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廣東省台山市台城街道)

台城(廣東省台山市台城街道)

台城街道位於廣東省台山市,為該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僑文化氛圍濃厚,其中西合璧的騎樓洋樓建築遍布城鄉 ,是嶺南地區騎樓建築最為密集的地區,台城作為縣治已有510年歷史,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被定為新寧縣縣城,時稱“新寧城”或“寧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城
  • 外文名稱:Taicheng
  • 別名:小廣州
  • 行政區類別:市轄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省台山市
  • 下轄地區:富城大道3號
  • 電話區號:0750
  • 郵政區碼:529200
  • 面積:159.7平方公里
  • 人口:17.6萬人
  • 方言:台山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石花山,陳宜禧銅像,商業城,騎樓,步行街,碉樓,洋圩
  • 車牌代碼:JF
歷史淵源,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政治人文,綜述,經濟,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交通,風景名勝,

歷史淵源

據明嘉靖《新寧縣誌》記載,設縣次年,縣署、學宮便相繼建成,縣城初具規模,範圍包括台城環城西路、台城環城北路和環城南路所組成的三角形地帶。  1914年,新寧縣易名為“台山縣”,縣城俗稱“台城”。1924年~1929年間,台城掀起了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建設高潮,300多幢騎樓商鋪經統一規劃後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風貌。這樣的建築格局,得益於台山華僑從國外源源不斷寄回的豐厚僑匯,以及新寧鐵路強大的運輸力量。
台西路步行街台西路步行街
台山市台城街道地理坐標為東經112.80219度,北緯22.24747度,位於台山市的北部,是台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台山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的樞紐。東與四九鎮毗鄰,西與白沙鎮接壤,南與三合、沖萎鎮相連,北與水步鎮相接。總面積159.7平方公里,總人口17.6萬人,53026戶,城鎮居民人口13.2萬人,農村人口4.4萬人。有耕地面積23409畝,其中水田15803畝,旱地7606畝,淡水養殖面積7415畝,種水果面積3321畝。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貫越鎮境,陸路可直達港澳,往廣州、珠海僅需1.5小時左右的車程,水路有直航香港口岸的公益港碼頭。水電充裕,學校、銀行、賓館、酒店、食街、超級商場、通訊、醫院、農貿市場等生活設施配套完善,鎮內物品豐富,商業繁榮,購銷兩旺,全鎮工商戶達到6500戶。
轄11個城市社區、26個農村社區:富城社區、東雲社區、環南社區、南塘社區、園田社區、上朗社區、合新社區、新橋社區、橋湖社區、倉下社區、鳳凰社區、石花社區、沙坑社區、北坑社區、東坑社區、板崗社區、河北社區、南坑社區、安步社區、大亨社區、長嶺社區、香雁湖社區、廛溪社區、禮邊社區、橫湖社區、泡步社區、筋坑社區、朱洞社區、水南社區、嶺背社區、平崗社區、淡村社區、羅洞社區、桂水社區、圓山社區、白水社區、三社社區,下設43個居民小組,514條自然村。  舊稱“新寧城”,建於1499年(明弘治十三年)。1938年新寧城改稱為縣城鎮。建國後改名為台城鎮。2001年9月,台城鎮與原附城鎮合併,組建成新台城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富城大道3號。2006年,撤銷台城鎮,設立台城街道辦事處,8月11日掛牌成立。

