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路技術中的數學方法》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信網路技術中的數學方法
- 作者:孫玉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ISBN:978711544678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體包括4個案例,分別為:幀同步技術的潛在性能,通用準同步數字復接工程設計,統計復用技術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電信網路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圖書目錄
[案例一] 幀同步技術的潛在性能 1
一、數字復用技術中的幀同步問題 2
二、ITU幀同步系統方案性能計算 2
(一)ITU幀同步系統的物理模型 2
(二)ITU幀同步系統的數學模型 5
(三)ITU幀同步系統的幀同步保持時間計算 7
(四)ITU幀同步系統的真幀失步持續時間計算 9
(五)ITU幀同步系統的偽幀失步持續時間計算 15
(六)幀同步基本參數設計 16
三、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系統方案性能計算 18
(一)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的問題提出 18
(二)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的基本思路 19
(三)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物理模型 20
(四)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數學模型 21
(五)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幀同步保持時間計算 22
(六)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真幀失步持續時間計算 25
(七)基本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偽幀失步持續時間計算 27
四、綜合抗衰落幀同步系統方案性能計算 29
(一)綜合抗衰落幀同步的基本思路 29
(二)綜合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物理模型 30
(三)綜合抗衰落幀同步系統的數學模型 31
(四)綜合抗衰落幀同步方案4的數學模型 33
(五)綜合抗衰落幀同步方案4的幀同步保持時間計算 34
(六)綜合抗衰落幀同步方案4的同步搜尋時間 39
(七)綜合抗衰落幀同步方案4的幀同步確認時間 40
(八)綜合抗衰落幀同步方案4的幀失步持續時間計算 41
五、數字復用技術中的幀同步技術討論 42
(一)幀同步方案分類 42
(二)幀同步保持時間的數學模型比較 43
(三)幀失步持續時間的數學模型比較 44
(四)幀同步平均保持時間計算公式比較 46
(五)幀失步平均持續時間計算公式比較 47
(六)**佳綜合抗衰落幀同步方案(ZH4)討論 49
(七)幀同步技術綜合評價 51
六、案例一的數學方法討論 52
(一)本案例的數學基礎 52
(二)期望補充的數學方法 53
[案例二] 通用準同步數字復接工程設計 54
一、通用準同步數字復接問題 55
(一)幀結構 55
(二)幀同步 55
(三)碼速調整 55
二、正碼速調整基本公式導出 56
(一)通用準同步數字復接的物理模型 56
(二)正碼速調整技術實現 57
(三)調整幀結構設計 58
(四)正碼速調整基本公式推導 59
三、正碼速調整過渡過程討論 60
(一)碼速調整過渡過程的概念 60
(二)碼速調整過渡過程的表示方法 60
(三)正碼速調整過渡過程的一般表達式 60
(四)穩定調整過程中的**小讀寫時差 62
(五)穩定調整過程中的**大讀寫時差 63
(六)穩定調整過程中的讀寫時差變化範圍 63
(七)緩衝存儲器容量設計 64
(八)穩定調整過程中的碼速調整申請區域 64
四、正碼速調整抖動計算 65
(一)碼速調整抖動的概念 65
(二)在p幀中剛好調整q次的碼速調整引入抖動 65
(三)在p幀中調整q次尚有微小餘量的碼速調整引入
抖動 70
(四)碼速調整檢測器數與塞入抖動的關係 75
(五)塞入抖動分布 79
(六)調整幀長設計 81
五、通用準同步數字復接工程設計示例 83
(一)通用準同步數字復接設備 83
(二)設計條件 83
(三)幀同步設計 84
(四)碼速調整設計 86
(五)ITU-T有關建議 90
六、時分確定復用技術工程套用 91
(一)2/34Mbit/s復接設計 91
(二)標準/非標準速率兼容設計 95
(三)不同支路速率的兼容復接 98
(四)2 048kbit/s-6 312kbit/s互通復接設計 101
(五)44 736kbit/s-139 264kbit/s互通復接設計 103
七、案例二的數學方法討論 107
(一)關於數學方法 107
(二)一點啟發 107
[案例三] 統計復用技術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08
一、有連線操作定址網路資源利用度計算 109
(一)基本定義 109
(二)假設條件 109
(三)愛爾蘭B公式 110
(四)愛爾蘭B公式討論 110
(五)愛爾蘭B公式計算數據表 111
(六)根據服務質量導出電路數量/話務量關係曲線 113
(七)利用電路數量/話務量關係曲線導出電路利用度 113
二、統計復用技術的電路利用度計算 114
(一)通過復接器的分組丟失現象 114
