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府站(Yunnan-Fou Railway Station /Yunnanfu Railway Station),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塘雙路,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一等站,建於1903年。現已拆除。郵政編碼650011。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名稱變遷,
歷史沿革
雲南府站位於原滇越鐵路的K464+199.5處,是全線的終點站。雖然是一等車站,但卻建有一座與特等車站相當的兩層樓站房(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時,全線上建有特等站房的車站分別是河口、壁虱寨(碧色寨)與雲南府(昆明)三座。),並配有一段較長的、帶有金屬雨棚的月台;另外在第1、2、3道之間還設有兩段站台供旅客乘降;房屋建築除主站房外分為道班房、信號燈具房、站長住房、B類分段長住房、查票員住房、司機宿舍房及各種其它套間宿舍;歐洲籍職員簡易廁所7間,其它簡易廁所4間等。車站含正線、側線及貨線共有9股道,電報機3台;機務整備設施方面,站上設有一座供機車換向的手推式轉車盤、一座供煤水車加水的水鶴、兩座煤炭裝卸台、一座台位機車庫等等;其它輔助與基礎設施還包括柵欄、給水井、排水溝等,可以說整個工程在當時相當完備。最終完工的雲南府站,在得勝橋東南岸邊形成了一大片黃牆紅瓦的近代歐式風格建築群落。
隨著滇越鐵路客貨運輸的開通,雲南府站就成為繼得勝橋水路碼頭外、舊昆明城東南郊另一個重要的陸路集散地。那會兒車站外的塘雙路邊,停著很多候客的黃包車,車夫們等著招攬剛下火車的旅客;還有一排排的由木棍和木板搭成的“洗臉攤”,備有木凳、毛巾、臉盆、燒水壺和火爐等,上下車的人們可以付錢到攤上洗個熱水臉消除旅途中的疲憊。在金碧路、三市街周邊一帶,外國商人和傳教士們更是借著大海經鐵路伸向中國腹地的便利,開設了很多洋行、金融機構和教堂,有法國、英國、希臘、俄國和日本的,比較著名的有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辦事處,希臘哥臚士洋行,日本保田洋行,英國的錫安聖堂。街上的“洋人”也隨之多了起來,除了歐洲的白種人外,還有同為亞洲的日本人和來自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安南人(越南人)。這些外國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雲南與國外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但他們的經營也時常坑害和欺騙著中國人,老昆明人曾進行過一些揭露和抵制“洋貨”的鬥爭。
20世紀50年代,昆明市區開始向南郊和盤龍江東岸擴建,原先位於郊外的老火車站也就被城市徹底包圍了。1979年1月昆明南站被拆除後,建成了如今的昆明鐵路局機關大樓和鐵路職工住宅區“南站新村”。僅存雙龍橋東南岸還留有兩股道的貨線用於市區的煤炭供應,這段殘存的線路在盤龍區內蜿蜒穿梭,道口分布密集(昆明南站下行方向的線路原先直接由南經西莊至呈貢,1958年4月因巫家壩機場擴建開始改線。工程完工後,走向改為先自東經黑土凹、牛街莊,再轉南至呈貢。這段改線線路穿梭於新建的盤龍區南部,在北京路、環城南路、吳井路、岔街、拓東路、環城東路多條市內道路上設有道口。)。隨著城市的發展,遺留的米軌鐵路和道口嚴重影響了城市交通,隨之被停用廢棄,直至1998年3月被完全拆除。如今只剩下昆鐵機關大院內一株百歲香樟樹與南站新村裡的一段見證著這座百年老站過去的榮辱興衰。
''雲南府''由來
昆明市區內的第一座火車站是百年前滇越鐵路的“雲南府站”,這座車站當初選址在明清時期城牆以外的東南郊區。說起“雲南府”這個城名,它始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對“中慶城”的重新命名(唐代南詔國時期在今昆明壩子內建立的“拓東城”,於宋代毀於戰火,後歷經重建為“鄯闡城”。元代城區發展已具規模,設中慶路治於此,故又稱“中慶城”,直至明代改名“雲南府”為止。),當時設府治於城中,圍建城牆,稱之為“雲南府城”,這個名字從那時起至民國初期一直都是昆明城的舊稱。昆明市區第一座火車站的命名就先後經歷了從“雲南府”到“昆明南”的歷史變遷。
舊昆明城城牆外最繁榮的區域當屬南郊的金碧路和三市街一帶,附近盤龍江東岸由得勝橋至雙龍橋一段的火車站周邊,後來也發展成為新城區的熱鬧角落。車站的西北面是金碧路橫跨盤龍江之上的得勝橋,始建於元代,原名“大德橋”、“雲津橋”,清代為重建的三孔石拱橋。道光八年(1828年),為紀念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的清軍將領趙良棟率軍在此大敗吳三桂軍隊而得名“得勝橋”;這裡是滇池暨盤龍江入城的口岸,“明清昆明八景”之一的“雲津夜市”,其繁華程度由此可見。江兩岸有繁忙的碼頭,各色小船、攤販在此雲集;岸上茶室、酒肆、小吃鋪遍布,以供行商過往之人解渴歇腳;當地官府還在此設有徵稅管理所;車站對岸的巡津街,前身是清代築設的盤龍江防汛工程——巡津堤及巡汛崗哨,至清末民初
