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宗道

計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明馬平縣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舉人第一,是柳州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宗道
  • 出生地:明馬平縣人
  • 出生日期:1461年
  • 逝世日期:1519年
  • 代表作品:天文圖碑
人物簡介,學優則仕,鐘情科學,性情風雅,

人物簡介

計宗道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臨事有主見,遇災歉之年,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在常熟知縣任上時,與詩文名流酬唱於虞山尚湖,築雅集亭,建覽翠樓。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圖、地理圖碑。今存的《天文圖碑》被稱為“在我國古代天文歷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還收藏“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行動吸水機械桌,又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

學優則仕

計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始祖計國選是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征至柳州,以功授馬平縣五都都亳鎮(今柳江縣福塘鄉寨上)巡檢司巡檢。從他的父親計賢起,遷到了柳州城東廂的羅池街居住,建起了羅池書屋,苦讀詩書。
成化十六年(1480年),年僅19歲的計宗道在鄉試中解元及第,為讀書人仰慕,為此還刻制了一方“解元擢第”的鈐印。弘治年間,目睹時艱,計宗道有《乞減馬平縣余田加症狀》上呈當道,請求減除余田(野峒深山之田)加征糧賦,以緩解百姓的困難。弘治七年(1494年),柳江洪水泛溢,汪洋如海,馬平縣學被沖毀。當時有人提議將縣學並人府學,計宗道為此上書提學僉事彭甫,反覆論辯。隨後又移文於兩廣總督兼廣西巡撫鄧廷瓚,力陳應仍舊設學,終得同意,重加修建。明代才子桑悅在《馬平縣重修儒學碑記》中記載了這件事。
弘治十二年(1499年),計宗道又考中進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在江南繁盛之地常熟擔任知縣。三年任內,政績頗多,民國年間編纂的《重修常昭合志》說他英果有為,識大體,臨事有主見。遇到災荒歉收的年份,計宗道敢於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他主持修築了三十多處河渠塘壩;還曾因為祈雨不果而焚燒神像,這在當時來說,更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
正德三年(1508年),計宗道升任福建延平府同知。明人何喬遠在《閩書》中稱讚他為人剛直,不阿諛奉承。此後歷任戶部郎中、湖廣衡州知府。正德十四年(1519年),病故於知府任上。計宗道以“鄉賢”的身份,被列入萬曆、康熙、雍正、嘉慶《廣西通志》、乾隆《柳州府志》、乾隆《馬平縣誌》、民國《柳江縣誌》及新編《柳州市志》;嘉靖、崇禎《常熟縣誌》、民國《常昭合志》等常熟地方志將其列入“名宦”。這是中國傳統對人生價值肯定的最好證明。

鐘情科學

與傳統終日案牘的士大夫不同,計宗道對自然科學興趣濃厚。根據明代《談林》一書的記載,他曾購藏有一套“銅鑄字”(即銅活字);又親自設計自動吸水機械桌,開動後可以抽水沿桌腳上桌面。計宗道對新事物的敏感,反映出思想的開闊,這正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所缺乏或者滯後的。
計宗道重刻《天文圖》碑,更是傳承我國古代天文科學成果的一大貢獻。中國科技史書中稱這件天文圖碑為《常熟縣學天文圖碑》。碑的原刻者為前任知縣楊子器。楊於弘治九年(1496年)至十二年(1499年)任常熟知縣,刻制《天文圖》、《地理圖》二碑,樹於文廟戟門。計宗道繼任之後,因為拓碑的人太多,日久磨滅,於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命石工重新翻鐫了這兩塊圖碑。
《地理圖》碑已久散佚,《天文圖》碑幾經周折,1974年發現後由常熟縣文管會移入碑房進行保護。該碑高2米有餘,寬1米左右,厚24厘米,碑額仿蘇州府學南宋刻天文圖題“天文圖”三字,上部為一幅蓋天圖,四周布有線刻雲紋。天文圖的內規直徑約18.4厘米,赤道直徑約45厘米,外規直徑約70.8厘米,與赤道大圓斜交的黃道圈直徑約45厘米。重規外圓星圖本身直徑約79厘米,星圖下有計宗道書寫的楊子器跋文,並附自己的題識。末題“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賜進士文林郎常熟縣知縣柳州計宗道手書”,並“解元擢第”篆印一方。由於碑石風化,部分字跡模糊,所幸已有錄文見於《海虞文征》。
有關這幅天文圖的科學研究價值,天文史學家作了高度的評價。大致認為:常熟石刻天文圖,雖不少地方科學性較差,但星名星數齊全而正確,不失為一幅星象完整的優良古星圖。不失為《敦煌星圖》、《新儀象法要星圖》和《蘇州石刻天文圖》之後的一幅重要星圖,在我國古代天文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計宗道對自然科學的愛好及探索,是與明代中期起嚮慕實學、士大夫投身於套用科學試驗的風氣漸開緊密相關的。柳州人計宗道雖出生於邊遠之地,而能成為這個行列中的一員,的確難能可貴。