建制沿革

據明嘉靖《新寧縣誌》記載,設縣次年,縣署、學宮便相繼建成,縣城初具規模,範圍包括台城環城西路、台城環城北路和環城南路所組成的三角形地帶。  1914年,新寧縣易名為“台山縣”,縣城俗稱“台城”。1924年~1929年間,台城掀起了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建設高潮,300多幢騎樓商鋪經統一規劃後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風貌。這樣的建築格局,得益於台山華僑從國外源源不斷寄回的豐厚僑匯,以及新寧鐵路強大的運輸力量。
2017年修復的台山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縣前路2017年修復的台山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縣前路
地理位置
台城鎮位於台山市北部,北緯22°14′~22°18′,東經112°45′~112°48′。四周均與附城接壤,是台山市人民政府駐地鎮,是全市政治、經濟、交通、科技、信息和文化活動的中心,鎮人民政府設在縣前路68號。全鎮處於台山市北峰山系的丘陵地帶,地勢自東向西,由南向北傾斜,最高地石花山,海拔110.2米。北峰河自東向西轉向北流經全鎮,然後流向附城鎮及三八鎮注入潭江。2000年,轄區總面積18.98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1979年台城鎮轄東雲、環南、南塘管理區和城東、城西、城北、石花大隊及園林管理處、石花山果場。1980年8月,改稱台城鎮人民政府,原台城鎮革命委員會同時撤銷。1984年6月,城東、城西、城北、石花大隊分別改稱城東、城西、城北、石花管理區。1986年12月,附城區橫湖鄉原城南大隊、板崗鄉原倉下大隊劃入台城鎮管轄,分別成立城南、倉下管理區。1993年10月,園林管理處劃歸市建委管轄。1998年12月,石花管理區改稱石花村民委員會。1999年6月,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倉下管理區分別改稱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倉下村民委員會。2000年6月,石花山果場劃歸市建委管轄。
1980年初,城區面積3.59平方公里,住宅建築面積43.89萬平方米。1985年,城區面積4.11平方公里,住宅建築面積90.4萬平方米。至2000年,台城城區面積擴大到18.98平方公里,住宅建築面積548萬平方米。
1990年9月起,整治台城海園華僑新村至雷公潭的台城河段,全長4700米。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並擴寬河床,由原來40米至70米擴寬到80米至100米。同時疏通下游三八鎮潭江出口,河堤由原來5米高程提高到上游8米、下游6.5米,河堤兩岸砌石加固,路旁設護欄和種樹綠化。至2000年,共投入資金2億元,全面完成台城河整治工程。

人口民族

改革開放後,因落實幹部政策和知青回城並恢復其城鎮戶口以及城區不斷擴大,人口逐年增加。1979年末全鎮總人口4.17萬人,其中男性2.29萬人,女性1.88萬人;非農業人口3.44萬人。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鎮總戶數1.08萬戶,總人口4.56萬人,其中男性2.53萬人,女性2.03萬人。總人口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804人,高中文化程度1.05萬人,國中文化程度1.16萬人,國小文化程度1.67萬人,文盲及半文盲1944人。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鎮總戶數2.33萬戶,總人口9.32萬人,其中男性4.65萬人,女性4.67萬人。總人口中,0~4歲5903人,其中男性3140人,女性2763人;5~9歲5534人,其中男性2901人,女性2633人;10~14歲6063人,其中男性3207人,女性2856人;15~59歲6.82萬人,其中男性3.45萬人,女性3.37萬人;60~99歲8321人,其中男性3593人,女性4728人;100歲以上3人,均為女性。總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2582人,中專文化程度4097人,高中文化程度2.04萬人,國中文化程度2.85萬人,國小文化程度2.73萬人,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3362人。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鎮總戶數3.75萬戶,總人口12.66萬人,其中男性6.32萬人,女性6.34萬人。總人口中,漢族12.65萬人,壯族27人,回族4人,瑤族19人,苗族7人,土家族16人,布依族3人,藏族7人,侗族3人,蒙古族6人,黎族2人,滿族1人。總人口中,0~5歲9124人;6~14歲1.50萬人;15~64歲9.49萬人;65歲以上7576人,其中100歲以上7人,均為女性。國小以上文化程度11.45萬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6378人,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3.55萬人,國中文化程度4.42萬人,國小文化程度2.84萬人(其中掃盲班551人)。

