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啟蒙

難忘的啟蒙

這是一篇回憶的文章。文章重點回憶了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對日語課的抵制和對抗日演講比賽等三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表達了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和懷念。收錄在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難忘的啟蒙
  • 作品出處: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中
  • 文學體裁:記敘文
  • 作者:沙健孫
原文,主要說明,課文解題,分段,教案示例,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案點評,作者簡介,個人基本情況,簡歷(一),簡歷(二),簡歷(三),

原文

難忘的啟蒙(沙健孫
我時常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紀念著我的啟蒙老師們。是他們,在我童稚的心靈里播下美好的種子,教導我:要愛祖國,要勤勉,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幾十年過去了,老師們的話仿佛還在我的耳邊迴響。
童年啟蒙
我的啟蒙學堂叫竺西國小,它坐落在江南小鎮——宜興周鐵橋的北街外。我還依稀記得那狹窄的天井,晦暗的教室,和沒有座位、只有一個石砌的小“舞台”的禮堂……記得在這個禮堂里我們有過的永生難忘的集會。
那大概是1942年,淪陷時期的艱難歲月,我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們曾組織全校的學生在這裡舉行過多次的抗日講演比賽。我也登過台。講演稿是級任老師馮先生寫的,記得裡面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樣的話。
學校離北街外營橋邊的日本兵炮樓很近,只二百來米。比賽時,專門有人在校門口放哨,見到日本兵或翻譯官經過,就跑進來報告,講演隨即暫時停止,大家一起唱歌。
那時我還小,不大懂得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後果。後來,當我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樣殘忍地虐殺中國的愛國者的時候,我對於老師們的勇敢,不能不從心底里感到無限的敬佩。
馮先生教國語,也教音樂。她愛穿青竹布的旗袍,有時套一件黑色的馬甲,挺精神。國小的校歌就是她教的。校歌的詞和調都很美。開頭的幾句是:“竺山屏於東,湖水環流永無窮。莘莘學子樂融融。術學不尚虛榮,為的是經世致用。……”大概是為了讓學生真正學得“經世致用”的本事吧,老師們對我們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嚴格到有點近乎嚴厲。那時還沒有廢止體罰,弄不好,老師會用戒尺打你的手心。
我虛歲六歲就上學了,年紀小,上課時總很規矩地坐在前排,老師們都是蠻喜歡我的。他們無疑說過不少表揚我的話,只是這些我已經無從記憶了;可我還是免不了受到批評乃至懲戒,這方面的情景我倒是至今未曾忘卻。
在班上,作文和寫大字算是我的“強項”了,然而就是在這兩門課上,我也受到過申斥。有一次作文,題目是記秋遊。在文章的開頭,我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幾個同學在西街外的草場上玩,忽然聞得一陣桂花香,我們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陳先生閱後在末尾批了“嗅覺特長”四個字。我不明白這批語的涵義,就去問。先生板著面孔對我說:“棠下離這兒有三里路,那裡的桂花香你們也聞得見,難道是長著狗鼻子嗎?”這話有點刺傷我,不過我還是感到羞愧,因為我確實沒有聞到桂花香,開頭那幾句是憑想像編造出來的。有一次上大字課,老師在發本子時把我叫到講台前,嚴肅地對我說:你這次的成績是丙,丙就是及格了,可對你來說,這是不及格,因為你本該得甲的。以後再這樣,就要打手心了。當著全班的面這樣說我,我感到有點難堪,不過我在心裡還是服氣的,因為那節大字課的前半堂我盡和臨座的同學說悄悄話了,字確實寫得很不盡心。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對一門課,老師們的態度特別寬容,那就是翻譯官上的日語。即使逃課,老師們也是不管的。而從這種寬嚴之間,我們這些小學生似乎也領悟到了老師們沒有明說的某種道理。
中學啟蒙
