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雨花閣
- 地理位置:南京市雨花台區
- 復建時間:1997年
- 設計者:潘谷西
簡介,建築形式,歷史,
簡介
相傳梁武帝時一代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講經說法,眾僧侶趺坐聆聽.持續數日不散,感動蒼天,落花如雨,故稱雨花台。
六朝時始有建築於此,相沿千餘年,即清金陵四十八景“雨花香跡”之所在,後廢。
雨花台與雨花閣 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閣,復建於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台遺址上。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一帶寺廟林立。
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反映了當年的景象。
相傳梁武帝時期,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崗設壇講經說法,僧侶500餘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日而不散,感動佛祖,天降雨花,落地為石,遂稱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北宋末年,雨花台始有建築物,至晚清,在遺址上又建雲光寺,後毀於兵燹。
如今復建的雨花閣,閣疊三層,檐卷四重。
內廳有巨幅雲光法師說法瓷磚畫,追尋雨花台歷史源頭。
記憶體一尊講經石座,四周散綴99粒雨花石,營造出雲光法師講經講得天花亂墜的場景,講經石座後牆上,懸掛30米長《法顯和尚西天取經畫卷》,詳細的描述了比唐僧西天取經早300年的法顯和尚到西天(錫蘭)取經,在雨花台譯經的全過程。
凸現了雨花台千年歷史的豐厚底蘊。
外閣環以南郊名勝圖,陳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由著名書法家陳大羽、尉天池領銜的22位書法家書寫的44條楹聯條幅裝點著樓台迴廊。
建築形式
雨花閣建築方案由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主持設計。該閣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四檐八角形仿明清古典園林建築.坐北朝南。
仿古花格木門窗,飛檐翹角,形態古樸,氣勢雄偉。
屋面為綠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每層樓面均由單向式樓梯相連,樓層外圍均設定了閉合式欄桿,閣台底部外沿由79組花崗石雕花欄桿圍合。
整幢樓閣除屋面外均以棗紅色為基本色調。
閣台南牆上方鑲嵌“古雨花台”石匾,頂層南、北兩面檐口下側各懸掛“雨花閣”木匾,字面鑲嵌金箔,熠熠生輝。
閣台內牆面上鋪貼了長5.7m、高3.2m的巨幅彩色瓷壁畫——雲台法師講經說法圖。
雨花閣周邊的坡地和坡道的綠化,上層林相以雪松、檜柏、楓香,白玉蘭等高大喬木為主,中層由金絲桃、貼梗海棠、梅花、臘梅、紫薇、茶花、杜鵑、映山紅等各類花灌木組成.底層栽植蔥蘭、闊葉麥冬和冷季性草坪形成綠色地被。
遠望雨花閣古柏參天,生機盎然.鬱鬱蔥蔥;近看繁花似錦.色彩繽紛,層層疊翠。趕上好時節,還能領略到雲霧繚繞、落花如雨的超凡意境。
歷史
“雨花閣”(即古雨花台)為清代中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坐落於古雨花台遺址上。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一帶寺廟林立。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反映了當年的景象。相傳梁武帝時期,高僧雲光法師在此崗設壇講經說法,僧侶500餘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日而不散,感動佛祖,天降雨花,落地化作五彩石子,遂稱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成語“天花亂墜”正由此傳說而來。
北宋末年,雨花台始有建築物,至晚清,在遺址上又建雲光寺,後毀於兵燹。如今復建的雨花閣,閣疊三層,檐卷四重。內廳有巨幅雲光法師說法瓷磚畫,追尋雨花台歷史源頭。記憶體一尊講經石座,四周散綴99粒雨花石,營造出雲光法師講經講得天花亂墜的場景,講經石座後牆上,懸掛30米長《法顯和尚西天取經畫卷》,詳細的描述了比唐僧西天取經早300年的法顯和尚到西天(錫蘭)取經,在雨花台譯經的全過程。凸現了雨花台千年歷史的豐厚底蘊。外閣環以南郊名勝圖,陳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由著名書法家陳大羽、尉天池領銜的22位書法家書寫的44條楹聯條幅裝點著樓台迴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