政治人文

2000年,全鎮設立7個派出所、38個治保會、13個治安巡邏隊、2個聯防隊和51個單位內部保全隊,建立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動與靜相結合、明與暗相結合的遙相呼應,多層次、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防控體系;建立規範、常年不懈的戶籍管理、外來人口管理、出租屋管理、特種行業管理、對“兩勞”(勞動教養、勞動改造)釋放人員、吸毒人員和在校“雙差”學生的幫教等管理制度。全鎮1.3萬名在校學生中,“雙差”學生352名,通過教育轉好的284名,轉好率達80%。
1991年,台城鎮委鎮政府與鎮屬51個基層單位簽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書,齊抓共管社會治安秩序。並建立以司法、街道居委會、村委會三級調解網路,化解民間糾紛和社會不安定因素,防止人民內部矛盾激化,消除惡性和群體案件,最佳化人民生活環境,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通過街頭法制宣傳專欄、法律諮詢活動、發行《法制畫報》、《家庭日常法律知識100問》等形式,進行普法教育,使廣大民眾養成“出門看路、辦事依法”的習慣。1994年,東雲管理區調解會被評為廣東省優秀調解會。1996年,台城司法所、台城法律服務所分別被評為廣東省司法所建設先進單位和優秀法律服務所。同年8月27日,台城鎮被省政府評為廣東省“二五”(1991~1995)普法教育先進單位。1999年,南塘管理區調解會被評為全國模範調解會。2000年8月21日,台城鎮“三五”普法教育通過台山市考核驗收,全鎮878名在職幹部(含鎮機關、公安幹警和教師)未發生違規行政事件,全鎮在校1.3萬名學生,未發生在校犯罪現象。同年,被中共江門市委、市政府評為1991~2000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

綜述

1998年12月僑情調查,全鎮有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4.17萬人,分布36個國家和地區。1982~2000年,華僑港澳同胞捐資辦學11項,金額656.66萬元;捐資辦公益事業34項,金額564.38萬元。鎮區內僑資建設項目有:石花華僑新村、台城文化區(科學館、少年宮、圖書館、文化藝術館、博物館、磐石電視大學、專業學校、馬蘭芳幼稚園、台山兒童福利服務中心)、醫療設施(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皮膚防治站、護士學校、醫藥學校)、學校(李譚更開中學、培正中學、鵬權中學、台山一中、培英中學、師範學校、華僑中學、廣大中學、敬修中學、居正中學、溯源電子學校、伯宏國小、台城二小、城西國小、城東國小等)、公共事業(台城敬老服務中心、通濟橋、正賢體育館、正賢觀城樓、台山新聞中心大樓)。

