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針療法是一種中醫針灸療法,主要針對感冒、中風偏癱、頭痛等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針療法
- 功效:凋理沖任
- 主治:沖任失調型肥胖
- 養生套用:感冒、中風偏癱
方法一,方法二,養生套用,感冒,中風偏癱,頭痛,失眠,咳嗽,哮喘,胃痛,脅痛,膽絞痛,膽道蛔蟲症,腹痛,呃逆,泄瀉,便秘,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癱瘓,肩周炎,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更年期綜合徵,
方法一
[取穴]:支溝、中渚、關元、帶脈、血海、三陰交、太溪。
方法二
[功效]:去脂減肥。
[操作]:取26號一寸毫針,採用透穴、多穴刺法,快刺不留針,每周l至2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單純性腹部肥胖患者。
養生套用
感冒
主穴大椎、風池、合谷、外關。
配穴頭痛配太陽;鼻塞配迎香、印堂。
針法以針為主,如發熱,咽喉腫痛加少商、尺澤。
中風偏癱
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崑崙。
配穴上肢痙攣性癱瘓加曲澤、尺澤、大陵;口咼流涎加地倉、頰車、大迎;言語不利加通里、廉泉、言語I、II區;二便失禁加關元、中極。
針法以手足陽明經上的穴位為主。疾病初期可刺患側肢體,病久先刺健側用補法,再刺患側用瀉法,可配合電針療法。長久癱瘓引起肌肉萎縮,用七星針叩擊患側肢體的井穴。
頭痛
主穴風池、百會、印堂、太陽、外關、合谷。
配穴巔頂痛加太沖、行間;偏頭痛加太陽、中渚;前額痛加攢竹;後頭痛加天柱、崑崙。
針法按頭痛部位分經取穴,每次主穴1-2穴,用瀉法留針。
失眠
主穴神門、內關、三陰交、太溪。
配穴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加心俞、腎俞、復溜;肝陽上亢加肝俞、行間;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脾胃不和加胃俞、足三里。
針法以針為主,用補法或平補平瀉,也可配合皮膚針叩擊背部。
咳嗽
主穴天突、列缺、合谷。
配穴外感加外關、風門;肺虛加太淵、肺俞;痰多加豐隆;咽喉燥痛乾咳加尺澤、照海。
針法天突穴向胸骨後橫刺,不宜深刺,以防刺傷肺臟。
哮喘
主穴膻中、定喘、肺俞、風門、列缺。
配穴虛喘加足三里、太淵、膏肓;實喘加尺澤、合谷;痰多加豐隆。
針法在季節變化時可用梅花針叩擊魚際120次,可減少發病。
胃痛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梁丘
配穴虛證加脾俞、胃俞;暖氣則舒加太沖、期門;胃脘脹滿加公孫。
脅痛
主穴患側支溝、陽陵泉。
配穴胸悶加膻中、中渚;噁心嘔吐加內關、足三里
針法針用瀉法,強刺激,留針10-15分鐘。
膽絞痛
主穴膽囊點、陽陵泉、日月。
配穴膽俞、支溝、中渚。
針法針後強刺激,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加強刺激1次。
膽道蛔蟲症
主穴陽陵泉、支溝、迎香。
配穴水溝、膽囊穴。
針法沿迎香向四白方向透刺,強刺激,留針期間加強刺激直至絞痛緩解。
腹痛
主穴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
配穴寒痛加神闕、公孫;肝氣上逆加太沖;食積加內庭、上巨虛;脾胃虛寒加脾俞、胃俞。
針法神闕熏灸不針,虛寒痛加溫針。
呃逆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太白、膈俞。
配穴實證加支溝、行間;虛證加足三里、脾俞、膈俞。
針法留針45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
泄瀉
主穴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
配穴脾虛加脾俞;腎虛加命門、關元;腹痛加梁丘;
針法實證針用瀉法,虛證多用灸法。
便秘
主穴大橫、大腸俞、支溝、下巨虛。
配穴熱結加合谷、曲池;氣秘加中脘、行間;寒秘加神闕、氣海。
針法留針30分鐘,熱結用瀉法,寒秘加溫灸。
三叉神經痛
主穴翳風、顴髂、合谷、太沖。
配穴第一支神經疼痛時患側加攢竹、陽白,第二支疼痛時加四白,第三支疼痛加頰車、下關。
針法用瀉法,續捻針30分鐘以上。
面神經癱瘓
主穴外關、合谷、足三里、風池、頰車、迎香、陽白、地倉。
配穴目不閉加攢竹;人中溝歪斜刺人中;面肌痙攣加太沖。
針法疾病初起淺刺,l-2星期後用透刺,每日配合患側自行按摩、熱敷1次。
肩周炎
主穴肩髃、肩髎、肩內陵、曲池。
配穴臂痛加臂孺;抬舉困難加條口透承山;肩胛痛加天宗、肩貞
針法風濕痛加溫針灸。
急慢性腰痛
主穴腎俞、大腸俞、委中、後溪、阿是穴。
配穴腎虛加太溪、復溜;寒濕加命門、陰陵泉;勞損加腰陽關、次髎;急性腰痛刺腰痛點、水溝、崑崙。
針法急性發作先針腰腿點,強刺激,配合腰部活動。
坐骨神經痛
主穴大腸俞、次髂、環跳、秩邊、風市、委中。
配穴腰骶痛加次髎;太陽經痛加殷門、承山、崑崙;少陽經痛加陽陵泉、絕骨。
針法按疼痛部位循經取2-4穴,臀部穴針感要向下放射,但不必過分強求。
更年期綜合徵
主穴內關、三陰交、太沖。
配穴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神門、章門;肝火上逆加太沖、行間、豐隆;肝氣鬱結加支溝、陽陵泉。
針法視病情虛實,套用不同的補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