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崗戰役遺址

雷崗戰役遺址

位於汝河南岸的正陽縣油坊店鄉雷崗村,是1947年8月25日劉鄧大軍南下強渡汝河時,“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雷崗戰役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崗戰役遺址
  • 位於:正陽縣油坊店鄉雷崗村
  • 類型:地點
  • 戰爭:雷崗戰役
簡介,歷史,動態,

簡介

雷崗村,位於正陽與新蔡接壤的老汝河故道南岸,這裡,與當地汝河沿岸所有的村莊幾乎一樣,四季分明,遠離鬧市,靜謐安詳,宛如一顆鑲嵌在中原腹地的一顆小明珠。令人奇怪的是,這些汝河故道的岸邊坡埂上有許多長滿青草的坑窪。這些坑窪不但不會減少雷崗村的美感,反而像英雄們身上的傷疤一樣,為雷崗村增添了一種自豪感。村民們說,因為那些坑窪都是當年戰爭的炮火給打出來的。
1947年8月24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途徑汝河雷崗渡口時,與國民黨軍隊遭遇,在敵人的重兵圍堵下,劉伯承司令員提出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鬥口號,激勵全軍鬥志,取得了雷崗戰役的重大勝利,促使中國解放戰爭發生了巨大的轉折。2009年雷崗戰役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紅色線路之一。

