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波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馬關縣馬白鎮雨波村民委員會,屬於半山區。位於馬白鎮西邊,距離村委會0.00 公里,距離馬白鎮7.00公里,(是雨波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5.16平方公里,海拔1,400.00米,年平均氣溫23.00 ℃,年降水量5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稻穀等農作物。
該村有耕地1,392.00畝,其中人均耕地1.81畝;有林地3,466.00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06戶,有鄉村人口1352人,其中農業人口1352人,勞動力81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67人。
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437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做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雨波自然村
- 隸屬:馬關縣馬白鎮雨波村民委員會
- 年平均氣溫:23.00 ℃
- 年降水量:500.00毫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92.00畝(其中:田213.00畝,地1,179.00畝),人均耕地1.81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46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3畝,主要種植桔子、桃子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300.00畝,其他面積1,586.00畝。有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自2006年以來,已實現通、通、通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無)路燈。
全村有306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306戶通電,有26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彈石路或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00公里。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3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1戶;建有小水窖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0.00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 之一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9.00萬元,占總收入的 %;畜牧業收入143.00萬元,占總收入的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21頭,肉牛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林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 %;第二、三產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 %。
農民人均純收入2437元,農民收入以做工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4人(占勞動力的 %),在省內務工28人,到省外務工3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省內、省外、國外)。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16戶,共鄉村人口1383人,其中男性689人,女性694人。其中農業人口1383人,勞動力705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壯、苗族混居地),其中壯族13人, 苗族15人,其他民族 69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66人,占人口總數的%(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08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8 %;享受低保23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
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沒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8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雨波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馬白縣民族中學中學。
該村距離國小校0.40公里,距離中學7.00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6 人,其中小學生88人,中學生8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8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9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
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1325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0.443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28人,黨員中男黨員24 人,女黨員4人。
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是設在村委會,團員1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為公經費較少,小組幹部待遇過低,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無法開展各種有益活動;民族雜居,語言、文化、思想覺悟參差不齊,在某種程度上很難開展工作。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增加特色產業種值面積,養殖業全面發展,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在原來的基礎在增加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