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麥53

雲麥53

雲麥53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採用96B—254/96B—6穿梭育種方法選育出的的小麥新品種, 2009年12月17日經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定通過,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0900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麥53
  • :植物界
  • :禾本科
  • :小麥屬
  • :普通小麥
  • 品種:雲麥53
國審麥2009002,2007年雲南審定,

國審麥2009002

省級審定情況:2007年雲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對照川麥107早熟2天。幼苗直立,分櫱力偏弱,植株生長較旺。株高89厘米左右,葉片下披。穗層較整齊,大穗,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平均畝穗數21.0萬穗,穗粒數41.9粒,千粒重49.6克。抗倒力中等。接種抗病性鑑定:白粉病免疫,慢條鏽病、葉鏽病,中感赤霉病。區試田間試驗部分試點表現條鏽病、白粉病較重。2006、2007年分別測定品質(混合樣):籽粒容重788克/升、764克/升,硬度指數59.8(2008年),蛋白質含量13.34%、13.46%;麵粉濕麵筋含量28.8%、25.6%,沉降值16.4毫升、18.2毫升,吸水率59.3%/59.7%,穩定時間1.1分鐘、1.3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0E.U、40E.U,延伸性15.8厘米、11.5厘米,拉伸面積8.1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6-2007年度參加長江上游冬麥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99.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9%;2007-2008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62.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3%。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6.2公斤,比對照增產7.2%。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最佳播種期10月20-25日。合理密植,每畝基本苗14萬-15萬苗。注意防治條鏽病、白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西南冬麥區的雲南、重慶、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區、貴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區種植。

2007年雲南審定

雲麥53
選育單位: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省級審定情況:2007年雲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
雲麥53屬春性,幼苗直立,株型緊湊,分櫱力強,葉片寬,有少量臘粉。株高90cm,植株整齊,莖稈堅實,耐肥抗倒。全生育期164d,屬中熟品種,前期生長緩慢,後期灌漿迅速。長方穗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易脫粒,每穗結實粒數45粒,千粒重51.9g,屬大穗大粒型品種。高抗條鏽病、葉鏽病、桿鏽病、白粉病粗蛋白含量(乾基)12.34%,濕麵筋22.9%,穩定時間1.6min,拉伸儀面積10.4cm2。
產量表現
雲南省田麥區試結果:2005—2006年度平均畝產475.6kg,較對照增產17.3%,居13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2006—2007年度平均畝產447.0kg,較對照增產24.9%,居9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兩年省田麥區試平均畝產461.3kg/畝,比對照增產20.9%,居第1位,增產點百分數為95%。
國家區試結果:2007年度區域試驗,19點有14點增產,增產點次率73.7%,平均畝產量399.9kg,比對照增產5.9%,差異不顯著,居試驗B組第3位;2008年度區域試驗,19點有13點增產,增產點次率68.4%。平均畝產量362.9kg,比對增產6.3%,差異顯著,居試驗A組第8位;綜合二年區域試驗結果,38個試驗點上有27個試驗點增產,增產點次率71.1%;平均畝產381.4kg,比對照增產6.1%。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6.2kg,比對照品種平均畝產增產7.2%,匯總5點次中有5點次增產。
適宜區域
雲南,重慶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區貴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區。
栽培要點
1、提高整地質量,做到精耕細作。
2、施足底肥,增施種肥。每畝施2000kg農家肥磷肥50kg;種肥每畝施10kg左右。
3、加強肥水管理。小麥生育期間,適時灌水3—4次;分櫱期重施尿素15千克左右;拔節時適時施尿素10kg左右。
4、合理密植,適時播種。最佳播種期為10月20—25日,每畝播8—0kg,保正基本苗控制在14—15萬苗。
推廣狀況
2004年在紅塔區北城鎮示範5.3畝,2005年玉溪市示範2085畝,2006年玉溪市示範18500畝,2007年玉溪市示範27450畝。2008年在玉溪、紅河保山文山大理楚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麗江市示範7.2萬畝,畝增產40kg,新增總產量304萬kg,新增產值456萬元。2009年在玉溪、紅河、保山、文山、大理、楚雄、德宏、臨滄、麗江市示範16.41萬畝,畝增產48kg,新增總產量787.68萬kg,新增產值1260.2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