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廣東人的叫法雲吞就是餛飩,裡面通常放肉和一些蘑菇,芝麻,胡蘿蔔等餛飩麵是湯麵裡面放餛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吞撈麵
- 主要食材:灼熟麵條
- 分類:廣東菜
- 口味:美味可口
起源,別稱,製法,食法,特色,相關事件,
起源
雲吞面分為細蓉和大蓉兩種,這么秀氣的名字其實是取自“小用”和“大用”的廣東話諧音,意思就是小碗和大碗。一般點雲吞面的默認選項都是細蓉,而其中擺放雲吞面也是十分有技巧的:應當勺子在最下面,雲吞在勺子上面,而面蓋在所有材料的上面。其用意就是雲吞不會漏出外面而變乾,面不會因為泡在湯里而變軟。所以第一步從外觀上就已經有加減分的選項。
據考究,餛飩麵最早在清末民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出現,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起初是用於祭祀的。
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 餛飩 。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謂之:“ 百味餛飩 ”。南宋後,餛飩傳入市肆。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著四處去賣。因為小販通常在晚間到住宅區出售以應宵夜的習慣,小販會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叫賣,發出“篤得得篤得”之聲,以引公眾注意。後來一些成功至富的小販改設店鋪經營,甚或加售生滾粥類。經過數十年後,成為今日的雲吞麵老店。
別稱
廣東地區的餛飩麵在行內稱為“蓉”(粵音jung2“涌”),據說是“芙蓉面”的簡稱。而“芙蓉面”則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當時文人便將“芙蓉”比喻為面。另一說:廣東人慣稱炒雞蛋為炒芙蓉蛋,故廣東人把獨有的梘水蛋面叫做芙蓉面,習慣性美化及抬高其身價的做法。餛飩麵再按份量分為“細蓉”、
“中蓉”和“大蓉”:“細蓉”為一個一兩(約38克)重的麵餅配以四顆餛飩;“中蓉”為一個半麵餅配以六顆餛飩;“大蓉”則為兩個麵餅配以八顆餛飩。
亦有指“蓉”應為“擁”,據說是早期的餛飩麵比較小,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抱(即“擁”)在懷裡,飽肚之餘又可取暖,因此又稱“細擁”(“細”就是小的意思)。
習慣上,為了與外省傳入的大相逕庭的餛飩麵相區別,通常在文字上稱廣東的為雲吞麵---鮮蝦豬肉雲吞梘水蛋竹升面(黃面),而外省的為餛飩麵---菜肉餛飩無梘水無蛋面(白面)。
亦有指“蓉”應為“擁”,據說是早期的餛飩麵比較小,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抱(即“擁”)在懷裡,飽肚之餘又可取暖,因此又稱“細擁”(“細”就是小的意思)。
習慣上,為了與外省傳入的大相逕庭的餛飩麵相區別,通常在文字上稱廣東的為雲吞麵---鮮蝦豬肉雲吞梘水蛋竹升面(黃面),而外省的為餛飩麵---菜肉餛飩無梘水無蛋面(白面)。
製法
雲吞麵一般以雲吞拌麵,分為湯麵與撈麵:
湯麵:是以灼熟麵條(傳統以少許豬油撈一下,現已沒有了)再加入已灼熟的雲吞,再配老火湯底(以大豆芽、豬骨、蝦頭及蝦殼、烤大地魚乾作為湯料),最後加上少許韭黃切段。
撈麵:通常以麵條灼熟後稍剩乾水後上碟再放雲吞,加上青菜就成為雲吞撈麵,也有蚝油雲吞撈麵、姜蔥雲吞撈麵、蝦子云吞撈麵...(另有豉油皇撈麵、姜蔥撈麵、廣東炸醬撈麵、廣東水餃撈麵、豬手撈麵、牛根腩撈麵及蝦子撈麵......等)。
湯麵:是以灼熟麵條(傳統以少許豬油撈一下,現已沒有了)再加入已灼熟的雲吞,再配老火湯底(以大豆芽、豬骨、蝦頭及蝦殼、烤大地魚乾作為湯料),最後加上少許韭黃切段。
撈麵:通常以麵條灼熟後稍剩乾水後上碟再放雲吞,加上青菜就成為雲吞撈麵,也有蚝油雲吞撈麵、姜蔥雲吞撈麵、蝦子云吞撈麵...(另有豉油皇撈麵、姜蔥撈麵、廣東炸醬撈麵、廣東水餃撈麵、豬手撈麵、牛根腩撈麵及蝦子撈麵......等)。
食法
有些人吃餛飩麵時喜歡加入少許醋,除了增進味道外,還可以中和面里的鹼水,幫助消化。
特色
有一些店用“竹升面”做餛飩麵,特別有嚼勁。
[
[
相關事件
可惜的是,在香港,手造的竹升面店鋪越來越少,原因是成本太高,加上青黃不接,缺乏青年接手,現存還有麥奀雲吞麵世家及何洪記等。著名的“竹升面”有澳門的祥記、老記、黃枝記及六記,香港特首曾蔭權曾光顧六記,食家蔡瀾則大力推崇祥記的竹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