經濟

198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32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150萬元,農業產值170萬元。工業產值中,鎮辦工業2103萬元,街道、大隊和個體工業47萬元。198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0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06億元,農業產值0.02億元。工業產值中,鎮辦工業1.06億元,管理區和個體工業46萬元。199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5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44億元,農業產值933萬元。工業產值中,鎮辦工業1.69億元,管理區和個體工業7472萬元。199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0.15億元,其中鎮辦工業產值20.10億元,農業產值522萬元。工業產值中,鎮辦工業10.67億元,管理區和個體工業9.43億元。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6.7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6.65億元,農業產值982萬元。工業產值中,鎮辦工業19.93億元,管理區(村委會)和個體工業16.72億元。財政收入(舊統計口徑)1993年4783.2萬元,排列全國鄉鎮財政百強鎮第59位。1993~1997年評為台山市經濟發展排頭兵。1998年,被評為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及江門市科技先進鎮。2000年,評為江門市招商引資先進鎮和強鎮富民先進鎮。
1979年,鎮辦集體工廠有16家。鎮政府集中資金擴建、改造鎮辦工廠,把原設在街道居民區內的棉織廠、塑膠廠、無線電廠、電風扇廠、標準件廠遷出城外另建廠房,並形成龍舟地工業區,鎮農具廠、農械廠、印刷廠、製藥廠、橡膠廠、紙箱廠在原址擴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1984年10月,台城天鵝電風扇廠生產16吋“天鵝牌”落地風扇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同年12月,獲國家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稱號。是當時全縣第一家獲省部級優質產品的鄉鎮企業。1985年,台城一機廠生產“廣鳳牌”1200毫米吊扇被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1986年,該產品又獲國家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89年,台城製藥廠生產人參五味子糖漿複合維生素B溶液獲得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90年,生產羥氨芐黴素獲得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91年開發“寧城牌”止咳寶被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同年開發“三然金筍系列食品”研究課題獲江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成為台山市鄉鎮企業第一家超億元產值的鎮辦企業。鎮辦集體企業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所增加。其中,1993年,有鋼鐵廠;1994年,有南塘工業公司、東雲工業總廠;1995年,有機電總廠;1997年,有華僑棉織廠。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機電、製藥、建築裝飾材料、印刷包裝系列等四大支柱行業。
1982年,全鎮農村實行分田到組承包責任制,1983年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極大地解放農村生產力。同時,城區建設不斷向周邊擴展,郊區農村的集體土地逐漸被徵用。各管理區充分利用地緣的優勢,把征地補償的資金集中起來,興建廠房,興辦工業園區,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1991年,城北管理區率先實現工農業總產值超億元。以後,城西(1993年)、城南(1995年)、倉下(1996年)、石花、城東(1998年)等管理區均先後步入工農業總產值超億元行列。1996年,台山市排出農村經濟百強管理區,全鎮6個管理區全部入列。其中城北第1、城西第4、倉下第5、城南第15、城東第23、石花第80。郊區農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 2000年統計,全鎮農村2526戶、9195人,人均年收入5190元,76.36%農戶住上新房,76%農戶用上衛生戶廁,77.46%農民飲用上自來水,97.9%農戶安裝了家庭電話,平均每戶有1台電視機,平均每9人有1輛機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斷發展,6個村委會中有4個村委會實行養老制度,60歲以上老人領到養老金,實現“老有所養”;有56.87%農民享有合作醫療保障。

文化事業

台城鎮民眾文化體育團體有台城業餘粵劇團(寧城曲藝社)、台城地區文學研究社、寧城詩社、河畔業餘曲藝隊、台城武術協會、河畔武術隊、余志偉(美籍台山人)醒獅隊。這些民眾文化體育活動和文化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其中,寧城曲藝社,1982年成立後,堅持業餘創作演出活動,堅持為廣大人民民眾服務的方向,演出數十台曲藝專場和10台大型粵劇劇目,1996年,排演大型現代粵劇《沙家濱》下鄉巡迴演出98場,觀眾10萬人次;多次參加全市文藝匯演和藝術節演出獲獎,兩次參加廣東省音樂花會演出獲得銀獎和銅獎。台城地區文學研究社,1982年成立以來,編印文藝小報《聳翠》48期,有6名作者出版文學專著14部,68名會員中有26人次獲“黃浩川基金獎”,榮獲台山市藝術文學獎27人次,1997年5月,榮獲台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台山市百名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1人。河畔業餘曲藝隊,1994年成立後至2000年,在台城街頭和上山下鄉義演100多場,參加台山市第一至第七屆藝術節演出獲優秀獎4次、三等獎3次。1998年12月,台城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之鄉”。2000年,民眾娛樂場所有科學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藝術館、體育館、工人文化館、人民文化宮、台山少年宮、台城青少宮、台山影劇院、東風影劇院、人民電影院、樂天劇場等。