歷史

1947年8月23日,劉鄧大軍拖著數十萬追兵,越過了渦河、沙河、潁河、洪河,到達汝河北岸,僅找到一隻可載十幾人的小船。先遣隊利用僅有的一隻船和筏子開始強渡汝河。略通些水性的一頭扎進河裡,拚命向對岸游,還有的索性抱了根木頭跳下水。
此時,炮彈、子彈越來越密集。剛渡過去一個小隊,空中又出現敵人的飛機。
架橋,一切為了架橋,炮彈炸起的水柱劈頭蓋臉打過來,工兵們一抖肩,一甩頭,繼續乾!一排戰士倒下了,立刻又衝上來一排戰士。敵人對於架橋的認識並不遜於對手。架橋,反架橋,使這條無欲無爭的汝河遍體鱗傷。暴雨般的槍彈、炮彈壓下來,血水嗚咽著一跳幾丈高,河面上腥霧瀰漫。直到日頭偏西,戰士才架起一架浮橋。
也就是十來分鐘,幾乎貼著河面輪番轟炸的飛機丟下的炸彈就把浮橋炸坍了。工兵們從附近村子裡扛來門板、蘆葦、秫秸,再架!架好,又炸,炸了再架。天擦黑,敵機飛走,汝河暗紅的水面上終於穩穩地出現了一架浮橋。
天黑以後,從油坊店到汝南埠一帶,連綿30餘里村村被敵人放了大火,房子、草垛在燃燒;村邊的樹也一律被砍倒,架起了鹿砦。
此時,在前有敵整編第八十五師和十五師1個旅、約3萬人的阻軍,後有敵整編第五十八師、四十八師、七師3個師追兵的危險境地。劉百承果斷地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飛機大炮有多少,我們都要全力對付進攻的敵人,從這裡打開一條血路。歷史決不能逆轉,大軍南下的戰略決策決不改變!”
六縱政委杜義德和副司令員韋傑果斷地宣布:“肖永銀的十八旅先插到敵人中間,從敵人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強行打開通道,尤太忠的十六旅接替十八旅大、小雷崗陣地,掩護全軍渡河!”
各級指揮員把劉鄧首長的命令一級一級向下傳達,一直下達到每一個戰士。河岸上沸騰起來:“劉司令員來啦!”“鄧政委來啦!”“狹路相逢勇者勝!”肖永銀下到營,親自代替營長指揮。團長下到連,營長下到班。每支步槍都裝上了刺刀,每顆手榴彈都揭開了蓋。
由李德生率領的十七旅已經從岳城渡過汝河,聽著從大小雷崗方向傳來的隱隱約約的槍炮聲,知道十六旅、十八旅方向遭遇了重大敵情,他果斷命令十七旅向汝南埠挺進。
1947年8月24日凌晨,強渡汝河開始。無數戰士的身影在火光中一掠而過,團長、營長、連長跟他們一樣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與敵人激戰。打下一個村莊,又撲向另一個村莊,碰上敵人就拼殺,消滅了再往前沖。衝鋒的隊伍龍捲風一般向前滾著,鮮血橫灑,路成紅色,許多人竟滑倒了。
東方微微泛起灰白的亮色,突擊隊打開了一條長5公里、寬4公里的通路。到了下午4時,4萬多南下大軍,200多輛大車,順利渡過汝河。
十八旅政委李震在後來撰寫的回憶文章《強渡汝河》中,講了這場慘烈的戰鬥:十六旅部隊傷亡很重,有的連隊犧牲了三分之一,有的連隊犧牲三分之二,營長犧牲,派作戰參謀前去指揮,剛到營指揮所,就又陣亡,於是教導員代替指揮。有的連隊沒有幹部了,戰士便獨立作戰。
血戰汝河,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緊要、最嚴峻、最關鍵的一次戰鬥,也是一場最激烈的戰鬥。它不僅關係到整個部隊的安危,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中原局和野戰軍首長、統帥機關和南下幹部的安危,關係到我軍能否完成中央突破的戰略任務。雷崗戰役的重大勝利,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提不得汝河,一提就落淚”
十六旅和十八旅血戰汝河,人員傷亡嚴重。尤太忠看望傷員時,強忍著不讓淚水掉下來。因為他知道,在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部隊要強行軍趕上大部隊,十六旅只能帶走一部分輕傷員,重傷員只能留在汝河岸邊了。丟棄傷員的事,對每一個傷員的精神都是一次沉重打擊。但同時,所有受傷的未受傷的指戰員也都明白,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任何一支軍隊都不會扔下傷員不管的。據此也可以想像這場發生在汝河南岸戰鬥的殘酷。
當年十六旅的會計趙歧賢留下來參加了處理傷員工作。他抹著眼淚回憶說:“正陽當時還是國統區,那些傷員真慘啊,這不比在解放區打仗,一個戰士可以動員兩個民工支前,負了傷,有擔架搶救。在這裡,只能給他們簡單地包紮一下,對他們說:‘部隊要走了,帶不上你們,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就先回家,回不去的,將來再去找部隊。’給了他們一些錢,讓他們找個地方先隱蔽起來。戰士們也很聽話,都默默地接受了這個現實。但也有的不願意離開部隊,給他錢,他也不要,哭著哀求你:‘求求你了,把我帶走吧,我還能打仗!’”
“我們心裡也不是滋味。可在那種情況下,不這樣做,又有什麼辦法呢?即使那些被帶走的輕傷員,最後還是安插在了大別山老鄉家裡。這些人後來大多數沒有了訊息,也有個別的回到了老家,也有的又找到了部隊。”趙歧賢說。
現年86歲的雷崗村朱全在老人告訴記者:“雷崗戰役仗打得非常激烈,雙方誰也不讓誰,悲壯場面令人刻骨銘心。最慘的是劉鄧大軍過後,國民黨軍返回雷崗,強迫民眾將埋在地下的解放軍戰士的屍體挖出來扔在荒郊野外。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至今都無法忘記。”1987年7月、1995年春,時任武漢軍區司令員的肖永銀將軍先後二次回到雷崗村祭奠戰友,他拉著朱全在的手說:“我對雷崗很有感情,提不得汝河,一提就落淚。我的戰友長眠在此,我永遠懷念他們,只可惜,他們很多人都是無名英雄啊。”
雷崗村現年78歲的村民雷玉龍老人更是提不得雷崗戰役,一提老人就泣不成聲。老人告訴記者:“那時我12歲,打仗也不知道害怕,一發炮彈打過來,解放軍炮兵連連長為了救我,奮不顧身地撲在我身上。這位連長被炸得只剩下一隻鞋子,我卻安然無恙。”

動態

劉解先一行來到油坊店鄉雷崗村拜謁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著名戰役雷崗戰役遺址,與先前參與過雷崗戰役的當地村民楊萬喜、朱全寨、雷凡龍等村民親切交談,一起回顧雷崗戰役有關情況,劉解先激動地說,父輩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千里挺進大別山,為中國革命勝利迎來了轉折點,其中,你們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中間也做出了很大犧牲,我們要發揚革命傳統,繼承先烈遺志,切實建設好我們美好家鄉。隨後,劉解先還瞻仰了革命紀念碑等,並來到汝河岸邊,現場尋訪了劉鄧大軍血戰雷崗渡河足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