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是指在刺入人體穴位的毫針上,用電針機通以微量低頻脈衝電流的一種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針療法
  • 適用於:毫針刺法的主治病證
  • 包括:毫針和電針機兩部分
  • 適用病症癲癇、神經官能症、神經痛等
器械種類,電針機的種類,使用方法,處方選穴,適應病症,療程介紹,注意事項,

器械種類

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適用於毫針刺法的主治病證。器械包括毫針和電針機兩部分。毫針一般選用26~28號針。有時為了集中在針尖上放電,可在針體上塗一層高強度絕緣漆,將針尖處的漆刮掉後使用。

電針機的種類

①蜂鳴式電針機。特點是利用電鈴振盪原理使直流電變成脈衝直流電,再經感應線圈而產生脈衝電流。所發出的電流波形窄如針狀,適用於臨床。但有輸出電量不穩定、頻率調製困難、耗電量大和噪聲高等缺點,目前已很少套用。
②電子管電針機。特點是利用電子管產生多種震盪。優點是振盪波形種類多、頻率調製範圍廣、工作性能較穩定。缺點是要用交流電源、安全性不高、體積較大、防震能力差,目前已少用。
③半導體電針機。用半導體元件製作而成。因其不受電源種類限制,具有安全、省電、體小、量輕、耐震等優點,目前臨床上最常用。

使用方法

在使用電針機前,必須先把強度調節旋鈕調至零位(無輸出),再將電針機上每對輸出的兩個電極分別連線在兩根毫針上。一般將同一對輸出電極連線在身體的同側,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電針時,不可將兩個電極跨接在身體兩側,更不應讓電流從心臟部位穿過。通電時調節電鈕,使電量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無,忽小忽大。電量的大小因人而異,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臨床治療,一般持續通電15分鐘左右,從低頻到中頻,使病人出現酸、脹、熱等感覺或局部肌肉作節律性的收縮。
單穴使用電針時,可選取有主要神經乾通過的穴位(如下肢的環跳穴等),將針刺入後,接在電針機的一個電極上,另一極則接在用水浸濕的紗布上,作為無關電極,固定在同側經絡的皮膚上。如果在互相鄰近的一對穴位上進行電針時,兩根毫針之間要以乾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響療效,損壞機器。
治療結束後,應先將電量降至零值,關閉電源,然後從針柄上除去電極夾,並將刺入組織的毫針拔出。術終還要注意清點針數,檢查針刺部位,以免發生遺針或繼發出血。

處方選穴

可按傳統針灸理論,循經選穴,辨證施治;也可用阿是穴作為電刺激點;還可結合神經的分布選取有神經乾通過的穴位及肌肉神經運動點。例如,頭面部的聽會、翳風(面神經),下關、陽白、四白、俠承漿(三叉神經)。上肢部的頸夾脊6~7、天鼎(臂叢神經),青靈、小海(尺神經),手五里、曲池(橈神經),曲澤、郄門(正中神經)。下肢部的環跳、殷門(坐骨神經),委中(脛神經),陽陵泉(腓總神經),沖門(股神經)。腰骶部的氣海俞(腰神經),八﨓(骶神經)。在選穴時要注意電流迴路要求,做到鄰近配對取穴。如胃痛在選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時,亦應取同側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以配成對。

適應病症

凡用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症均可用電針治療。其中對癲癇、神經官能症、神經痛、神經麻痹、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胃腸疾病、心絞痛、高血壓等療效較好。在針刺麻醉手術中,電針更有獨特的優點。

療程介紹

一般5~7次為1療程,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療程可稍長,每10天或10次為1療程;急症、新發病療程可縮短,以治癒為準,每天可電針治療2次。兩療程之間可休息3~5天。

注意事項

①每次治療前,檢查電針機輸出是否正常。治療後,須將輸出調節電鈕等全部退至零位,隨後關閉電源,撤去導線。
②電針感應強,通電後會產生肌收縮,須事先告訴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準備,配合治療。
③對患有嚴重心臟病的病人,治療時應嚴加注意,避免電流迴路經過心臟;不宜在延髓、心前區附近的穴位施用電針,以免誘發癲癇和引起心跳、呼吸驟停。
④曾作為溫針使用過的毫針針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導電不良;有的毫針針柄由鋁絲繞制,並經氧化處理成金黃色,導電性能也不好。這類毫針最好不用,如使用時須將輸出電極夾在針身上。
⑤治療時,如遇到輸出電流時斷時續,往往是電針機發生故障或導線斷損,應修理後再用。
⑥毫針多次使用後,易缺損,在消毒前應加以檢查,以防斷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