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唐代韋莊詩作)

台城(唐代韋莊詩作)

《台城》是唐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憑弔六朝古蹟的詠史懷古詩。此詩通過描繪美輪美奐的江南春景反襯古城已經消失的現實,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的落寞氣氛。首句寫金陵雨景,渲染氛圍;次句寫六朝往事如夢,繁華的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表現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詩人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在草木無情的感慨中流露了濃重的感傷情緒。全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兩種手法,語言含蓄,感慨深沉,空靈蘊藉,神完氣足,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台城
  • 作品別名:題金陵圖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韋莊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台城:也稱苑城,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原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結束,這裡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樞,又是帝王荒淫享樂的場所。
⑵霏(fēi)霏:細雨紛紛狀。江草齊:指江草與岸相齊。
⑶六朝:指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都的三國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
⑷“無情”句:即“台城柳是最無情”。
⑸煙:指柳樹綠茵茵的,像清淡的煙霧一樣。堤:河岸。

白話譯文

江上春雨霏霏岸邊青草離離,六朝往事如夢只剩春鳥悲啼。
最無情的還是台城外的楊柳,依舊輕煙般籠罩著十里長堤。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憑弔六朝古蹟台城的詩。台城,中唐時期就已是“萬戶千門成野草”,及至唐末,就更荒廢不堪了。韋莊身處唐末,此時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韋莊客游江南,在目睹六朝故都金陵繁華銷盡之後,作此詩以抒發世變時移的感慨。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弔古詩多觸景生情,借景寄慨,寫得比較虛。這首詩則比同類作品更空靈蘊藉。它從頭到尾採取側面烘托的手法,著意造成一種夢幻式的情調氣氛,引導讀者透過這層隱約的感情帷幕去體味作者的感慨。
作為弔古之作,起筆卻在古蹟之外。“江雨霏霏江草齊”,不正面描繪台城,而是著意渲染氛圍。金陵濱江,故說“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細,在霏霏雨絲中,四望迷濛,煙籠霧罩,如夢似幻。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碧綠如茵,又顯出自然界的生機。這景色即具有江南風物特有的輕柔婉麗,又容易勾起人們的迷惘惆悵。這就為下一句抒情作了準備。
“六朝如夢鳥空啼”,從首句描繪江南煙雨到次句的六朝如夢,跳躍很大,表面上看似不相屬。其實不僅“江雨霏霏”的氛圍已暗逗“夢”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間就隱藏著一座已經荒涼破敗的台城。鳥啼草綠,春色常在,而曾經在台城追歡逐樂的六朝統治者卻早已成為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豪華壯麗的台城也成了供人憑弔的歷史遺蹟。從東吳到陳,三百多年間,六個短促的王朝一個接一個地衰敗覆亡,變幻之速,本來就給人以如夢之感;再加上自然與人事的對照,更加深了“六朝如夢”的感慨。“台城六代競豪華”,但眼前這一切已蕩然無存,只有不解人世滄桑、歷史興衰的鳥兒在發出歡快的啼鳴。“鳥空啼”的“空”,即“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從人們對鳥啼的特殊感受中進一步烘托出“夢”字,寓慨很深。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盪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容易使人想起繁榮興茂的局面。當年十里長堤,楊柳堆煙,曾經是台城繁華景象的點綴;如今台城已經是“萬戶千門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卻“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繁榮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涼破敗的歷史遺蹟,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代豪華的鮮明對比,對於一個身處末世、懷著亡國之憂的詩人來說,是十分令人觸目驚心的。而台城堤柳,卻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說它“無情”。說柳“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依舊”二字,深寓歷史滄桑之慨。它暗示了一個腐敗的時代的消逝,也預示歷史的重演。堤柳堆煙,本來就易觸發往事如煙的感慨,加以它在詩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寫興亡之感的憑藉,所以詩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彆強烈。詩人運用了移情的修辭手法,將自己對古蹟的懷念與心痛轉移到春柳之上。“無情”“依舊”,通貫全篇寫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鳥與堤柳;“最是”二字,則突出強調了堤柳的“無情”和詩人的感傷悵惘。
詩人憑弔台城古蹟,回顧六朝舊事,免不了有今之視昔,亦猶後之視今之感。亡國的不祥預感,在寫這首詩時是縈繞在詩人心頭的。如果說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的強烈感喟中還蘊含著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願望,那么此篇則在如夢似幻的氣氛中流露了濃重的傷感情緒,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勢已成,重演六朝悲劇已不可免的現實在弔古詩中的一種折光反映。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托人的傷痛,而在歷史感慨之中即暗寓傷今之意。思想情緒雖不免有些消極,但這種虛處傳神的藝術表現手法,仍值得後人借鑑。

名家評價

宋代謝枋得《註解選唐詩》:台城乃梁武帝餒死之地。國亡主滅,陵谷變遷,人物換世,唯草木無情,只如前日。此柳必梁朝所種,至唐猶存,“無情”“依舊”四字最妙。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何新之為奇雋體。吳山民曰:就圖發《黍離》之悲。徐充曰:“依舊”二字,得劉禹錫用“舊時”意。郭浚曰:聽歌《麥秀》。胡次焱曰:始責煙柳無情,不顧興亡;終羨煙柳自若,付興亡於無可奈何,意味深長。端平北使王楫詩:“到處江山是戰場,淮民依舊說耕桑。梅花不識興亡恨,猶向東風笑夕陽。”北將胡咨議留江州詩:“寂寞武磯山上廟,蕭條羅伏水中船。垂楊不管興亡事,依舊青青兩岸邊。”二詩俱譏本朝文武不知國勢危急,隨時偷樂也。皆從此詩變化。
清代陸次雲《五朝詩善鳴集》:多少台城憑弔詩,總被“六朝如夢”四字說盡。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端己聲調宏壯,亦晚唐好手。此詩厚而有味。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唐汝詢云:此賦圖上之景,因發弔古之悲。吳昌祺云:嗚呼,古今何限台城柳耶?橫種亦生,倒種亦生,態弱花狂,無往不可。
清代周詠棠《唐賢小三昧集續集》:韻足與牧之“商女後庭”之作同妙。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題畫而寓興亡之感,言外別有寄託。
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陵谷變遷之感,人自多情,故覺柳無情耳。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詠柳從無人說“無情”者,一翻用,覺感慨不盡。
清代馬時芳《挑燈詩話》:韋端己《台城》,賦淒涼之景,想昔日盛時,無限感慨,都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六朝如夢”,一切皆空也。“依舊”之物,惟柳而已,故曰“無情”。然則有情者不免感慨可知矣。此種寫法,王士禛所謂神韻也。

作者簡介

韋莊(836─910),唐末五代時期詩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是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乾寧元年(894年)進士。後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卒諡文靖。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