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信仰

雷州石狗信仰

雷州石狗是古代多民族民俗文化大融合的產物,它經歷了從“圖騰崇拜”,“呈祥靈物”到“守護神”的演變,時至今日,已形成、發展為獨具地方民俗的石狗文化,具有厚重的民俗信仰和深遠的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州石狗信仰
  • 遺產編號:Ⅹ-7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日期:2006 
簡介,概述,文化淵源,傳說,意義,現狀,

簡介

所屬地區: 廣東 雷州
文化遺產名稱:雷州石狗信仰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雷州市
遺產級別: 省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
雷州石狗信仰

概述

雷州半島是世界兩大著名雷區之一,也是“天下雷王”故里。於是,雷神崇拜成為雷州先民的民俗風尚。同時又由於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圖騰。俚人以狸(野貓),僮、苗人以貓為圖騰,傜人先以盤瓠為圖騰,後又以犬為圖騰。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遷,百越人不斷雜居相處,他們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條件與多樣的社會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影響作用下,對各自原先的圖騰崇拜經歷了保留、演繹與融合的過程。古越人、俚人、獠人對雷神的崇拜與傜人、僮人對狗圖騰的崇拜,逐漸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所認同共識的圖騰,狗圖騰崇拜自然成了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石狗作為一方的“守護神”,安放在人們經常出入的必經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猙獰、威嚴的面孔讓人看後總會產生不友善的感覺。於是,崇尚禮教的雷州先民便對石狗的形象進行了藝術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儀迎賓,從此,石狗又被人稱為“司儀神”。雷州石狗從“圖騰”到“呈祥靈物”,到“守護神”、“司儀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進步。
雷州石狗民俗,是漢、越文化融合的產物。在現存的石狗文物中,大量石狗均伴有銅錢、八卦、石鼓等附加雕刻,有些石雕基座上還有"石敢當"、"敕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皇"、"麒麟在此"等漢字。雷州人認為石狗能鎮魔驅妖、祛邪消災,能司風雨、賜財福、添丁壽、主功名、主正義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給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並讓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類似馬甲)的習俗。城鄉還普遍在門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廟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加以拜奉。

文化淵源

雷州地處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古為南交、周號越裳、楚屬揚州、秦名象郡、漢置徐聞、隋稱古合、唐改雷州,皆屬南荒要服,乃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凡諸蠻種不一”,都有自己部落民族的圖騰。
俚僚、僮人都是從事農耕兼之捕獵為生,故以保護農稼、有看護狩獵本領的獸物為圖騰。因之,古時他們部族的名稱字“狸、獠”都加“犬”旁。《雷祖志》記載:“州舊有 、峒獠……”此記述非是侮辱他們屬於未開化的種類,而是他們圖騰崇拜的標誌。
古代雷州百越族中的俚僚、僮人,都是黃帝的親族,他們從黃河中下游南遷嶺海之區,一部分移徙雷州,成為雷州先民。俚僚人大約在殷商之際就遷徙至雷,因雷州多雷電,是先民不可抵抗並懼怕的自然力量。他們崇拜雷神,依託雷神的庇佑,開荒拓展,繁衍生息。春秋時期楚滅越後,越人相繼遷雷,與俚僚人雜居相處,成為雷州的古越族,俗曰南蠻。“南蠻什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曰俚、曰僚、曰,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之所謂百越是也。”生活在雷州的百越族先民,他們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對原先的圖騰崇拜經歷著保留、演繹與融匯的潛移默化、互取精華的過程。俚僚人對雷神的崇拜與 人對狗圖騰的信奉,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步被古越族文化所同化。因此,雷州石狗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徵,是多種圖騰結合的背景下所產生的形象。
雷州有古老的傳說,雷神愛惜萬物,怕太陽把萬物曬枯,常派遣天狗去食太陽,有“日蝕”現象就說是“天狗食日”。各自圖騰文化的融會貫通,對雷神的崇敬,對狗圖騰的崇拜,成為俚僚 僮人的共同信仰,因而逐步形成並鑄就了獨具特色的石狗文化。

