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從他的創作才華中賺取收入,錢德拉教曉自己去寫廉價小說﹝pulp fiction﹞,而他的第一篇短篇《勒索者不開槍》﹝Blackmailers Don't Shoot﹞於1933年《黑面具》﹝Black Mask﹞雜誌上發表。他的第一本小說《大眠》﹝The Big Sleep﹞則於1939年出版。
在他的小說成功以後,錢德勒當過一陣子好萊塢編劇,跟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一起將詹姆斯·凱因﹝James M. Cain﹞的小說《雙重理賠》﹝Double Indemnity﹞劇本化﹝1944年﹞以及寫作他惟一的原創劇本《藍色大麗花》﹝The Blue Dahlia﹞﹝1946年﹞。錢德勒亦協作了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電影《火車怪客》的劇本,一個他認為似乎不像真實的故事。這時之前錢德勒一家已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拉荷亞﹝La Jolla﹞,一處在聖地牙哥附近海岸上富人住的飛地。
錢德勒寫得很好的散文式作品深受評論家到作家的廣泛愛戴。雖然他急促及冷硬的風格主要是由達許·漢密特所啟發的,但他文中既鋒利又像歌詞般的明擬使用卻是相當具有原創性的。諸如“那魯格型手槍的槍口看起來就像第二街隧道的進出口”﹝The muzzle of the Luger looked like the mouth of the Second Street tunnel﹞以及“那幾分鐘踮著腳地走過,手指放在唇上”﹝The minutes went by on tiptoe, with their fingers to their lips﹞等的詞組轉換,給私家偵探文學及“錢德勒式”風格下了定義,同時也是無數戲仿和仿作主題和對象。然而,他筆下最著名的角色,菲力普·馬羅,卻不是一名老一套的硬漢;更像是一個複雜,偶爾會感情用事,又沒甚么朋友的人物,他上過一陣子書院,懂一點兒西班牙語,有時會欽佩墨西哥人,正在學象棋及古典音樂。當該份工作未達到他的道德標準時,他會拒絕未來客戶所付的酬勞。
錢德勒的短篇及長篇小說很容易令人想起洛杉磯以及其於30及40年代的氛圍。他描述過的很多地點用了真名,但有些則用了假名:海灣市﹝"Bay City"﹞一般被認為是代表聖蒙尼卡﹝Santa Monica﹞,而空閒谷﹝Idle Valley﹞則是聖弗蘭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中多個不同的富人飛地的混合體。
錢德勒也是一名有洞察力的廉價小說評論家,他的論文《謀殺巧藝》現已成為標準的參考資料。
改編的電影
錢德勒的所有小說都曾被改編成電影,最著名的是電影《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46﹞,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及洛蕾恩·芭考爾﹝Lauren Bacall﹞主演。小說家威廉·福克納也有參與這部影片的劇本寫作。錢德勒的劇本,跟以前一樣有限,及1940年代從他的小說改編搬到大螢幕的電影對美國的黑色電影﹝Flim Noir﹞有著重要的影響。
長篇小說
《大眠》 The Big Sleep ,第一部 (1939)
《再見,吾愛》Farewell, My Lovely(1940)
《高窗》The High Window(1942)
《湖中女子》The Lady in the Lake (1943)
《小妹》The Little Sister (1949)
《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 (1954)(1955年榮獲愛倫·坡獎 的最佳長篇小說獎)
錢德勒大部分的短篇都是記載菲力普·馬羅、其他倒霉私家偵探約翰·達爾馬斯(John Dalmas)及史蒂夫·格雷斯(Steve Grayce)或相近的好撒馬利亞人如卡爾馬迪先生 (Mr Carmady)的冒險史。例外的有The Bronze Door和English Summer,是英國郊外的哥德式浪漫自述。有趣的是,在1950年廣播劇系列《菲力普·馬羅冒險記》中,包含了這些短篇的改編,馬羅的名字卻取代了其他主角的名字(例如The King in the Yellow中的史蒂夫·格雷斯)。這些更改在後來出版的原著中被改回了。只是後來出版的全都被換成馬羅除The Pencil以外。
Pickup on Noon Street (1936;原名為Noon Street Nemesis)
Mandarin's Jade (1937)
Try the Girl (1937)
Bay City Blues (1938)
The King in Yellow (1938)
Red Wind (1938)
The Lady in the Lake (1939)
Pearls Are a Nuisance (1939)
Trouble is My Business (1939)
No Crime in the Mountains (1941) T
he Pencil (1959;死後出版;原名為Marlowe Takes on the Syndicate,後來亦以Wrong Pigeon及Philip Marlowe's Last Case的名字出版)
非偵探短篇
I'll Be Waiting (1939) The Bronze Door (1939) Professor Bingo's Snuff (1951) English Summer (1976,死後出版) 小記:儘管I'll Be Waiting、The Bronze Door及Professor Bingo's Snuff都有非自然死亡及偵探(分別是酒店偵探、蘇格蘭場及加利福尼亞州本地警方), 但重點並未放在這些死亡的調查上。
《大西洋月刊》雜誌文章:
Writers in Hollywood, 1944/12 《謀殺巧藝》The Simple Art of Murder, 1945/11 Oscar Night in Hollywood, 1948/03 Ten Percent of your Life, 1952/02
文化中的錢德勒
偵探小說作家羅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的偵探,史賓瑟(Spencer)的計多特質都是基於錢德勒的傳統,甚至連史賓瑟的出生地,懷俄明州的拉勒米,都跟有傳錢德勒曾經構想過的一樣。派克擁有英語文學博士學位,而他的博士論文就跟錢德勒的作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