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

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

遂溪樂民鎮海山村是紅色根據地,在中共黨員、廣東著中農民領袖黃學增影響下,並在韓盈、黃廣淵等直接領導下,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在此誕生,打響了南路人民裝裝鬥爭第一槍,並在黃廣淵等農民運動領袖的組織下爆發著名的樂民武裝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
  • 外文名: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
  • 屬於遂溪樂民鎮海山村
  • 意義:打響了南路人民裝裝鬥爭第一槍
  • 時間:大革命時期
大革命時期,海山村共有27位烈士相繼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黃廣淵(又名黃廣恩,是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三期學員,中共常員,廣東著名農民運動領導黃學增的得力助手,南路農民運動特派員、南路農民運動委員會常委,大革命時期雷州地區共產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遂溪縣農軍、工團軍的主要創建者和最高領導人,歷任團雷州特派委員、遂溪縣農軍指揮等重要職務)以及其母黃凌氏(時稱“雙槍嬸”),其弟黃廣榮、黃仲義,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壯烈犧牲。1958年毛澤東主席為黃凌氏母子四分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表彰其功。
黃學增學入南路播革命火種
1922年夏,黃學增利用署假返鄉的機會,向家鄉青年學生宣傳革命形勢和革命道理,並發動黃廣淵薛文藻、黃宗壽、黃成美、王樹烈、劉靖緒等數十名青年,在敦文村成立“青年同志社”。之後,他們聯名將第六區反動分子陳河廣(雙村人,曾任第六區區長、民團總)的劣跡向防軍司令部控告,並促使防軍扣押了陳河廣。但由於陳河廣財大勢大,不久便被釋放了。陳獲釋後,對黃廣淵等人懷恨在心,便誣造“青年同志社”黃廣淵等社員通匪,派“民團”緝捕,“青年同志社”被迫停止活動,一些成員便隨黃學增前往廣州從事革命活動。
1924年,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成立以共產黨人為領導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和農民運動委員會,廣東各地的工農運動逐步蓬勃發展起來。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常的幫助下,於1924年5月創辦了“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7月,中國共產黨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名義創辦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大最培訓農民幹部。當時,黃學增先後導和介紹了一批南路青年參加“黃埔軍校”學習,其中有黃庚(第三期,海山村人)、黃廣淵(第三期,海山村人)等人。這批青年在黃埔軍校和農講所學習期間,大多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或青年團組織,結業後多數被派回南路、遂溪從事建黨和農運工作。他們是遂溪革命運動的播種者和領導者,為遂溪和南路的革命運動作出了卓越貢獻。
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誕生
