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笙

跳笙

跳笙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笙
  • 別名:跳歌、笙歌
發展歷史,表現形式,適用場合,功能,特點,在景東彝族中,在拉祜族中現狀,普遍現狀,

發展歷史

跳笙源於何時無史料可查,但有口碑傳源自三國時期的三國之戰,即交戰一方處於“敵強我弱”態勢,為掩飾己方兵力不足狀況而虛張聲勢,即用有限的人在一座山頭上邊唱邊跳圍著山頭轉圈,一直堅持這樣轉,讓那些人無限反覆地出現。看上去很像軍隊怎么也過不完,給人造成軍隊非常強大的假象,以震懾敵人。當然說法有些亂,有的跟張飛有關,有的跟諸葛亮有關,有的又跟楚漢戰爭中的韓信、張良有關。筆者將他歸納為古代戰爭中採取的“樹上開花”計。後來,人們覺得這種邊跳邊唱轉圓圈的玩意兒很好玩,於是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 笙歌,並使之不斷發揚光大。

表現形式

跳笙有多種套路,各地有各地的跳法。從舞蹈上分,主要套路有:三跺腳、三腳笙、五跺腳、兩腳半、倒回龍、二折歌、斑鳩吃水、順江邊、白魚翻身、蒼蠅搓腳、合腳笙、綿羊四打、挖地笙等;從曲調和伴奏樂器上分類 ,可分為蘆笙調、嗩吶調和弦子調;從調式上來分,可分為徵調式和羽調式。
唱曲子的形式有獨唱和對唱(對唱為主),不管哪種形式都要眾人打和聲。曲子講究“四言八句” (系民間說法,按詩歌的論法,是七言四句);講究“押韻”,故有藝術性;講究“仁義”,故有親和力。
伴奏樂器主要是小三弦、葫蘆笙和嗩吶,奏樂者亦即領舞者。

適用場合

跳笙場合多在辦親事處和進新房時,有的地方辦白事也跳(必須是舉辦“超度”的,意為陪亡靈玩耍)。另外,逢年過節時或者農閒季節,寨子的玩場上隨時可以跳。
紅白喜事中的跳笙,院場中央要支桌子,桌子上擺上一升白米、三炷香(點燃),再擺上煙、酒、茶、糖供大家隨意享用。歌者開腔即唱“一升白米三炷香,朝賀主人理應當……”
親事和進新房的跳笙中,還有一段特別的跳法叫“關龍笙”,就是在即將收場的時候,隨著香案收進堂屋,跟著跳進堂屋裡,在堂屋裡續跳,唱上一段祈求家運亨通、五穀豐登、大富大貴的曲子,如“一唱東方甲乙木,多子多孫多福祿……二唱南方丙丁火,金銀財寶上貴鎖……”這是對主人最高禮儀的祝福,主人也要以特定的禮儀答謝,即:給主唱者紅包,還要專門殺只雞在堂屋裡擺一桌飯請大家吃。

功能

跳笙的功能主要是朝賀、祝福和娛樂,它主要靠曲子(唱詞)來體現。如親事中的跳笙必須首先朝賀主人及新人,如“櫻桃開花一樹紅,隨砍兩棵搭青棚。青棚底下吃親酒,吃了親酒家園隆”。進新房也是如此,如“新蓋房子五架梁,金包柱子銀包梁。攢得金子用秤稱,攢得銀子用斗量”。然後才能隨意的娛樂性對歌,當然,情歌還是“永恆的主題”。百事中以唱排曲為主,如《祝英台》、《勸世文》等。

特點

跳笙具有變與不變的特點,不變的是步伐套路比較簡單,曲調比較簡單,無限反覆。變的是曲子(唱詞)千變萬化,見啥唱啥、想啥就唱啥,即興編唱,永遠新鮮,所以跳笙常常是跳到通宵達旦仍意猶未盡,不願散去。

在景東彝族中

彝族的山民,能歌善舞,性情豪爽。一般人,包括女人,大都有三種愛好:飲茶、喝酒、跳歌。只要有茶,就相對談天說古;只要有酒,就大家捧杯高歌;如果是在節日或者娶親嫁女的時候,就會眾人聚會在一起跳歌,甚至從月亮升跳到太陽出。
跳歌的舞蹈套路很多,簡單的如“三跺腳”、“翻歌”或者“半翻歌”。和外地跳笙的舞步大同小異,容易學也容易集體統一,但相比較起來,景東彝族的跳歌更為粗獷和熱情奔放,當舞者全部整齊的踏著節奏忘我的投入跳歌的時候,那情景是非常壯觀的,會使人聯想到人類在原始時代獲得獵物時候的那種歡快。連偶爾來到現場的沒有跳歌經歷的外地客人,也會被感染得高興地加入歡樂的人群。
另外還有一些舞步,就屬於比較難學,甚至只流傳在一些特定的村落。比如大街鄉崑岡一帶的“羊廝打”;文龍鄉義昌的“雞勘歌”(勘,方言雞啄食的意思);還有花山鄉一帶的“猴子扯磨”、“蒼蠅搓腳”等套路,都是以模仿動物的生活習性、動作為舞蹈的基本動作,應該是人類最早創作的原始舞蹈的素材。以“雞勘歌”為例,它以雞的生活習慣和動作為舞蹈的基本元素,時而模仿雞跳躍覓食、時而飲水抬頭;或者展翅欲飛、引頸蹬腳、立足打盹......整套動作要求敏捷輕快、靈活自然,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非常的富有韻味和人文的情趣。
當然,跳歌以及對歌對調子是有規矩的,要講輩分,一家人或者輩分差異的是不能在一起拉著手共跳的,即使在人很多的大場合,也要隔了一大截才能同一個圈子跳歌,但絕對不許對調子,否則會被人視為亂倫而斥責。因此,有的時候,跳歌場會分幾處,好容納不同的人群,去用歌聲鬥智、去彼此快樂的交往。

在拉祜族中現狀

拉祜族中是一種民間舞蹈。舞眾吹笙,和笙而跳,故名。亦稱“克多”、“跳腳、“三跺腳”。流傳於雲南瀾滄、孟連、雙江、耿馬等地。

普遍現狀

呈現出兩極分化。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隨著經濟社會和電子影視科技的發展,跳笙和唱跳笙調這一民間活動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但對於深植在心中的人來說,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民進城務工的盛行,大量的鄉下藝人湧進縣城,使這個本來主要生長於鄉村的玩意帶到了縣城,在縣廣泛地匯集。例如寧洱近年來成立了兩個協會,即一個寧洱鎮協會和一個寧洱縣協會。在協會的組織帶動下,只要天氣允許,幾乎天天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