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

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

《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從人口、經濟、社會政治、教育、醫療衛生、信息傳播與傳媒發展、民間習俗、民間藝術、宗教等方面描繪了大營街發展的基本狀況,並對大營街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初步的思考。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村因其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獲得"雲南第一村"美譽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營街只是成千上萬中國普通村莊中的一個。近三十年來,高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及集體化的道路使大營街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村莊。

基本介紹

  • 書名: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頁數:540頁
  • 開本:32
  • 品牌:民族出版社
  • 作者:馬翀煒 孫信茹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510112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概況
第二節 大營街居民的婚姻狀況
第三節 大營街居民的家庭概況

第二章 經濟
第一節 1949年以前大營街的經濟發展狀況
第二節 大營街的土地問題
第三節 大營街的工業發展
第四節 大營街的第三產業
第五節 共同富裕的大營街

第三章 社會政治
第一節 大營街的居民階層結構
第二節 大營街的政治組織
第三節 大營街的社會組織

第四章 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中學教育
第四節 社會教育

第五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1949年以前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時期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三節 人民公社時期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四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的醫療衛生
第五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下的醫療衛生髮展

第六章 信息傳播與傳媒發展
第一節 通訊事業及傳媒發展概況
第二節 大營街信息傳播系統
第三節 傳媒發展對鄉村社會轉型的作用與意義

第七章 民間習俗
第一節 日常生產、生活民俗
第二節 節日民俗
第三節 人生禮儀民俗
第四節 兒童遊戲

第八章 民間藝術
第一節 民間文學
第二節 民間音樂
第三節 蹈
第四節 民間戲劇
第五節 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木雕藝術
第六節 建築藝術

第九章 宗教
第一節 大營街的佛教與道教
第二節 崇拜對象
第三節 祭祀廟宇
第四節 祭祀活動
第五節 宗教和當地文化的融合

第十章 權充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紅塔區區域在先秦時屬古滇國地,在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縣,境內屬俞元縣地。蜀漢時為建寧郡俞元縣地。兩晉時為晉寧郡俞元縣地,梁時其地為段氏所有,屬西爨地。唐貞觀年間,置求州,紅塔區域即為所屬。玄宗時,雲南為南詔控制。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詔以澄江為河陽郡,郡下轄溫富州。溫富州的設定,使玉溪市紅塔區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成為州一級的行政單位;宋代大理國時為休制部。蒙古軍隊進入雲南後,最初在全省實行軍事管制性質的行政機構。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澄江路,下設新興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澄江路為澄江府。清代沿襲明代設定。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廢除府州制,改新興州為新興縣,隸屬於滇中道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因與廣東肇慶新興縣同名,改稱休納縣。民國五年(1916年)因玉溪大河“形似玉帶,溪水清澈如碧玉”而改名“玉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月1日,雲南省滇中專員公署和玉溪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專署、縣府駐玉溪州城。1958年10月,江川、玉溪兩縣合併,稱玉溪縣,至1961年10月,又分設二縣。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1997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玉溪地區和縣級玉溪市,設立地級玉溪市;玉溪市設立紅塔區,以原玉溪市的行政區域為紅塔區的行政區域。1998年3月15日,原縣級玉溪市隨玉溪地區改為地級玉溪市而改為紅塔區。到2005年,紅塔區設玉興路、玉帶路、鳳凰路3個街道辦事處和北城。

後記

參加大營街調查的調查組一共由9人組成。組長馬舯煒,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組長孫信茹,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副教授、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博士研究生;組員馬駿,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李德建,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李菊梅,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師;王瑩,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師;李菡靜,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於漪,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民族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黃金邦,紅塔區文化館退休幹部。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調查組採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調查。每一個專題都熔鑄了多名調查組成員的心血。
整個調查方案的設計和調查工作的實施由馬舯煒和孫信茹負責。
人口方面的調查者:馬駿、於漪、王瑩。
經濟方面的調查者:李德建二李菡靜、馬舯煒。
社會政治方面的調查者:孫信茹、李德建。
教育方面的調查者:李菊梅、於漪。

序言

第十六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大會準備在昆明舉行,大會有一項學術活動就是人類學/民族學學術點考察。雲南大學在2000年完成了雲南少數民族村寨調查,2003年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時寨調查工作之後,緊接著從2003年底又開始了“雲南少數民族調查研究及小康社會建設示範基地”的工作。這項工作的任務之一就是對雲南省十個少數民族村寨進行長期跟蹤式的學術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十個研究基地都已經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基地建設也比較成熟。顯然,此次人類學/民族學大會選擇的四個考察點理應出自這十個基地,但由於除了石林縣諾黑村、彌勒縣可邑村、通海縣納家營村三個學術研究基地離昆明較近,便於學者們進行學術考察之外,絕大多數學術研究基地都遠離昆明,往返所需時間太長。於是,大會籌委會決定在這三個學術研究基地之外,新增加一個離昆明不遠,有一定代表性的村莊作為考察點。而雲南大學原有的研究基地中沒有漢族社區的研究基地,故而籌委會傾向於選擇一個漢族社區。有關部門經過認真地討論之後,決定把這個考察點設在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鎮的大營街居委會。選擇大營街作為學術考察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營街有“雲南第一村”的美譽。通過大營街可以展示中國農村近三十年來的發展成就。當這個工作正式開始的時候,離大會預定召開的時間僅僅只有半年的時間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