教育事業

轄區內有中(職)、國小校27所,幼稚園5所。還有電視大學、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中心等。其中,台城鎮直接管理中學1所(寧陽中學)、10所國小和幼稚園1所(台城鎮幼稚園)。台城鎮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率100%,是廣東省“雙基”教育的先進單位。鎮管學校中有全國優秀教師8名,廣東省特級教師2名,江門市勞動模範1名。1979~2000年,教師獲省級獎勵33人次,獲江門市獎勵32人次;有118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地市級以上刊物發表;學生參加各種科學競賽有4人次獲國際獎,152人次獲全國獎,112人次獲廣東省獎。

醫療衛生

1976年起已無白喉病例;1980年起已無霍亂流行性乙腦病例;1981年起已無脊髓灰質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1987年,台城鎮成為全國第一個滅蠅達標鎮和廣東省滅蠅先進鎮;1988年起無狂犬病例;台城鎮已消滅天花病。同年,《台城鎮主要住區蠅類綜合防治措施的研究》成果,被全國第二次除“四害”、農村環境衛生科學大會評為國家部委級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同時,滅鼠工作通過達標考核鑑定,獲江門市愛衛會授予“無鼠害鎮”稱號,當年在全省縣城鎮衛生檢查評比中,台城鎮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1990年,台城鎮被評為全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其經驗收入全國愛衛會編印的《愛國衛生40年》一書中。1991~1993年連續參加廣東省除“四害”技術研討會。1995年,台山市城區(台城鎮)在全國第三次城市衛生檢查評比中獲廣東省縣級市總分第一,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1997年11月,滅蚊達標工作通過廣東省考核鑑定,被廣東省愛衛會命名為“廣東省滅蚊先進城區”。1998年4月,滅鼠、滅蚊達標成果的鞏固工作,通過廣東省複查,各項指標均達到全國愛衛會規定的最新標準。

交通

交通便捷,東距新台高速公路出入口2公里,南有台赤公路達漁塘港、黑沙灣旅遊區約60公里,西有台海公路,8公里達溫泉度假區,40公里達廣海港,60公里達山咀港並可跨海抵達上下川旅遊區,順台荻公路20公里可達開平市開平港,北有新寧大道,20公里達公益港。城區內建成主要道路69條、4.08萬米,東、南、西、北各入口道路暢通無阻,新建6車道,全長6公里的環市路(分東、中、西),減少過境客車、貨車進入鬧市區;經改建的環北大道、台東路和新建東城大道貫通城區東西,連線僑光大道、新台高速公路;新建台沖路,經改建過的南門路連線台赤公路;新建合新路,改建的台荻路連線台海、台荻公路;新建橋湖路,連線新寧大道,直通公益達佛開高速公路;在台城河道上重建南門橋、通濟橋,新建五龍橋、新寧橋。1995年1月1日,台山汽車站新址投入營運,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3萬平方米,停車場面積1.7萬平方米,3月,開設城區公共汽車和的士出租服務。至2000年,各種營運客車320台,經營省內外客運線路109條,營運里程27610公里,市內間班線覆蓋各鎮並達邊遠村委會;開通直達香港、深圳、廣州、珠海、佛山、江門、湛江、肇慶等城市豪華快車和廣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省雙層臥鋪車。

風景名勝

被台山市人民政府命名市級風景名勝區有石花山風景區、寧城公園、烈士陵園和通濟公園;台山市重點保護文物有石花山摩崖石刻、塔山公園凌雲古塔、台山新寧鐵路台山總站舊址、台山新寧鐵路創辦人陳宜禧銅像及紀念亭、台山縣署大樓;素有“小廣州”之稱和歐美古典建築風貌舊城區台西路、環城南路、通濟路、革新路等;有200多年歷史“寧陽書院”。還有高108米通濟觀光塔、石花文化廣場、台山商業城、寧城公園人工湖。東有紗帽山、珠峰山、塋基山,南有牛山、貓山,西有塔山(船山)、洗布山,北有三台山、石花山;南面建有東湖、西湖和南湖,北面築有石花水庫、三台山水庫和石花廣場人工湖。城區綠化面積749.7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3.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