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政治

電影政治

本書是作者在《經濟觀察報》等報紙專欄文章的結集。作者從事影評多年,積累了一系列具有系統性的對於中國電影的觀察文章。這些評論文章不僅僅是影評,兼及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多個領域的貫通,因為發表陣地為《經濟觀察報》等報紙,所以文章以電影為徵候,但著力於發尋中國人的精神變遷,中國社會秩序、心理秩序的進程。 本書作者考察了世界範圍內獨立電影文化的脈絡,對於電影歷史上具有倫理疑問的一些重要影片進行了學術解讀和剖析,同時對當下逐漸流行的酷兒電影進行了文化分析。還對中國當下電影的弊端和文化徵候集中進行了呈現和反思,也包含了作者對於一些重要導演的訪談。作者認為,電影是一個載體,裡面體現了我們時代的時代精神,從中可以作一種症候性的閱讀和批判。

基本介紹

  • 書名:電影政治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461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作者:王小魯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7347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王小魯被歐美電影界譽為大陸電影評論界“第一把交椅”,被港片電影界稱為“最有希望和潛力的電影評論家”、“大陸電影評論界王小魯出不來,就沒有人能出來”。

我總奇怪王小魯是如何把那些頗為嚴密的學理思想、辨析與敏銳的文本讀解和個人性的詩意發揮攪和在一個盤子裡。我每每看到這些小冷碟和熱炒端出去以後,還受到文字品味美食狂的好評甚至讚嘆。本書中那些與其它文本作者的敏銳對話勾畫了我們的文化地圖,也勾畫出王小魯自己的肖像。 ——郝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編劇,文化研究學者)
王小魯是作家、詩人、導演,甚至是一個記者,要把這些角色的精髓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在我看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們匯聚又分離,彼此抑制著真實的感受,也可以互相喚醒沉睡的情感。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自己裡面的彼此交談。 ——仲偉志(《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
小魯在世俗生活中的木訥甚至膽怯,與他文字當中的敏銳與綿密、大氣與沉靜、博學而睿智,使我很難把這兩者聯繫起來。這也正是我喜歡閱讀他的文字的原因,正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朱傳明(導演,暨南大學影視系教師)。

作者簡介

王小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評論家,策展人,電影學博士。《經濟觀察報》專欄作家。 出版有電影研究專著《電影與時代病——獨立電影文化評價與見證》(2008年,花城出版社)等。他曾參與策展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稻田影展,西安亞洲民間電影節,中國獨立影像展等多個展覽,曾經策劃有《野生或第一代——賈樟柯之後》、《“多面向”台灣紀錄片展映》、上海藝術博物館《時代肖像——30年中國電影人物展》等多個有影響的展覽,曾為多屆荷蘭鹿特丹電影節特邀影評人,他還是北京新青年影像展(BYFF)創辦者,多家電影節選片人,同時擔任《中國電視動畫》執行主編。

圖書目錄

自序:我仍然對世界抱有警惕,而不曾享受它 / 10

第一輯 電影倫理及局部影像史 / 15

狂暴卻無力:論帕索里尼的電影 / 16
“這部電影一格一格地抄襲法西斯”——一種電影倫理的探討 / 30
大屠殺前夜的電影理論 / 44
何謂真實?何以真實?——20 世紀90 年代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實踐 / 68

第二輯 快感的險途與陰影 / 137

如花似玉的男人——評安迪·沃霍爾和崔子恩的電影 / 138
作惡衝動——酷兒電影敘事動力之一種 / 158
噁心:關於一部女性主義電影 / 176
三個女導演與一個女學者 / 190
迷失:與李玉談性別及電影 / 214

第三輯 獨立戰爭或無限交流 / 243

電影敘事活動如何介入社會? / 244
後“文革”電影敘事 / 268
禁止放映和無限交流 / 284
方勵製片史:從王超、婁燁到李玉 / 308
賈樟柯電影思辨:《三峽好人》觀片會 / 340
賈樟柯變臉——關於《二十四城記》的評價和對話 / 372
此間的真味:與王小帥對話 / 394
獨立戰爭 / 420
廿年一夢: 從中國獨立電影的起源談起 / 436

