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山潤

雨後山潤

《雨後山潤圖》在色墨結合的方面,采潑彩與潑墨為一爐,其特點不在於誇耀色彩的絢爛奪目,反而強調色墨協調融合的效果。因此全圖在視覺上呈現色中帶墨,墨中帶色,潑彩在大塊的潑墨中若隱若現。這些努力在當時無疑是全新而又富有探索性的藝術嘗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後山潤圖》
  • 作家:張大千
  • 類別:中國書畫>繪畫
  • 國畫材質:設色紙本
  • 國畫形式:鏡心
作品簡介,創作背景,作家簡介,

作品簡介

作品名稱: 雨後山潤
雨後山潤雨後山潤
創作年代: 1966年作
歷史年代:文革時期(大陸)
著 作:《張大千畫集》(下卷),第304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
作品尺寸: 62.0*97.5cm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
款識:鹹和仁兄方家正之。丙午夏爰翁大風堂寫。
刊載:《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4春季拍賣會圖錄》,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張大千由於目疾,細筆之作已不復作,改以寫意減筆技法入畫,潑墨潑彩亦肇始於此時。這種風格的轉變以及新技法的創生,不僅彌補了視力下降所帶來的不便,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創作天地。本幅作品創作於一九六六年,畫家著意表現的是雨後的山川景色,尤其抓住了“濕潤”的要點。在作品中,張大千已經部分展現出其潑墨潑彩的全新技法,筆墨酣暢,縱橫恣肆,充分利用了水的隨機性與表現力,來描繪雨後雲霧繚繞、山水清秀的場景。

作家簡介

張大千,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
張大千張大千
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