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套用(2005年5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套用》是200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萬立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套用
  • 作者:萬立駿
  • 出版時間:2005年5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703015030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該書內容既涉及晶體學、電化學、表面物理化學等電化學STM研究必備的基礎知識,還有翔實的實驗技術和電化學STM技術在多領域套用。

圖書目錄

第1 章 緒論
1.2  雙電層結構
1.1. 1  界面電荷
1.1. 2  雙電層結構模型
1.2  常用於固/液界面結構分析的技術
1.2. 1  超高真空研究方法
1.2. 2  電化學方法
1.2. 3  譜學方法
1.2. 4  顯微學與理論模擬
第1 章參考文獻
第2 章 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術
2.1 ST M 簡介
2.1.1  STM 的動作原理
2.1.2  STM 的兩種工作模式:恆電流和恆高度
2.2 電化學STM
2.2.1  電化學STM 的工作環境及隧道理論
2.2.2  電化學測量系統的構成
2.2.3  電化學STM 裝置
2.2.4  針尖
第2 章參考文獻
第3 章 電極製備及常用的電化學研究方法
3.1  電極的種類、製備及其處理
3.1.1  工作電極
3.1.2  工作電極的處理
3.1.3  參比電極的種類及製作
3.1.4  對極的選擇
3.1.5  電解池
3.2  循環伏安法
3.2. 1  循環伏安曲線
3.2. 2  循環伏安曲線的分析
3.3  微分電容
3.3.1  微分電容的概念
3.3.2  微分電容曲線套用舉例
第3 章參考文獻
第4 章 二維表面及超晶格
4.1  晶體學基本知識
4.1.1  晶系及最常見晶體結構
4.1.2  晶體的晶向及晶面表示
4.1.3  原子半徑和范德華半徑
4.2  二維表面及其標定
4.2.1  面心、體心及密排六方低指數晶面
4.2.2  二維表面結構的表示法
4.2.3  微傾斜面的簡化表示法
4.3 超晶格及其形成
4.3.1  形成表面超晶格的方法
4.3.2  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4.3.3  吸附物的價態及吸附分子構型
4.4  二維表面結構信息的獲得
4.4.1  低能電子衍射(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 LEED)
4.4.2  小角度X 射線衍射
4.4.3  X 射線光電子譜(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opy ,XPS)
4.4.4  俄歇電子譜(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第4 章參考文獻
第5 章 溶液中的固體表面
5.1  表面重構
5.1.1  熱誘導和表面吸附誘導的重構
5.1.2  電勢誘導的重構
5.1.3  Si(111)
5.2  表面的單原子層氧化
5.2.1  Au 電極Au(111)
5.2.2  Pt 電極
第5 章參考文獻
第6 章 原子及離子的吸附研究
6.1  碘(I)原子的吸附結構
6.1.1  I 在Pt 表面的結構
6.1.2  I 在Au(111)和Ag(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6.1.3  I 在Pd 低指數面上的吸附結構
6.1.4  I 在Rh 、Ir 、Cu 、Ni 等表面的吸附結構
6.2  溴(Br)及氯(Cl)的吸附結構
6.2.1  溴的吸附結構
6.2.2  氯的吸附結構
6.3  硫酸根離子的吸附結構
6.3.1  在Au(111) 面上的吸附結構
6.3.2  在Rh(111)面上的吸附結構
6.3.3  Ir(111) 和Pd(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6.3.4  Pt(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6.3.5  Cu(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6.4  氰化物及硫氰化物的吸附結構
6.4.1  氰化物在Pt(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6.4.2  硫氰化物的吸附結構
第6 章參考文獻
第7 章 有機分子的研究
7.1  苯、雜環分子及其衍生物
7.1.1  苯及芳香烴類分子
7.1.2  吡啶及雜環分子
7.2  分子識別
7.2.1  針尖結構的變化可以提高STM 的解析度
7.2.2  針尖電子態的變化對STM 圖像的影響
7.2.3  利用修飾的針尖對分子中官能團的識別
7.3  表面手性現象的研究
7.3.1  分子絕對手性的識別
7.3.2  手性分子的二維組裝結構
7.3.3  手性分子修飾形成的特殊表面結構
7.3.4  結論與展望
7.4  電勢誘導的表面相變
7.4.1  電化學實驗結果
7.4.2  STM 結果
第7 章參考文獻
第8 章 表面自組裝結構
8.1  硫的吸附及二聚體
8.1.1  硫原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及二聚體結構
8.1.2  硫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
8.1.3  硫醇分子在Au(111)表面的二聚結構
8.2  杯芳烴在Au(111)上的吸附結構研究
8.2.1  杯[4]芳烴吸附層的有序性隨取代基的變化規律
8.2.2  取代基對杯[4]芳烴自組裝結構分子取向及對稱性的影響
8.2.3  杯[6]芳烴在Au(111)上的構象固定
8.2.4  杯[8]芳烴及杯[8]芳烴/C<sub>6 0</sub> 二維鈉米結構的構築
8.2.5  結論
8.3  複合物在固液界面的組裝
8.3.1  電荷轉移複合物
8.3.2  電化學構築新型C<sub>60</sub> 與PPV 衍生物複合自組裝膜
8.4  金屬配合物的組裝
8.4.1  電化學研究
8.4.2  乙酸根的吸附結構
8.4.3  NPYME 的吸附結構
8.4.4  Co<sup>2+</sup> 與NPYME 配合物的吸附結構
第8 章參考文獻
第9 章 金屬的沉積、溶解腐蝕及表面納米結構構築與控制
9.1  金屬的沉積與欠電位沉積( UPD)
9.1. 1  欠電位沉積
9.1. 2  Cu 在 Au(111)電極表面的欠電位沉積過程
9.1. 3  鉈在 Pt(111)表面的 UPD 過程
9.2  金屬的溶解與腐蝕
9.2.1  金屬的鈍化
9.2.2  金屬表面原子溶解及緩蝕劑層結構的研究
9.3  表面納米結構構築及控制
9.3. 1  分子操縱與分子納米結構構築
9.3. 2  電化學方法製備的納米陣列
9.3. 3  光誘導方法製備的納米陣列
第9 章參考文獻
第10 章 在環境、生物和能源研究中的套用
10.1  在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10.1.1  染料分子羅丹明B
10.1.2  曙紅分子(Eosin)的二聚體結構
10.1.3  苯酚類化合物
10.2  DNA 鹼基和胺基酸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10.2. 1  DNA 鹼基在固體表面的吸附
10.2. 2  胺基酸分子的表面結構研究
10.3  葉綠素c 分子在固體表面的吸附
10.3. 1  細菌葉綠素c 分子
10.4  生物大分子在固體表面的吸附
10.5  燃料電池
第10 章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