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強風(Thunderstorm)

雷暴強風,英文稱Thunderstorm。雷暴強風在澳大利亞極風氣候中非常普遍,而我國多發地一般為兩廣地區和青藏高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暴強風
  • 外文名:Thunderstorm
  • 常見地:澳大利亞極風氣候
  • 我國多發區:兩廣地區 青藏高原
雷暴強風,雷暴強風的危害,

雷暴強風

在積雲階段,數個小的積雲結合形成一個單體,這是一種內含懸浮降水的較強上升氣流,在上升過程中周圍空氣滲透進入該上升的單體。在這個階段單體的溫度大於環境溫度,並且由於冷凝和凍結的降水生產了第一個雷達回波。單體底部第一滴降雨的出現則標誌著雷暴進入了成熟階段。降雨的產生意味著雨滴已經超過了上升氣流所能提供的最大懸浮作用,結果就是下沉氣流開始形成。在單體生命周期結束的消散階段,上升氣流已經完全停止,整個單體都呈現出下擊氣流現象。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三階段式的生命周期模型是真實雷暴過程的一個簡化模型,實際中在整個過程的各個階段可能包含多個單體。

雷暴強風的危害

1964年,Whittingham澳大利亞的極端風速進行統計後發現,雷暴強風在澳大利亞極風氣候中非常普遍。1969年,Thom對美國的陣風風速的分析表明,多達三分之一的陣風發生在雷暴天氣中。1972年,澳大利亞學者Melbourne開展了用結構模型評估風效應的工作,最後指出雷暴大風作為結構設計風荷載的重要性。1976年,Gomes等專門研究了澳大利亞悉尼的雷暴大風情況。1979年,Oliver對風暴產生的危害進行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亞悉尼和布里斯班,50%的極值陣風都是由雷暴產生的。1992年,Twisdale在雷暴大風的設計參數研究中發現,美國幾個氣象站的大風重現期都由雷暴強風控制。對南非、阿根廷類似的分析和澳大利亞各地的電力公司的災害調查都證實雷暴強風是導致結構破壞的重要風荷載類型。2001年,美國開發並分析了用於評估雷暴長期波動的資料庫,進一步證實雷暴強風在導致重大破壞的極端風事件中占主導地位。Homles對記錄的澳大利亞區域邊界層10m高度處的強風風速進行統計再分析表明,很多城市的設計風速都是雷暴產生的。可見,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記錄的極值風都是雷暴大風。我國雷暴分布很廣,兩廣地區以及青藏高原是我國雷暴的多發區。而且雷暴區域特徵明顯,一般南方多於北方、內地多於沿海、山地多於平原。這一特徵與形成雷暴的天氣條件有關,例如內陸地區在夏季午後常常具備大氣層結不穩定、水汽充沛和近地面大氣被加熱等條件,山區和高原地區具備地形抬升和地面大氣被加熱的擾動條件。因此,雷暴大風應該作為設計風荷載在結構設計中考慮,而下擊暴流作為雷暴強風的主要風荷載類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