傳說

唐虞時代,雷州已通聲教。雷州的西海岸山岡文化遺址出土的磨光石斧、石,穿孔石環與夾沙陶、印紋陶等器物,考證古之南荒雷州,自“堯命羲和宅南交、舜巡狩至衡”已是日月所照的嶺海之地。
楚滅越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楚豁樓以表其界,雷州成為楚國的勢力範圍。至漢代,西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平粵,略地至雷,帶來了漢文化。雷文化與楚漢文化融匯貫通,激亮“雷”字號文化的光環。在“雷”文化光環的照耀下,產生了美麗的雷祖傳說。
《雷祖志》記載:“業捕獵,養有九耳異犬,耳有靈機。每出獵,皆卜諸犬之耳。一耳動則獲一獸,二耳動則獲二獸。獲獸多寡,與耳動之數相應,不少爽焉。至陳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獵,而犬之九耳俱動。陳氏喜曰:今必大獲矣,鳩其鄰十餘人,共隨犬往。至州北五里東,地名烏侖山,有叢棘密繞,犬自晨吠至日昃,無一獸出。獵人奇之,伐木而視。大挖地開,獲一大卵,圍有尺余,殼色青碧,眾俱不知為何物。陳氏抱而歸家。次早,烏雲忽作,風雨雷電交至。陳氏大恐,置卵於庭,盛以小桌。遂為霹靂所開,內出男子,兩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陳氏將男子與卵殼稟明州官,官收卵殼寄庫,男子交還陳氏養育,名曰文玉。”爾後,九耳狗日夜守護著陳文玉,凡有生面人來則呼吠逐趕,保護陳文玉長大。
據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之際,聚居古合州的俚僚、僮人不時相互劫掠,他們都希望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當其首領,以平息劫掠。於是他們向唐王朝推薦陳文玉,得以準命為合州刺史。俚僚、僮人聞訊後則順服遠去,各自歸峒安居樂業。雷州自始靖安,民皆富庶。
雷祖陳文玉誕降的神奇美麗傳說,既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與把作為圖騰的信念,也是時代造就偉人的不同凡響之所演義。“嘗聞不凡之人,不凡其生,胡足奇也。然不凡其生而能垂萬古者,正足奇矣。上朔夏禹發跡於龜而開四百之祥,商以玄鳥之卵而興六百之祀,周以巨人之跡而享八百之久,是三王以奇而君萬古者也。麟吐書、龍繞室、老降庭、胸有文是孔子以奇而師萬古者也。犬報喜、雷霹靂、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萬古者也”。
古時雷州每年舉行三次敬雷活動,二月“開雷”,六月二十四日“酬雷”,八月“封雷”。自雷祖陳文玉後,盛大的敬雷祭祀活動改為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日舉行,府、縣文武官員齊候入廟至祭,辦酒席官民同樂。盛大的敬雷祭祀活動,雷州城鄉士民晉香絡繹不絕。在敬拜雷祖之時,亦誠心地向祠前的石狗供奉香火,祈求為家門呈祥報喜。
唐五代之後,中原漢人與閩南人大量遷雷,他們的文明與宗教信仰對雷州百越族的俚僚 僮人影響極大,並為俚僚 僮人所接受。俚僚 僮人大部分慕化內屬,加入漢閩人氏族,有的繼續居住雷州,有的則遷往海南成為今日黎族。有的則遷往廣西、雲南成為今之的壯族。漢閩人遷雷後,他們遵循“入國問俗,入鄉隨俗”的古禮風尚,在傳播他們的文明與宗教信仰的同時,由於自然環境條件的因素影響,接受著雷州先民民俗文化的陶熏,對雷祖神明頂禮膜拜,對石狗虔誠供奉。
古代的雷州,蠻煙瘴地,人口稀少。據晉代史料記載合浦郡領縣三,戶二千。《隋書》記載:“合浦郡統縣十一,戶二萬八千六百九十。”平均每縣戶二千六百零八,雷州市隋稱海康縣屬合浦郡。《舊唐書》載雷州“舊領縣四,戶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寶領縣三,戶四千三百二十,口二萬五百七十。”犬能呈祥喜報貴子,是人們的迫切心愿。因之,石狗雕刻碩大的生殖器,顯示雄者的陽剛之氣,是人們追求繁衍生息發展的崇拜靈物。
“犬報喜、雷霹靂、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萬古者也”。狗是雷祖陳文玉的呈祥靈物,雷祖祠前安置石狗證實雷祖陳文玉誕降與九耳狗因緣聯結。雷州石狗作為呈祥報喜靈物備受廣大人民的虔愛。他們雕刻的石狗安置在祠廟堂前,祈禱有朝一日能呈祥報喜。

意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石狗的形象雕刻工藝從樸拙粗獷漸趨雄健典雅,德福兼備,體現著雷州人民豐富的想像力與大膽的藝術創作,是雷州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雷州石狗歷史悠久,在科學昌明的今天,雷州城鄉仍然奉祀石狗,尤其是僻遠的山村,奉祀石狗的意識仍十分強烈與濃重。但大部村莊對石狗只是作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欣賞而已。雷州石狗冠天下,雷州石狗文化是天下絕無僅有的。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對周邊地區與國家產生泛化的影響,起到了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雷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民俗石狗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利用,廣泛徵集帶有文物價值的石狗,建立雷州石狗文化陳列館,為研究雷州石狗提供珍貴資料。使雷州民俗石狗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讓這一民俗奇葩更加艷目,更加璀璨。

現狀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遺存豐富。全市已發現石狗近萬尊,雕刻年代從戰國時期至現代,石質為玄武岩。雷州石狗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成員"的臉譜各異,造型藝術林林總總,有臥相、蹲相、坐相,表現手法有寫真、抽象、擬人、誇張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銅錢、石鼓、八卦、帥印、烏蛇、繡球、船錨、魚網、小狗、領帶、螺鈿、辮子等附加雕刻及紋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及鄉土氣息。
雷州石狗民俗是一份厚重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2004年文物部門除採取原生態保護外,還收集有代表性的石狗一千多尊作為館藏。2004年4月,雷州石狗被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5年4月,雷州石狗信仰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申報省級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是一份獨具地方特色的珍貴文化藝術遺產。而其雕刻藝術是雷州半島上的一朵藝術奇葩。雷州石狗造型千姿百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且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內涵豐富,獨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全國絕無僅有,是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