1925年6、7月,韓盈和黃廣淵受中共廣東區委和青年團廣東區委的派遣回到遂溪第六區,他們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雷州特別支部”(代號“雷枝”)開展活動,接著又在樂民恢復“雷州青年同志社”活動。同時,成立“雷州青年同志社樂民分社”,社員有110餘人。不久,黃廣淵又到第七區活動,成立“雷州青年同志社紀家分社”,社員發展到40餘人。“青年同志社”建立後,社員深入鄉村發動農民,秘密組織農會,黃廣淵首先在海山村成立遂溪縣第一個鄉級農民協會,選舉黃宗賜為農會長。繼而在樂民地區成立了樂民、敦文、余村、調神等鄉級農民協會,並以海山村農民武裝為基礎,組建了一支70餘人(槍)的五鄉聯合武裝預備隊(後稱“農民自衛軍”,簡稱“農軍”)。
打響南路人民武裝鬥爭第一槍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廣東的國民黨反動派也在廣州進行了“四·一五”大屠殺,革命運動被鎮壓。
國民黨反革命實行大屠殺,使南路共產黨人和農民民眾進一步看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真面目,丟掉幻想,奮起反抗。1927年5月,南路各縣的黨和農運領導人在廣州灣雞嶺赤坎)召開了南路十五縣農民代表大會。遂溪縣西南區的黃廣淵和黃凌氏出席了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南路農民革命委員會”,發動各縣農民民眾進行武裝鬥爭,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野蠻屠殺。會後,黃廣淵即回第六區組織組織武裝鬥爭。
1927年5月14日,第六區署區長潘林雄帶領警兵7人,到海山村附近的新圩仔強行派捐抽稅,與商販爭執,農軍前來交涉,反被潘林雄以查槍證為名繳去槍枝。其時,正在海山村研究武裝鬥爭問題的黃廣淵薛文藻等人聞訊,即派黃宗賜帶一小隊農軍前往新圩與潘林雄交涉,潘不但不交還槍枝,反而對農軍進行恐嚇,農軍忍無可忍,即繳去潘和警兵的武器,把他們押回海山村。此事很快震動了國民黨反動派,國民黨遂溪縣長林應禮即將此事電告省軍警督察委員會、省政府和南路行政視察員以及高雷黨務視察員,誣告黃學增(其時黃學增未在)、黃廣淵、黃斌、陳光禮等煽動農民,圖謀不軌,並糾集200餘人,與遂溪縣長林應禮率領的縣警大隊數百人一道,趕到河頭圩與駐防軍會合,海康縣長謝蓮航也率海康地方武裝及四四一團第二營趕到河頭圩。5月19日,遂海兩路反動軍隊直奔樂民圩,圍攻海山村
遂溪縣黨的領導人黃廣淵、陳光禮在海山村召集薛文藻、黃凌氏、黃宗賜、薛經輝、余道生等骨幹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一是發動民眾,加修護村圍牆,構築防禦工事;二是疏散安置村中老弱婦孺等非戰鬥人員;三是通知樂民、余村、敦文、芋園頭、田西等鄉村部分農軍武裝來海山村集中,進行戰鬥編隊等工作;四是設立指揮機構,黃廣淵負責全面指揮,薛文藻、黃宗賜負責具體布置火力,村中的東、西、南三個出入關口設定前沿指揮點,分別`由黃宗壽、黃宗易、薛經輝負責;五盛派余道生、黃安揚速赴紀家與黃雨農等聯繫,以便組織第七區農軍增援。
5月19日上午,遂、海兩縣地方反動武裝和溫種聲營兩個連約1000人,開進樂民圩,並兵分兩路進犯海山村。敵人來勢洶洶,我300名家軍戰士嚴陣以待的,把守著各個陣地,狠狠抗擊進犯之敵。敵軍初時自恃兵多武器好,氣焰甚囂,以為可在半天之內把海山村夷為平地。豈料,他們連續圍攻了兩天兩夜,不但沒有攻下海山村,反而被打死打傷10餘人。此時,遂溪縣長林應禮無計可施,只好一邊電請駐梅茂的國民黨三十一團團長余漢謀派重炮增援,一邊請海康烏石鹽務區署區長黃兆昌來樂民,利用黃氏宗族關係到海山村進行調解。此仗打了三天兩夜之後,雖然農軍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敵人的進攻,但黃廣淵等人根據當時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又無外援的實情以及村中一部分民眾想和平解決這次爭端的願望,便同意黃光昌前來調解。在達成和平協定之後,當晚敵軍撤退,農軍釋放了潘林雄。
