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食者的兩難

雜食者的兩難

《雜食者的兩難》是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作者[美]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食者的兩難
  • 作者Michael Pollan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副標題:食物的自然史
  • 譯者:鄧子衿 
  • 出版年: 2017-5
  • 定價:69.00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08660776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目錄,

內容介紹

先從兩個紀錄片說起,一部是第8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紀錄片《食品公司》, 在食品工業化和餐飲業不斷繁華的背後,食品安全卻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影片揭露了大型食品公司經營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惜改變動植物的生長方式和生長周期,他們在經營上取得豐厚的利潤,而代價卻是公眾的健康和安全。而另一部紀錄片《How supermarkets sell you old food》則殘酷揭露了超市是如何通過替換標籤、包裝處理後將不新鮮的食物賣給顧客。
看過之後觸目驚心。我們開始反思,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到底是什麼?在工業化食品供應系統中,我們到底對於吃,還有沒有話語權?
這是一本從“飲食簡史”到“好好吃飯”的書。重新奪回我們作為食者應有的健康和幸福。擺脫食物選擇困惑、打破吃與不吃的兩難,認真吃好每一餐。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十佳圖書”,飲食界的“文化擔當”止庵、韓國輝陳曉卿、汪冰傾心推薦,喊你一起好好吃飯。
內文用紙採用“太陽純質”,食品級安全用紙,“用料”安全,請安心閱讀,用心吃喝。
自從人類開始圍坐在一起共同進餐,飲食之道就與文化而不僅僅是生理需求,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數百萬年來,人類已經整合彙編了明智的飲食之道,包括飲食的禁忌、儀式和烹調方式。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身為雜食者的人類便無須餐餐面對吃與不吃的兩難。
然而,20世紀後半期,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來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哪些不該吃。於是我們發現自己在的賣場與餐桌前面臨雜食者的兩難:要吃有機蘋果還是普通蘋果?如果要吃有機蘋果,那要吃本地的還是進口的?要吃野生魚還是養殖魚?應該吃肉還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純素還是乳素食?
作為美國飲食界的引領者,麥可· 波倫長期關注飲食議題,企圖在工業社會與田園自然中尋求調和。在本書中,他以田園調查的方式走訪農場、研發室、牧場、食品加工廠和超市,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如偵探般地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追尋現代飲食如何成為人類疾病的來源,給出了雜食者“到底要吃什麼”的答案。
“今天正餐該吃什麼?”在一個飲食文化濃厚和廣泛工業化了的時代,我們對此其實很難回答。我們吃的是什麼?它們來自哪裡?如何走上我們的餐桌?其真實成本如何?所有這些問題,都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得到深入探討。這是一部饒有趣味、充分懇切、發人深省而不聳人聽聞的作品。
—— 著名作家、文化學者 止庵
我參加的飯局比吃的飯多。面對美食,桌上人常常用幾句“好吃”敷衍帶過,誰都知道:飽翁之意不在食。但依我看,不認真吃是小事,不認真看待吃則是大事。幸好我們有波倫,他用這套書讓我們看到烹飪的方方面面,用人文的、歷史的、各種“主義”的方式詮釋關於吃的一切。只用嘴對待吃是對食物的一種辜負,因為吃對應的不僅是我們的味蕾與腸胃,還有更廣闊的時間維度和深層次的精神層面。
—— 知名媒體人、暢銷書作家 韓國輝
最早知道麥可·波倫的名字,是因為他參與創作的一部在西方引起轟動的飲食紀錄片。而這套書,正是那部紀錄片的靈感之源。和許多對現代文明充滿困惑的人們一樣,作者試圖從祖先的智慧里尋找答案。烹飪,不僅是生活的必需,更是人類文明的起點。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陳曉卿
如果你以為美食就是美食,那你真的需要聽聽麥可·波倫怎么說。讀完他的書,我更加確信吃是一個嚴肅的生存命題。畢竟,人類因為吃而存在。從手尖到舌尖,再從舌尖到心尖,飲食不僅讓人與自然融合,也讓我們彼此聯結。在一個愛自己的時代,當你清楚地意識到吃進去的每一口都有可能成為你的一部分,你也許就不會再隨隨便便對待每一餐。
——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媒體人、編劇 汪冰
“一部深思熟慮、引人入勝的作品!關於食物的來源,你不可能找到比本書更棒的解釋了。”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介紹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其作品多次獲得具有“美食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
2009年獲選《新聞周刊》十大思想領袖,2010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百位影響力人物”,2013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食物之神”。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烹》《為食物辯護》《吃的法則》至今仍是飲食寫作的典範。
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新聞學教授及科學和環境新聞學奈特項目的主任,但麥可·波倫更像是一位熱愛田野調查的美食偵探,從農場到超市,再到製作出各種美食的廚房,研究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同時對飲食文化背後的人類社會困境進行思考。他也是自然愛好者,他將走訪田園的體驗化作優美而幽默的文字,為工業化食物鏈下的人類,指出一條古樸、美好且真實可行的路。

目錄

推薦序 飯桌的寬度 III
引 言 全國性飲食失調 V
第一部分 產業化的玉米
01 植物:玉米的領地 003
02 農場:一個農民養活129 個人 023
03 大穀倉:糧食玉米和原材料玉米 051
04 飼養場:製造肉類 061
05 加工處理廠:製造合成食物 083
06 消費者:脂肪共和國 101
07 一頓餐點:快餐 113
第二部分 田園牧草
08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129
09 大型有機:超市中的田園詩 143
10 牧草:看待草地的13 種方式 195
11 動物:體驗複雜性 221
12 屠宰:在透明的屠宰場中 241
13 市場:來自拒絕條形碼者的問候 255
14 餐點:牧草餵養的食物 281
第三部分 個人森林
15 採集者:自然是一家巨大的餐廳 297
16 雜食者的兩難 309
17 吃動物合乎道德嗎? 327
18 狩獵:肉類 359
19 採集:真菌 389
20完美的一餐 4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