性情風雅

在常熟任知縣期間,計宗道常常在公事之餘召集當地的詩文名流,在名勝地虞山、尚湖談詩論文。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秋天,以“文章意氣高一世”的楊循吉駕舟北游,來到尚湖,計宗道盡地主之誼,招邀文人墨客蔣欽、錢仁夫等和楊循吉聚會唱和,一時群賢畢至,稱為風雅盛事。事後,計宗道將雅集詩作投贈“明四家”之首的書畫名家沈周。已經80多歲的沈周繪製了一幅《虞山雅集圖》,並賦了一首《和計常熟惟中虞山雅集》詩:
縣事頗清暇,山椒成雅游。群彥畢追隨,君子信徽猷。
林構級石登,沿澗俯清流。燕賞屬邦君,名勝況古州。
連峰橫秀野,重湖映清秋。環列周郭郛,棋錯衍田疇。
騁目念遠人,鴻跡限南陬。貴賤何忘分,華篇承遠投。
宛宛粲白雪,高妙誠寡酬。想當豪吟際,鮮飈激岑樓。
續火延落景,憑欄攀鬥牛。興懷恥不及,煙浪空長洲。
計宗道還將各家唱和詩刻石作記,並修築雅集亭。此亭位於今常熟虞山南麓原逍遙遊後山坡,在清代嘉慶年間重修,1985年由常熟市園林管理處再建。亭坐北朝南,用花崗石構築,為歇山頂、正方形。面寬單間3米,高5米。
正德七年(1512年),時任南京戶部郎中的計宗道從八月到十月,每天到後湖(今南京玄武湖)存放戶籍冊的庫房核查版籍,於是有了《過後湖記》之作:
凡過湖,必出太平門,命舟行可七八里許,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微風播揚,文漪聿興,蕩漾煙波之上,莫不情暢神爽若遊仙焉。余間立四顧,其嵯峨霄漢之表,王氣鬱蔥而峙乎東南者,鐘山也。疊連如屏、如幃,在西北者,幕府山也。巒嶺偃蹇,盤伏於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挺拔而凸出城頭,殿閣參差,浮屠聳空者,雞鳴山也。山東西一帶,列如懸榜者,世傳台城也。岐增冒水而出者,島嶼也。傍視三法司,隱隱錯落雲水之湄,重崗疊阜,遙連於其外,巋然而鸞鳳峙,騰然而蛟龍走矣。
詞作以清詞麗句寫出名湖神韻,明末清初,先後被《金陵梵剎志》(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名山勝概記》(崇禎六年刊本)以及《寄園寄所寄》(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收錄。
此外,計宗道還校訂過宋人的《諸史偶論》一書。清乾隆《四庫全書》開館時,此書由兩淮鹽政使李續呈送。柳侯祠現存有他書寫的《荔子碑》石刻一方。
柳州破天荒出了第一位解元計宗道之後,人們出於欽佩和羨慕的心理,編出了“計家豢龍”的故事,說是計家先人有恩於四靈之首的龍,因而有好報應於子孫,使計宗道能夠脫穎而出。明代陸粲所著的《富甲戲游·庚巳編》中便記載了這個看上去很神奇的民間故事。柳州進士、晚清著名文學家王拯撰寫的《龍壁山房文集》也收錄了這則傳說。後來,近代桂林著名詞人況周頤在《眉廬叢話》移錄了《計豢龍傳》,在轉引這則傳說的同時,也對計氏家族在明代中後期取得的成就讚嘆不已。至今,柳江縣福塘鄉境內還有個龍棲洞,便是傳說中中古時代計氏豢龍公養的真龍曾棲息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