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山詩刻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雞鳴山雞鳴寺遺址東側25米處崖壁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鳴山詩刻
- 類別:石窟寺及石刻
雞鳴山詩刻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雞鳴山雞鳴寺遺址東側25米處崖壁上。
雞鳴山詩刻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雞鳴山雞鳴寺遺址東側25米處崖壁上。文物歷史清朝嘉慶年間,花果山西麓的大村朱店巷新搬來了一戶人家,主人姓朱名照,字右容,號野鶴,晚號古愚子,海州沭陽人。他生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
雞鳴石題刻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雞鳴山山頂巨石上。楷書。文物歷史 清人朱照所題。朱照,字右容,一字古愚,又字古愚子,號野鶴。海州人。監生,候選布政司理問銜。善詩書畫,有《野鶴居士集》、《雲台紀游詩》二卷、《雲台訪僧詩》一卷。李汝珍《鏡花緣》道光元年刻本載有其題詩一首。朱古愚少壯時...
關於南京雞鳴寺名稱的起源有一說,就是認為是因寺前有雞鳴埭而得名,清人余賓碩的《金陵攬古》中,有一條關於“雞鳴寺”的記述,曰:“寺前有雞鳴埭。齊武帝早游鐘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也。”非常簡單的記述,沒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詩壇領袖、刑部尚書王士禎《登雞鳴寺》的詩更有影響:“雞鳴山上雞鳴寺...
子房詩社坐落在子房山西麓,以山命名。子房山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海拔146米,與雲龍山、九里山、戶部山並稱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原名雞鳴山,傳說楚漢相爭中張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簫散楚兵,遂更名為子房山。子房詩社現有成員數十人,聘請作家董堯先生、詩人黃新銘先生,書法家李鴻民先生為顧問。成員打破由詩人單一組合慣例,...
子房山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海拔146米,與雲龍山、九里山、戶部山並稱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原名雞鳴山,傳說楚漢相爭中張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簫散楚兵,遂更名為子房山。歷史淵源 古城徐州,山川秀美。環城大大小小的山峰中,以人物命名的山為數不多,子房山算是一座。子房山位於市區東北部,山不高,只有海拔127米,但就是...
⑴台城:也稱苑城,即建康宮,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原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結束,這裡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樞,又是帝王荒淫享樂的場所。⑵霏(fēi)霏:細雨紛紛狀。江草齊:指江草與岸相齊。⑶六朝:指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三國吳、東晉,...
⑴台城:六朝皇宮,即建康宮,六朝時的禁城。宋洪邁《容齋續筆·台城少城》:“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台,故稱禁城為台城。”按,晉之“台城”,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乾河沿北,其地本三國吳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作新宮,遂為宮城。⑵六代:即六朝,指建都在金陵(今南京)的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
《臨高台》系樂府舊題,古辭有“臨高台,下見清水,中有黃鵠飛翻,關弓射之,令我主萬年。”謝朓用此題作“千里常思歸”詩,臨朓傷情,抒寫羈愁,沈約此詩主旨與之相近,應為相與唱和之作,永明年間作於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在南京雞鳴山)。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二句“高台不可望,望遠使人愁”,起筆...
雞鳴山,位於花果山鄉小村南,大村北。海拔115.4米,面積117公頃。為石質山,土層僅15厘米左右。舊時有心淨寺、禪興寺、碧霞宮、元帝觀、觀音堂、三元家廟、海清寺等眾多寺廟,以及唐相殷開山府第、陳子春墓、三國時魏將王朗墓等。1958年於雞鳴山和牛首山兩山腳下築堤建大村水庫,庫容560萬立方米。1988年於水庫...
對於杜濬“吾有絕糧無絕茶”,鄧之誠教授是不相信的。他在《清詩紀事初編》卷二有關杜濬的紀事中說:“茶值十倍於糧,苟能絕茶,其糧無絕理!”其用意似乎說杜濬僅僅是唱唱高調的茶癖而已。杜濬流寓金陵,住在雞鳴山右側,茅屋數間,不蔽風雨,但他安居若素,吟嘯自若。他一生貧窮,晚年尤甚。《今年貧口號...
繼《蘿軒變古箋》後,有《十竹齋箋譜》刻成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竹齋”命名與編印者胡曰從經歷有關。胡原籍安徽休寧人,生於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喜鑑藏文物。相傳胡酷愛竹筠,嘗於寓所種竹十餘竿,讀書雅玩古董於竹窗下。後在南京雞鳴山側開一古玩店,因而取名,“十竹齋”。胡曰從曾任南明...
據寺內現存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十方靈岩禪寺田園記》碑及《靈岩志》載,靈岩寺區,東起棋子嶺,西到雞鳴山,南自明孔山,北至神寶寺遺址。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5公里,從寺院到山顛,依山布置,有殿宇36處,亭閣18座。由於歷代帝王利用佛教為其統治服務,對該寺的保護和稅收均有敕賜,如宋代“免服差役...
疊連如屏、如幃,在西北者,幕府山也。巒嶺偃蹇,盤伏於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挺拔而凸出城頭,殿閣參差,浮屠聳空者,雞鳴山也。山東西一帶,列如懸榜者,世傳台城也。岐增冒水而出者,島嶼也。傍視三法司,隱隱錯落雲水之湄,重崗疊阜,遙連於其外,巋然而鸞鳳峙,騰然而蛟龍走矣。詞作以清詞...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作品原文 版本一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版本二 登飛來峰 ...
十里,過漳樹潭,至雞鳴山。輕帆溯流,十五里至衢州,將及午矣。過浮橋,又南三里,遂西入常山溪口。風正帆懸,又二里,過花椒山,兩岸橘綠楓丹,令人應接不暇。又十里,轉而北行。又五里,為黃埠街。橘奴千樹,筐篚滿家,市橘之舟鱗次河下。余甫登買橘,舟貪風利,復掛帆而西。五里,日沒。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