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句,嬰兒約從1.5~2歲開始出現了雙詞或三詞組合在一起的語句。它在表達一個意思時,雖然比單詞句明確,但表現形式卻是斷續、簡略的,結構不完整,好像成人所發的電報式檔案,故通稱為電報句,如“娃娃帽”。這時兒童在句中主要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具有語法功能的虛詞(如連詞、介詞)則用得很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報句
- 外文名:telegraphic sentence
來 源,發展歷程,實際案例,
來 源
關於兒童為什麼出現電報句有兩種解釋: 一是布雷因等人提出的軸心語法學說。他分析早期語言中各個詞出現的頻率和位置,發現 在雙詞語中有的詞範圍較窄, 出現頻率較高而且位置固定,稱為軸心詞;而另一類詞則範圍廣,頻率低,稱為開放詞。軸心詞不能單獨出現,而開放詞則可以。他認為兒童學習特定位置的特定詞,然後圍繞它產生句子。二是R.布朗(1973)等人提出的語義關係說。認為兒童在電報句中所表達的是以兒童早期對事物間關係的認知為基礎的語義關係,這種語義關係是用一定的詞序來表達的。這兩種解釋互相補充,能解釋電報句產生的原因。
發展歷程
兒童從兩歲開始正式學話到快滿3歲基本掌握本族語言,經歷的言語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從1歲到1歲半,兒童出現電報句,這種句子就像成人發電報一樣,簡單、斷續。這種語言的特點是:(1)大都是雙疊音詞。例如,嬰兒都要把母親叫“媽媽”,而不是單說一個“媽”字音;他們會把燈說成雙疊音“燈燈”。(2)嬰兒說出的詞,實際上代表一個句子。他們說“帽帽”時,這可能是表示:“我要戴帽帽”,也可能是說:“我頭上的帽帽掉了”或“我的帽帽被哥哥拿走了”,也可能是表述他認出衣帽架上的帽子等等。成人,特別是母親,常常能根據嬰兒當時所處的情境和表情反應,準確地揣摩出嬰兒所說話的意思。
2.從1歲半到兩歲的兒童能說出完整句,但從本質上說,這種完整句只能是一種簡單句。這種句子的特點是:(1)句子比較短,大部分都在5個字以下。由於過於簡單化,以致常常“詞不達意”。如嬰兒看見一盒注射針藥時,說“阿姨打針”。實際上是想說“阿姨給我注射的針藥”。(2)句型往往不完整。有時句中省主語,有時句中缺謂語或賓語。(3)句子次序錯亂,倒裝。如“椅椅,媽媽坐”(意思是媽媽坐椅子)。“不要得”(要不得)等。(4)對句子的辭彙做分析,句中各類詞都開始有了,但名詞、動詞用得最多。語氣詞和連詞很少見到。
3.兩歲到3歲時出現複合句。複合句有下列特點: (1)隨著句子類型的變化發展,句子長度也明顯增長,一般都能說大約10個字長度的句子。(2)這階段語言中各類辭彙的比例有微妙的變化。使用動詞、名詞最多,但比例隨年齡發展有漸減趨勢,而形容詞、副詞和代詞各自的比例則有增加;連詞依然很少用,數詞、象聲詞比率下降。(4)言語表達的內容比上一階段大為豐富,而且形式多樣。這時兒童的談話,已脫離當前情景的範圍而追述過去的事情和描述發生在遠方的事情。例如,兒童說:“奶奶昨 天生病,爸爸推車送她到醫院看病。”
實際案例
婷婷兩歲半了,媽媽發現:最近一年來,婷婷的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年前,她只能說幾個簡單的詞語,而且發音還不清晰,外人很難聽懂她在說什麼,可現 在,她的小嘴裡經常“蹦”出一些新詞來。一天,媽媽正在做飯,婷婷跟在媽媽的屁股後面,鬧著要去肯德基,媽媽被她鬧得很煩,就說了她幾句,沒想到她竟然跑到爸爸那裡去告狀:“媽媽壞,罵婷婷,不理媽媽了。”爸爸見婷婷一口氣說了這么多,很詫異,因為之前婷婷很少一口氣說這么多句子,她只會說諸如“媽媽做飯”,“爸爸上班”之類的簡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