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依照《地震現場工作 第3部分:調查規範》(GB/T 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通過災區震害調查,並綜合套用儀器烈度、地震...
GB18306—2015的主要內容:兩圖+兩表 地震動、地震動參數和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地震動是地震作用的一種重要類型 重視抗震設防能極大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制定抗震設計標準是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重要環節 地震烈度和中國地震烈度表 基本烈度和...
地震發生後,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工作隊依照《地震現場工作:調查規範》(GB/T 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對災區200個調查點展開了實地震害調查,並充分參考震區斷裂構造、儀器烈度、餘震分布、...
根據2016年9月該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組織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抗震設計規範(草稿),主持編寫了《核電廠抗震設計規範》《建築工程抗震性態設計通則》(試用)、《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等20餘部國家技術標準及行業和...
一起地震的最大震度,其意義是對陸地造成的最大傷害。分級標準 中國大陸地震局 中國地震烈度(China Seismic Intensity Scale)分為十二級。我國實行的是2008年公布實施的國家標準《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其中,對數量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