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劇作人物論》是2005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倪學禮。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的創作經驗總結。
基本介紹
- 書名:電視劇劇作人物論
- 作者:倪學禮
- ISBN: 7504347035
- 頁數:277頁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6月1日
- 開本:32開
- 叢書名:影視藝術理論與創作叢書
商品描述,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任何的敘事藝術都是以人或者擬人的事物作為其闡釋與表現的對策,而電視劇正是以一種最接近於生活原生態的姿態走進千千萬萬觀眾的視野之中。電視劇藝術傳承著文學的基因,它要完成反映普遍性與規律性的基本功能,就必須拿人說事兒,以人為本。
在本書中,我們倡導電視劇應寫人,人物有了,自然情緒、情節、文氣就都有了;人物活了,故事也就有了情趣,藝術也才有了生命力。
作者將這本小書定位於電視劇劇作學習者的基礎手冊,將眾多普普通通的劇作愛好者作為傾訴對象,與之商榷探討;本書並不涉足高屋建瓴的學術理論,也避諱深奧抽象的言論詞藻,只是將作者多年來的創作經驗做一個小的總結,希望讀者在通讀這本小冊子之後能夠找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尋到一些實用的東西。
編輯推薦
本書倡導電視劇應寫“人”,人物有了,自然情緒、情節、文氣就都有了;人物“活”了,故事也就有了情趣,藝術也才有了生命力。作者將自己多年來的創作經驗做一個小的總結,旨希望讀者在通讀這本小冊子之後能夠找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尋到一些實用的東西。
作者簡介
倪學禮,男,蒙古族、1967年10月生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1987年9月考入內蒙古大學中文系,1991年7月畢業。1995年9月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攻讀戲劇影視文學碩士研究生,1998年7月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9月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師從蒲震元先生,攻讀文藝美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戲文系主任、副教授。
1988年開始小說創作,曾在《鴨綠江》、《四川文學》、《草原》等刊物上發表作品。1996年開始劇本創作,目前已有6部作品搬上螢屏。代表作有《風過泉溝子》、《山羊坡》、《有淚盡情流》,其中《風過泉溝子》獲2002年內蒙古廣播影視系統頒發的政府獎特別獎;《山羊坡》獲第1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短篇電視劇一等獎、第2 l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短篇電視劇一等獎;《有淚盡情流》2005年播出後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目錄
第一章人物的思想含量:反映生活與遮蔽真實/1
一、原始素材的積累:一個龐雜而細膩的知識體系/2
二、素材的提煉與整合:真、善、美的階梯/23
三、兩種主題:形象與抽象/40
第二章人物造型:搭建一個意義世界與可能生活的平台/57
一、人物小傳:性格狀態與生成環境/58
二、行動與動作:人物的現象化表征/79
三、人物分類/96
四、人物的定位與發展/107
五、人物塑造的基本技巧/111
第三章人物與情節/結構:共生與張力的互動/117
一、關於情節/118
二、人物關係與情節線/123
三、人物命運與情節布局/130
四、點與線:人物的情感歷程/136
五、線與面:人物的社會學結構/139
六、情緒與節奏/144
第四章人物與場景:藝術的魅力在細節/166
一、場景是“細胞”,人物是“靈魂”/167
二、場景的寫作:距離與零距離/177
三、場景的文學屬性/193
第五章人物與對白——聲音是說話者的風格、語氣和價值觀的綜合/213
一、關於對白/214
二、對白的劇作功能/220
三、對白存在的形式/235
四、對白寫作與審美訴求/252
結語/267
一、生活與藝術/267
二、現實主義電視劇文學的前景/273
三、走進人,走進電視劇藝術/275
文摘
(一)直接經驗
在這裡,我所說的“直接經驗”其實就是生活經驗,是生活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饋贈。
在進人關於怎樣積累“生活體驗”的論述之前,我們迫切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初涉劇本寫作的人們偏激地將“生活經驗”與“苦難生活”畫上了等號,暫且稱之為“苦難決定論”;其二,創作者在缺乏生活經驗的情況下,將創作的著眼點位移到主觀臆想的娛樂與戲說上,導致作品偏離了現實主義的軌道。
首先,我們必須要澄清的一點是,生活經驗不能等同於苦難,苦難並不是形成優秀文藝作品的必要條件。
對於那些生活經歷相對比較直線條的創作者,特別是現在在校學習影視創作專業的大學生來說,缺乏生活體驗和積累成為他們最感惱火的事情。我時常會聽到我的學生有這樣的抱怨:“我們沒有生活,當然也寫不出東西。”在他們看來,生活是應該波瀾起伏的,應該有大起大落,至少應該有點兒與學校生活和家庭幸福不同的味道。這樣的印象實際上來源於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勢:只有經歷了磨難的人生才是深刻的人生,只有吃過苦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苦難的價值,也只有經歷過苦難生活洗禮的人方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於是,這些孩子們會成天抱怨自己的生活為什麼如此單調乏味,天P3天琢磨著到哪裡去找找“真正的生活感覺”,甚至幻想著自己有時候也能遇見那些偉大藝術家們曾經經歷的磨難。似乎有了苦難經歷,創作才擁有了真正的生活之源;似乎有了與眾不同的經歷,這些生活素材就會在藝術作品中自動生效。
這種想法或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無數藝術家的成功都為我們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苦難在造就天才方面擁有著神奇而非凡的力量。的確,如貝多芬、莫扎特、巴爾扎克等一類的藝術天才似乎都不曾得到命運之神的多少眷顧,他們經歷過經濟的窘迫、生理的障礙和情感的失意;屈原、司馬遷、曹雪芹等一類中華文化命脈的傳承者,的確也遭受著來自政治因素、社會環境和生理痛苦的多重折磨;即使是現在大紅大紫的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和陳凱歌,青年時代也曾經歷過社會的動盪與心靈的磨礪,經歷了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給予他們的獨特生活體悟。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生活的沉重所換取的是他們對於藝術事業的堅定執著,苦難帶給他們心靈深處的衝擊轉化為了美麗的音符、不朽的篇章和撼人的影像。苦難賦予他們個人意志的堅定,對生活艱難的感悟,以生活和生命的代價換取的是思考的深度與心靈的敏感。對於這些天才藝術家而言,苦難是上天的恩賜,而這種恩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然而,苦難的存在不一定就能造就天才,有太多太多的人,他們的生活經歷相當坎坷,可他們卻在日復一日地抱怨,在內心焦灼中消解著這種生活的財富,最終只能走向平庸,甚至走過一輩子哀哀怨怨的人生。
苦難的生活只是一種外在的生活形態,“苦難決定論”是對於生活相當片面的認識與理解。在這裡,“生活”被人為地定義成了“體驗艱苦生活”。王小波就曾經提出過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省略了中間兩個字,就隱含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