這次海山戰鬥,雖然是生在樂民地區,但它揭開了遂溪人民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序幕,率先打響了南路人民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樂民武裝起義
海山戰鬥結束後,黃廣淵、陳光禮等遵照南路十五縣農民代表會議關於“發動農民進行武裝鬥爭,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野蠻屠殺”的決定,認真總結海山戰鬥的經驗,進一步集中樂民、河關、江洪、紀家一帶的工農武裝500多人,於1927年6月下旬,在樂民的米日塘舉行誓師大會,宣布武裝起義,並把農軍武裝整編為一個武裝大隊,由黃廣淵、陳光禮分別擔任起義大隊的正副大隊長,大隊下設四個中隊。隨後隊伍即南下襲擊江洪港,迅速打垮了洪洪民團局的緝私隊、鴉片公司、洋雜公司等反動武裝,繳獲武器數十件、物資一批。27日,起義軍又攻克紀家民團局,繳獲武器一批。28日,起義軍再次圍攻江洪反動武裝據點菸樓仔,因缺武器攻不下,且因國民黨援兵抵達,起義軍便主動撤出陣地,退守樂民城。29日,國民常反動派以一個團的兵力,並配備重炮,圍攻樂民城家軍。農軍據城防守,激戰兩晝夜,多次打退了敵的戟,殺傷了一部分敵人。後因城牆數處被敵炮擊毀,加上彈糖缺乏,農軍被迫於7月1日夜晚從城牆西北角的涵洞撤出。
堅持武裝鬥爭
起義農軍撤出樂民城後,黃廣淵率領部分農軍在河頭水妥村建立秘密據點,堅持武裝鬥爭,在河頭一帶活動。陳光禮率領另一部分農軍進入徐聞山區,把在那裡的土匪陳中華等人教育爭取過來,就地屯田,伺機打擊敵人。
為保存革命力量,陳光禮、薛經輝、余道生等率領起義農軍100多人,於1927年9月間人江洪沿海蛇頭地分乘5艘漁船撤往斜陽島,並改造了盤踞在該島的海盜首領符振岳入其部屬,建立紅色革命根據地。
1927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廿五),由於水妥村流氓分子陳文應告密,河頭警署反動頭子陳河林率兵烏黑黃廣淵和黃凌氏率領的部分起義農軍,農軍倉促應戰,黃廣淵在突圍中壯烈犧牲,黃凌氏和部分農軍脫險。敵人殘忍地割下黃廣淵的頭顱,提到河頭、城月、遂城等地示眾。黃凌氏化悲痛為力量,率領農軍繼續戰鬥。1928年春,她帶著小股農軍武裝潛回樂民一帶活動,伺機襲擊了一些反動據點,又星夜潛回海山村,放火燒掉國民黨“高雷區清黨委員”黃河洋和反動豪紳黃仲齡、黃樹芝、黃兆頂的房屋,為死難的戰友報仇雪恨。不久,黃凌氏和兒子黃廣榮率領30多名農軍轉移至東海島,秘密建立農會,收編當地綠林好漢,壯大農軍隊伍。1931年9月,黃凌氏和農軍駐紮在調文村的祠堂里,突然遭到法帝殖民軍的包圍襲擊,黃凌氏帶領農軍準備乘黑突圍,無奈敵人用猛烈火力封住大門出口,沖不出去,只好堅守祠堂,與敵作殊死戰鬥。雙方激戰至天亮,農軍彈藥耗盡,被敵砸開祠堂大門,全部被捕。黃凌氏被角押回遂溪,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遂城傍陀嶺,時年51歲。
浴血斜陽島
1928年9月,陳光禮、薛經輝等又率領農軍攻進遂溪縣城,追擊潰敵至麻章,消滅一部分敵人,繳獲槍彈一批,並釋放被監禁的農會骨幹和民眾200多人,懲處了一些劊子手,後勝利撤回斜陽島。國民黨反動派曾多次調兵遣將圍攻斜陽島農軍,並出動艦艇嚴密封鎖,隔斷島上農軍與陸地的聯繫。島上農軍處境艱難仍堅守陣地,我次粉碎敵人的進犯,堅持艱苦鬥爭達5年之久。
1932年6月至11月間,國民黨派出動海、陸、空三軍圍攻斜陽島,農軍堅持戰鬥至彈盡糧絕,最後島上陣地被敵攻陷,營長符振岳、副營長余道生和部分農軍英勇犧牲,薛經輝等40多名指戰員陷於敵手,於1932年12月在北海市西炮台型場英勇就義。
“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雷州半島第一支農軍將士們為中國革命事業和南路解放鬥爭,英勇善戰,前赴後繼,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值得後人永遠懷念,英烈們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