抗戰勝利那年,我國小畢業。祖父母相繼去世了,父親還在大後方,我於是隨姑母去上海就讀。上海的私立中學英文程度很高,初一就讀開明書局的《活用英語》第五冊。家鄉的國小不上英語課,我自然跟不上班了。本來,一個鄉下孩子在當時的上海,就是容易被人看不起的,更何況有的功課還不行!第二年父親從大後方歸來,我就轉學到了宜興和橋的彭城中學,並在那裡做了住校生。父親是個詩人,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關心孩子。是彭城中學的薛順乾先生給了我從未享有過的父愛。記得先生是江陰人,瘦高的個子,愛穿一件灰色長褂,還戴著一副黑邊眼鏡。上夜自習時,他喜歡看我寫作業;監考時,他總長時間地站在身後看我答卷子;他還經常把我帶回他自己的宿舍,關心我的冷暖,請我吃他煮的青蠶豆之類。他那慈祥、親切、信任的目光,溫暖了我孤獨的心,激發了我上進的勇氣和力量。這一年,在全年級近一百名學生中,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得了第一名。從此以後,我就重新建立起了對於自己的信心,並且把在上海時一度有過的自卑感永遠地掃除了。
從初三到高二,我回到家鄉周鐵橋,在竺西中學就讀。這裡的老師,多數原是著名的江蘇省立蘇州高級中學的教學骨幹和行政領導。他們因為開罪於國民黨當局而被解聘,上告法院又遭敗訴,於是才決定集體回鄉重建竺西中學的。他們的教學,不僅水平很高,而且極富特色。比如,程西民先生在公民課上就不講國民黨的黨義,卻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剝削制度是終歸要被消滅的。馮鳳璋先生把教學課也講得十分吸引人。他愛寫板書,總是從左上角寫起,把所講的內容全部用板書加以演示,使學生們一目了然。一堂課下來,正好滿滿堂堂,整整齊齊一黑板。畢馥真先生教英文,他採用原文版的《英文典大全》作語法教科書,引導我們照書本的要求把英文的句子進行圖解,不允許我們對句子裡任何一個詞的含義、作用在理解上有一點誤差。他們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富於正義感;同時學力深厚,責任心極強。能夠在他們的門下受業,實在是我們這些鄉下年輕人的莫大幸運。他們既是為我們授業、解惑的師長,也成了我們為人處世的楷模。
解放後的第二年,我離開學校,到北京參加了革命工作。從那以後,漫長的歲月過去了,經歷的事情許多也已淡忘;只是少年時代國小、中學生活的場景,啟蒙老師們的音容笑貌,還不時地在我的記憶中浮現,引發我的思念和遐想。大前年秋天去無錫參加學術討論會,我終於有機會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遺憾的是,國小時代的老師多已作古,我甚至無法找到他們的墓地,去向他們獻上一個學生的敬禮。中學時代的老師健在的也不多了,感到欣慰的是,我還是在縣城見到了在家中頤養天年的畢馥真先生和馮鳳璋先生。他們高興地回憶起我們班的情況,並且還是象當年一樣,誇獎我的悟性,取笑我的調皮。
畢先生年過九十,身體還硬朗。馮先生小畢先生五歲,可已經臥床多年了。我發現,馮先生枕頭邊放著兩樣東西;一本《無錫名人詞典》和一疊信件。詞典里一些夾著紙條的頁面上,記載著他的一些成了名的學生們的簡歷;信件也多是學生們寄來的,其中的幾封就寄自現在廈門某大企業任總工程師的、當年我們班的一位學業最優秀的學生。翻閱這部詞典和這些信件,大概是他晚年生活的一大樂趣了。
人們常說,教師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不過,我以為,他們其實也並不只是付出,而沒有收穫的。看著自己養育的幼苗長成大樹,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享受和崇高的歡樂嗎?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同學裡確是出了不少人材的。他們中有誠實的普通勞動者、鄉村幹部、中國小教師,也有大學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軍官、高級幹部。要不是啟蒙老師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和學業的基礎,我們這些鄉村少年是很難想像會有後來那種發展的。誠然,老師們本人一生過的是默默無聞的清貧的生活,連在縣誌上大概也只有很少幾位能夠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們播下的知識和真理的種子確曾在我們這些學生身上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他們昭示的生活信條和顯現的高潔人品也已經被我們這些學生印在了腦際、融化到血液中去了。所以,老師不朽,這句話是確實的。因為他們匆促的生命,正是在他們的學生那裡得到了無限的延長。
從五十年代後期以來,我也走上我的啟蒙老師們走過的路,成了一名教師。我是自願地愉快地作出這種選擇的。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即使在擔負學校行政工作的那幾年,我也仍然完成著一名普通教師應當完成的全部教學工作量;即使在調離學校、外出做“官”的那幾年,我也仍然作為一名兼職教師堅守著自己的教學崗位。當我站在講壇上向年輕人宣講自己所崇奉的信念的時候,我會想起我的啟蒙老師們。我由此想到,人們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所付出的辛勞不會是徒然的。既然我們的老師播下的種子在他們學生的身上開花結果了,為什麼我們播下的種子不會在自己學生的身上開花結果呢?

