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孟連拉祜族葫蘆節是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文化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孟連拉祜族葫蘆節
-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十五一十月十七
- 節日類型:文化節日
- 流行地區: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雲南孟連拉祜族葫蘆節是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文化節日。
雲南孟連拉祜族葫蘆節是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文化節日。活動起源孟連縣為邊疆縣,拉祜族為境內世居三大民族之一,相傳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人民對葫蘆充滿了崇敬。在拉祜族傳統葫蘆節的基礎上,孟連...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舉行。屆時,各村寨都要舉行歌舞狂歡,男子吹奏葫蘆笙領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象腳鼓跳擺舞;男女青年進行民歌對唱;舉行體育與遊戲表演,如盪鞦韆、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賽。老人們相約在火塘邊,邊飲酒邊頌唱創世史詩《牡...
拉祜族博物館按雲南瀾滄江孟連地區拉祜族傳統民居1:1復原,由當地工匠按本民族習俗和建築工藝在北京落建。於2005年建設,當年竣工開館。拉祜族博物館由民居乾欄式掌樓、小葫蘆場組成,規劃為拉祜族人家環境。並按當地氣候配置植被和種植特色農作物。占地面積372平方米,建築面積167.8平方米。館藏文物 拉祜族博物館...
歷史上,拉祜族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有反抗封建統治的英雄,如清末雲南孟連縣的拉祜族頭人扎法。1891年,他聯合傣族土司罕炳昭發動反清武裝起義,領導拉祜族人民和傣族人民屢次打退了清軍,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有傑出的愛國人士,如李通明(1861—1901年),原名扎俄,生於...
李扎倮,男,1943年出生。2007年6月,李扎倮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普洱市申報。項目名稱:牡帕密帕。保護措施 2003年3月,雲南省文化廳以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作為先行試點普查開始,普洱市文化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並於2010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基層逐步建立起...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約434000人。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民族簡介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結合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是雲南省西南部的邊疆縣,是傣族、拉祜族、佤族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自治縣內還居住著漢族、哈尼族、僳僳族、景頗族、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
1954年5月,瀾滄縣所轄孟連區、南卡區合設準縣級孟連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區。1955年1月,瀾滄縣撤銷,所轄西盟山區併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6年10月,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所轄西盟山區劃出、設立西盟縣。 1959年12月,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99年被確定為雲南省首批46個革命老區縣之一。 2001年...
拉祜族文學的主要形式是民間口頭文學,形式多樣,內容多與勞動、頌揚反抗壓迫精神有關,形象生動具體。內容簡介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辭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
回良新寨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信鄉,該村國土面積336畝,海拔1,000.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551.20毫米,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村情概況 回良新寨村 回良新寨村隸屬於景信鄉回俄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娜允鎮南邊,距離村委會7.00公里,距離鄉6.00公里。
西盟佤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的阿佤山區,地跨東經99°18′至99°43′,北緯22°25′至22°57′之間,其東、東北、東南部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接壤,南部與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相接,西、西北部與緬甸聯邦共和國山水相依,國境線長達89.33公里,縣城駐地距省會昆明864公里...
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雲南各族人民一起獲得了解放。由於阿佤山地處邊疆,情況比較複雜。1951年,中央民族訪問團深入阿佤山區,傳達黨對佤族和各族人民的深切關懷,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幫助佤族人民解決生產、生活上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佤族地區的實施奠定了基礎。1954年6月成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
東朗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勐馬鎮帕亮行政村,屬於 山區。村情概述 位於勐馬鎮東南邊,距離帕亮村委會21公里,距離勐馬 鎮18公里,(是帕亮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10.29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7.3 ℃,年降水量2012毫米,適宜種植咖啡等農作物。有耕地572畝,其中人均...
在拉祜族中的現狀 在拉祜族中是一種民間舞蹈。舞眾吹笙,和笙而跳,故名。亦稱“克多”、“跳腳、“三跺腳”。流傳於雲南瀾滄、孟連、雙江、耿馬等地。普遍現狀 呈現出兩極分化。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隨著經濟社會和電子影視科技的發展,跳笙和唱跳笙調這一民間活動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但對於深植在心中的人...
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雲南省臨滄市,位於臨滄市西南部,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東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南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勐冒縣和南鄧特區接壤,國境線長147....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高棉、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寧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中國...
臨滄地區稱玎列,思茅孟連縣稱其為玎省。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和臨滄地區,尤盛行於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外形與長柄琵琶相像。琴體多用刺桐木、椿木或柚木挖鑿而成,以用一整塊刺桐木斫制者為佳。規格尺寸不一,通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琴體全長102厘米,共鳴箱系在刺桐木上挖鑿出腹腔後,其上蒙以...
在思茅地區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勐馬鄉,流行的篳稱作篳林當,管身長30厘米, 它的構造較為獨特,在管身上端簧片處戴有一個竹製的小吹嘴(又稱小竹帽),使吹口處形成 小氣室,演奏時極為方便省力。此外,在德宏州還有一種管身尺寸相同、簧片採用薄木片制 作的篳,稱做篳端相,八孔,豎吹,可發出g—a1...
彝人古鎮位於雲南楚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安大道以北、太陽曆公園以西、龍川江以東、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面積3161畝,總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項目始建於2004年,由偉光匯通集團總投資32億元開發運營,是集商業、居住和文化旅遊為一體的文化旅遊項目。彝人古鎮是以古建築為平台、彝文化為“靈魂”,集文化景區、旅遊...
篳簫,傣族吹口氣鳴樂器。概述 篳簫,傣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德宏傣 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形制管身竹製,多採用帶有竹節的竹管制成。管長25厘米,上端管徑2厘米~2.5 厘 米。在距上端管首9厘米處有一竹節,其餘竹節通透。管身背面竹節下方開一橢圓形發音孔 ,在管...
玎列:玎列傣族彈撥弦鳴樂器。傣語“玎”為琴,“列”為彈,“玎列”意即彈奏的琴。傣語又稱玎細腮,“細”為數詞四,“腮”是琴弦,意即四弦琴。傣語還稱哩玎,“哩”為動詞彈或撥,意即彈奏之琴。臨滄地區稱玎列,思茅孟連縣稱其為玎省。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和臨滄地區,尤盛行於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
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經濟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西雙版納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馳名全國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新...
目前彝族社會還存在大量的圖騰崇拜遺蹟,主要有竹崇拜、葫蘆崇拜、松樹崇拜、粟樹崇拜、動物崇拜等。如雲南澂江縣松子園一帶的彝族將“金竹”視為祖神。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一直流傳有供奉“祖靈葫蘆”的習俗。雲南、貴州、四川彝族地區許多村寨都有自己的“神樹”、“神林”。雲南哀牢山自稱為“羅羅”的一支彝族就把虎...
截至2012年底,江城縣境內有25個民族,其中有彝族、漢族、傣族、瑤族、哈尼族、拉祜族等6個世居民族。經濟 綜述 2020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GDP)503768萬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055萬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111073萬元,下降4.4%;第三產業增加值256640萬元,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