序言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本書幾乎是《電影與時代病》(2009,花城出版社)的再版。但是這次替換了五六萬字,還對一些舊有篇章的部分內容做了修訂或補充—一主要是指·些訪談性文字的前言。因為那些受訪者如王小帥、賈樟柯都已製造了新作品,他們的電影史已經改變,所以當初的文化分析,須增添新的說明。雖然有人囑我不要修改過去的書,“還是保留當年思考的痕跡吧!”但這痕跡對讀者無關緊要;因此還是做了些修訂。不過我會將今昔的文字劃分出來j告訴大家哪些是新增添的,哪些是過去的,會在新增添的部分做寫作年代的說明。
關於那本舊書,曾有出版社編輯問我是否願意再版。其實我一直很不喜歡那本書。一個原因是覺得其中某些文章有遊戲筆墨的成分,有一些文字的確類似於理論修辭的幼稚練習,但那個判斷的另一原因則是對文化批評這個學科特性本身的猶豫。
這些年我經常覺得文化分析、文化批判的東西對於我們的世界來說過於精細了,那就像一個中年女人的工作,坐在窗戶後面喝咖啡,對世界品頭論足,帶著精神的潔癖,她在每個鏡頭的縫隙里都看出某個驚天陰謀的步驟,仿佛得了神經官能症。過分瑣細的文化研究的文章我是讀不進去的,這項把細節無限放大的技術,經常抓不住事物的主要輪廓,而又非常巧妙地把我們的社會批判、政治批判的能量給轉移和消耗盡了。有時候造成的結果是捨本逐末。
過去有人總結得好,說你們搞文化批評的工作,其實就是荊軻刺孔子。這話石破天驚,有一語道破天機的妙處。它分析出了知識分子的避重就輕和逃避主義,它也告訴了大家,批判對象——一政治(極權政治)、經濟(市場主義和資本滲透)、文化(藝術的奴性和缺乏自覺意識)在知識分子責任里的次序。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當下文化產品里潛藏的意識形態和壓制性力量主要還不是資本的巧妙布局,而是來自於權力的明目張胆的植入和對創作者潛意識的改變。當我們抱怨導演的作品沒有現實感的時候,我們無法直面暴秦而刺孔,如今孔子的身體上已插滿了刀劍,再插上一把其實已經沒有了空隙。但是很快,電影成了替罪羊,它簡直是當代孔子,大家又可以繼續有所作為啦!
對於自己的寫作來說,我一直這么自我懷疑著。但我也時常自我辯護著.若沒有一個基本的信念,我的這些文字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可是該如何做自我的辯護?
其一,術業有專攻。其二,電影批評不是針對某個導演的人格,它也不是沒有指出過敘事背後權力手爪的痕跡。另外我也覺得不必去找一個全世界統一的文化批評——電影批評的定義,然後在它無限複雜的歷史內涵里找對應性。我們要在我們時代的文化經驗裡面開展我們的工作,明辨我們時代電影裡面壓抑性元素的來源。面對我們時代的電影,若僅僅做唯美主義的觀看,是對這個世界過於樂觀了。當我們進入電影的文本內部,會發現去政治化的觀看和純粹形式主義的分析才是知識分子的避重就輕和逃避主義,把電影裡面的道義內涵全部拆解掉顯然也是一個妄念,但那其實是當下電影批評的一個重要傾向。
我這裡使用“電影政治”的名字,其實只是電影政治實踐的個案集錦,“電影政治”一詞強調了電影在當下中國的政治潛力,這個政治不是傳統的政治概念,傳統的概念多是指權力的馭民術,是自上而下的,這裡則突出自下而上的政治的可能,主要是指日常生活裡面的政治,這一點今天的人們已經足夠了解。我們通過電影來獲得趣味,同時理解世界,塑造一種特殊的生活意志。一般的電影能帶來大面積的社會互動,它是聯結各個人群的力量,它為這個社會提供了交流的辭彙,它介入了我們的世界,對社會意念的塑造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