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音樂)

雨滴(音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雨滴》(降D大調前奏曲)是浪漫主義鋼琴前奏曲的創始人蕭邦所創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這二十四首前奏曲對整個浪漫主義音樂中產生重要的影響。《雨滴》是一首流行甚廣的前奏曲,它始終反覆著一個單音,並伴隨著單調的節奏,的確有雨水滴答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雨滴
  • 譜曲:蕭邦
  • 音樂風格:前奏曲
創作背景,樂曲欣賞,

創作背景

《雨滴》創作於一八三八年。當時蕭邦正在地中海馬爾島療養。關於這首前奏曲的創作,有這樣一段傳聞:一八三八年,活躍在巴黎樂壇上的蕭邦,由於肺病的惡化,經女友喬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來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馬爾島。由於蕭邦的病情和喬治·桑的衣著打扮,使他們在租房問題上發生了困難。後來經喬治·桑四處奔走,勉強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無設備,而且漏雨,簡直不能住人。因為寺院十分寒冷,買東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蕭邦的養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喬治·桑上街買東西,恰巧下了大雨,遲遲不能回來。蕭邦躺在家裡即寂寞又懼怕。正在這時候,房間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煩。蕭邦在不耐煩之中,起身作出了這首著名的前奏曲。
據喬治·桑在《我的一生》中記載,有一天她在暴風雨後回家,聽到蕭邦正應和著屋檐滴落的雨聲彈奏一首前奏曲———這恐怕就是“雨滴”的出處;不過喬治·桑隨後又寫到:“當我讓他留意窗外的雨滴聲時,他否認曾聽到雨聲,還很不高興我將此稱之為模仿和聲。”由此可見,蕭邦並未給此曲取名“雨滴”。其實“雨滴前奏曲”總體上純淨明朗,如讚美詩般清新與寧靜,倒是同時期創作的《b小調前奏曲》(OP.28,No.6)更符合“雨滴”的標題,其曲風傷感,伴奏聲部有“雨滴”特徵。《雨滴》是蕭邦的前奏曲里流傳甚廣的一首。樂曲的音樂形象雖比較單一,便仍有許多細膩的變化,樂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清純的雨滴聲,仿佛是雨夜裡飄蕩的無言歌,充滿浪漫氣息。

樂曲欣賞

蕭邦在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個固定的單音,它伴以單調的節奏型,好像是對有節奏的雨滴聲的描繪。這首前奏曲的音樂形象雖然比較單一,但它仍然有許多細膩的變化。
樂曲的開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悠悠自如的“雨滴”聲,仿佛是從朦朧的雨中傳來的田園牧歌----這段“牧歌”的情緒也微微地起伏變化。開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閒,慢慢地變得有些激動,好像是作者對大自然發出的感嘆中間部分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們引進神秘的境界。低聲部緩緩行進的旋律伴隨著單調而神奇的“雨滴”音型,顯得十分深沉、威嚴。有人把這段音樂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氣息的圖畫:夜間,一列人群在莊嚴而陰鬱的眾讚歌中神秘地緩步而行。
中間部分的音樂形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莊嚴的眾讚歌中,夾雜著各種情緒變化。第一個對比的形象,是出現在十二小節的眾讚歌以後,低聲部的八度雙音,在五度的跳進中起伏,加上很強的力度,使這一部分的音樂形象顯得十分強烈、鮮明。中間部分的第二個對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樂,優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線條綜合在中聲部隱約可見的“雨滴”聲中,顯得十分靜謐。
前奏曲的再現部分比較簡練,它只再現了一個樂句。但它的尾聲比較完整,並且意味深長:音樂漸漸遠去,“雨滴”聲慢慢消失,留給人們的是無比豐富的想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