(二)M/M/1/K基本的復接器物理模型 115
(三)假定條件 115
(四)分組丟失率與電路利用度的關係計算 116
(五)統計復用設備利用度與暫存器位數的關係 119
(六)通過復接器數據分組的**大延時 120
三、IP統計復用性能討論 121
(一)IP電路利用度與**大延時的關係 121
(二)分組丟失率與電路利用度的關係 123
(三)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124
(四)IP電路利用度與字長的關係 126
四、ATM統計復用技術性能討論 127
(一)ATM電路利用度與**大延時的關係 128
(二)ATM信元丟失率與信道利用度的關係 129
(三)ATM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131
(四)ATM電路利用度與字長的關係 132
五、案例三的數學方法討論 134
[案例四] 電信網路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35
一、電信網路的基本問題概述 136
(一)電信網路的機理分類 136
(二)電信網路的服務質量 136
(三)電信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計算 138
(四)電信網路的業務質量與網路資源利用效率的關係 139
二、第 一類電信網路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計算 139
(一)第 一類電信網路業務質量 139
(二)電路復用利用度計算 139
(三)電路復用效率計算 140
(四)電路忙時利用率 140
(五)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41
(六)套用實例 142
三、第 二類電信網路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計算 142
(一)第 二類電信網路(Internet)業務質量 142
(二)電路復用利用度計算 142
(三)統計復用效率計算 144
(四)電路忙時利用率 145
(五)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45
四、第三類電信網路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計算 145
(一)第三類電信網路(CATV)業務質量 145
(二)電路復用利用度 146
(三)電路復用效率 146
(四)電路忙時利用率 146
(五)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47
五、第四類電信網路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47
(一)第四類電信網路(B-ISDN)業務質量 147
(二)電路復用利用度 147
(三)ATM統計復用效率 149
(四)電路忙時利用率 150
(五)網路資源利用效率 150
六、電信網路資源利用效率問題討論 150
(一)電信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計算結果 150
(二)IP統計復用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傳遞延時的關係 152
(三)ATM統計復用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傳遞延時的
關係 154
(四)IP統計復用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接入速率的
關係 155
(五)ATM統計復用的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接入速率的
關係 157
(六)IP非實時套用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159
(七)IP實時套用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161
(八)ATM實時套用網路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162
七、案例四的數學方法討論 164
(一)關於導出=f (Ploss,K)問題 164
(二)關於導出Z=f(Tmax, Ploss, L0, R, L)問題 164
(三)函式變換問題 165
(四)工程套用價值 165
附錄 166
一、基本排隊系統概念 167
(一)到達過程 167
(二)服務時間 168
(三)排隊系統分類 169
二、Little公式推導 172
(一)延時/丟失系統的基本模型 172
(二)到達率和流量負荷定義 172
(三)Little公式推導 174
(四)Little公式討論 176
(五)Little公式的套用 177
三、分組丟失機率計算公式推導 178
(一)基本復接器模型 178
(二)M/M/1穩態機率和穩定的概念 180
(三)分組丟失機率計算公式導出 181
四、愛爾蘭B公式推導 184
(一)假設條件 185
(二)愛爾蘭B公式推導 186
(三)愛爾蘭B公式討論 187
(四)愛爾蘭B公式計算數據表 188
五、分組的**大延時公式推導 190
(一)通過統計復用設備時分組的延時計算公式 190
(二)延時與電路復用利用度的關係 191
(三)系統平均延時 191
(四)系統規模對延時的影響 192
(五)通過多對統計復接器的分組延時和丟失率 192
結語 195
全集出版後記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