主要說明

課文說明:從2004年起經全國中小學生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成為國小課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閱讀材料第一課。
課文開頭寫“我”對啟蒙老師的感激和懷念;由此,自然引出了對啟蒙老師的回憶,重點講了四件事;最後,講啟蒙老師的教育在“我”身上產生的影響。
課文的重點是對三件事的回憶,其中“抗日講演比賽”和“老師對待日語課”,對學生來說,可能是難點。
在家鄉被日軍占領、“學校離日本兵的炮樓”“只二百來米”的情況下,“多次”舉行抗日講演比賽,這實在是一種大無畏的英雄行為。要知道,這件事一旦被日本侵略者發現,那些老師就可能人頭落地。老師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但為了在孩子們心靈里播下愛國的種子,他們顯然已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啊!正因如此,當“我”知道老師們的舉動可能產生的後果時,“對老師們的勇敢,不能不從心底里感到無限的敬佩”。
老師們為什麼對“翻譯官上的日語”“特別寬容”呢?為什麼“即使逃課,老師們也是不管的”呢?原因在於:這門課是日本侵略者強迫中國孩子上的,目的是藉助語言課灌輸侵略者的思想,把中國孩子變為他們統治下的馴服工具。

課文解題

啟蒙:就是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入門的知識。

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講自己常懷著感激之情,思念老師,並說出了原因。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回憶啟蒙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三件事。(1.演講比賽;2.受批評;3.日語課上。)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寫歲月流逝,“我”一直懷念著啟蒙老師,後來,“我”也成為了一名教師。
教學建議已有所了解,對作文和寫字更是熟悉,加上作者以一個老年人的口吻娓娓道來,讀來感到格外親切。因此,本課的教學,應儘量讓學生自讀自悟。開始學習時,可向學生介紹一些當時的時代背景。再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讀、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圈圈、畫畫、作旁註等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
2.抓住題眼,引發思考,組織學生討論。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扣住題眼,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詞義,再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啟蒙”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然後讓學生圍繞著課題為什麼叫“難忘的啟蒙”展開討論,交流各人的閱讀感受。
3.“閱讀提示”中提出的“看看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怎樣的品質”,可在學生認真讀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使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4.學生讀了這篇課文,可能會想到一些自己的經歷,可酌情讓學生說一說,也可作為一次練筆,讓學生寫一寫。
5.本課是略讀課文,字、詞的學習不作為重點。
以下的詞語解釋,供教師備課時參考。
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課文中老師們對“我”的啟蒙,主要是教導“我”要愛祖國,要勤勉,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
晦暗:光線昏暗。
淪陷:1.領土或國土被敵人占領或陷落在敵人手裡,常指被敵占領一段長的時間 2.淪落,指陷入不良的境地;流落。文中指當時我國領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徒勞:無益地耗費勞力。
依稀:迷迷糊糊。
遐想:超越現實做高遠的想像、悠遠的思索或想像。
申斥:斥責(多用於對下屬)。
虐殺:指虐待人而致死;非常殘忍地,帶有虐待手段的殺害。 往往實施虐殺的施害人有一定的心理障礙或疾病,喜歡欺凌比自己弱勢、低等的生命,並從殘害生命中獲得快感、滿足感、成就感。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老師們的愛國精神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感受作者對啟蒙老師崇敬、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啟蒙老師,也都會對啟蒙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六年的小學生活中,給你印象最深的老師是誰?
板書課題,同學們,課題中的“啟蒙”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全文,思考文章寫了啟蒙老師的哪幾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
(1)啟蒙老師是些怎樣的人,為什麼讓“我”時常心懷感激?
(2)為什麼老師的許多表揚“我”都淡忘了,而教師的批評和懲戒“我”至今未曾忘記?
(3)“而從這種寬嚴之間,我們這些小學生似乎也領悟到了老師們沒有明說的某種道理。”我們領悟了什麼道理?
(4)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5) 為什麼作者非常思念他的啟蒙老師?
三、小組討論大家提出來的問題
可以全都討論,也可以只討論你們感興趣的某些問題。
四、全班交流討論結果,教師相機點撥
1.你覺得“我”的啟蒙老師具有怎樣的品質,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
(1)熱愛祖國。
(2)治學嚴謹,教育嚴格。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
2.理解最後一段話
教師引導:老師播下的種子是什麼?這些種子開花結果了,是什麼意思?最後一個反問句是什麼意思?由這段話你想到了什麼?
有感情地齊讀這句話。
五、談感受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師,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具體的事例說說這個老師的美好品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寫下來。

教案點評

學生自學課文,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並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動腦、動口、動手,學懂課文內容。教師在檢查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歸納學生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並注意及時總結好的學習方法。從而理解啟蒙老師的優秀品質,喚起學生對美好的小學生活的回憶。文章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與懷戀之情。

作者簡介

沙建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2月生,江蘇宜興人,回族。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兼任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黨史黨建學科規劃評審組組長、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黨史黨建學科規劃組(學科評審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8年任中央電大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主講教師。
從1958年秋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學從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毛澤東思想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從事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等的研究。專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概論》、《中國革命史論稿》、《中國革命問題散論》。論文:一百餘篇。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史》(五卷本);《毛澤東思想概論》(獲教育部兩課優秀教材獎);《走什麼路——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問題》;《毛澤東思想基本著作選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序卷》;《社會主義與新中國五十年》;《五四運動與20世紀的中國》等。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所著《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初稿主持人,也是該書的執筆人和改稿人之一;同時是該室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的三個統稿人之一。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學科的現狀與九五期間的發展趨勢》和《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學科調查研究報告》。
難忘的啟蒙

個人基本情況

姓名:沙健孫
性別:男
民族:回族
出生日期:1934年2月
黨派:共產黨
職稱:沙教授
學歷:大學
學位:碩士
專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思想研究家
所屬學科:馬克思主義
學術資格:博士生導師
郵編:100871
主要學習及工作經歷 :

簡歷(一)

主要教學及科研經歷
主要專業特長

簡歷(二)

專著:
《中國革命問題散論》,199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概論》,199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通史》(五卷本),199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簡歷(三)

教學和科研成果獲獎及本人獲得其他獎勵
(未公開)
出國、出境進修、留學訪問情況
(未公開)
他寫過的書有:《中國共產黨通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概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概論》《中國革命史論稿》《中國革命問題散論》和《難忘的啟蒙》《毛澤東和新中國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