時逐步演變為熱鬧的街市。滇越鐵路通車之後的1912年,法國人又在此建立了近代昆明最大的一所現代化西醫院——甘美醫院(今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
“洋人塘”的始末
老昆明人對這座法式老車站有一個別稱:“塘子巷車站”,這種叫法就與“塘”有關。1903年建設雲南府站時,法國人為了加高盤龍江東岸的站場地基,指使勞工於站址的前面挖坑取土。最後車站的地基雖是築高了,但面前也留下了一個4萬多立方米容積、南北走向的狹長形大坑,坑內自然積水後形成一座大水塘,中間填路通往車站正大門,將水塘分隔為南北兩塊。這座水塘因是由“洋人”指使挖掘形成,遂被當地老昆明人稱呼為“洋人塘”,隨後車站前面的小路就叫“塘子巷”;由塘子巷至南邊雙龍橋的馬路則叫“塘雙路”。在從民國至解放初的一段時期內,全國各地有很多處在居民生活區內的溝渠、池塘,衛生環境相當惡劣,著名的北京“龍鬚溝”就是舊中國低層生活區“髒、亂、差”的典型代表。昆明的“洋人塘”也不例外,附近的生活污水都排放到這汪靜止的死水中,特別是一到夏季,水塘及周邊雜草叢生、垃圾漂浮、蚊蠅飛舞、老鼠亂竄、塘水烏黑髮臭,衛生狀況令人髮指。據1950年曾在昆明鐵路南站國小工作過的漫畫家王正乾老先生撰文回憶:
“校址離‘洋人塘’很近,只見‘洋人塘’靠金碧路一側的法式官邸十分漂亮,圍牆外空著大片荒地,垃圾與稀泥是這裡的基本色。邊上幾間用煤渣磚搭的貧民窟後面,自然成了路人大小便的場所。”
“1950年10月以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為粉碎美帝國主義的細菌戰,我國人民掀起了大搞愛國衛生運動,南站國小的師生們也參與到‘洋人塘”的滅蠅行動中。1958年‘大躍進’時期大搞除‘四害’運動,鐵路局(1950年10月,將解放前成立的“昆明區鐵路管理局”改稱“昆明鐵路管理局”,局址位於昆明東郊小石壩;1953年4月改稱為“鐵路局”;1956年4月復改為“鐵路管理局”;1958年8月正式改稱“鐵路局”。)機關發起義務勞動,幹部和職工利用星期天抬來門板當船,手持繩索糞箕當耙,(在‘洋人塘’中)大撈污泥雜草,甚至晚上也拉起電燈‘挑燈夜戰’。那時,有踩不穩門板翻落塘內者,有劃破腳踝仍堅持奮戰者……精神感人,場面壯觀。”
當時北面的水塘被植樹修亭建成了一座“五一公園”,由附近的原昆明市第6中學管理,南面的水塘為昆鐵基建隊副業工區所在地,木工和鐵工房填建於塘中,互有小路相通,滅鼠滅蠅的戰鬥仍需時常進行。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昆明鐵路局才抽乾填平了兩塊水塘,建起了宿舍、辦公樓等建築,“洋人塘”的黑暗歷史從此一去不復返。
名稱變遷
除了“塘子巷車站”,“老南站”也是老昆明人對於“昆明南站”的另一個俗稱。但“昆明南站”這個車站名稱在歷史上總共正式出現過了三次,卻不是每個人都了解的。
民國11年(1922年)8月,滇省首府“雲南府”改稱“昆明”,成為當時直屬雲南省政府的特別市,滇越鐵路的“雲南府站”也隨之改為“昆明站”。在一幅攝於抗戰時期的黑白老照片上,能清楚地看到站房二樓端頭的牆上寫有“昆明”二字,並配有拼音名稱,可見在當時站名已不再叫“雲南府”(這種塗寫在站房端頭牆面,帶有黑框白底的中外雙語站牌在法營時期的滇越鐵路上是一種標準做法。其中文名稱依據舊中國的標準從右至左以楷書書寫,外文名稱則以當時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 romanization)來拼寫漢語發音,其中有些拼法和漢語拼音一致,如“昆明”之“KUNMING”。在最初建成的雲南府站房上,站名中文為“雲南府”,威妥瑪拼音為“YUNNAN-FOU”。)。為區別於始建於抗戰時期的昆明北站,1949年12月雲南和平解放後,“昆明站”改名為“昆明南站”,這是第一次;1958年2月鐵道部命令將滇越鐵路滇段改稱昆河鐵路,1966年3月貴昆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後,準軌的車站被正式冠名“昆明站”。至此,昆明市區內以北京路為中軸線,由北到南串聯形成了昆明北、昆明南兩座米軌車站、昆明站一座準軌車站為主的鐵路樞紐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準軌的昆明站地處當時市區南郊的南窯村附近,所以它也被老昆明人非正式地稱呼為“南站”、“南窯火車站”,旁邊新建的鐵路職工住宅區名為“南窯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