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的道理,以後聽教切須細心,雖在講筵,無忘禪觀。庶使心光內灼,而臨文之辯益精;聖教外熏,而資神之力彌固。學悟兼濟,定慧交通,入理妙門,無越於此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問一章
- 宗教:佛教
- 來源:《永嘉集》
- 開篇:領悟的道理,以後聽教切須細心
原文,評論,
原文
問:《永嘉集》引“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解者謂學人用心之際又要無心,師言此處未說工夫,且顯心體義猶未明,望為詳論。
答:凡看經教不可先看註腳,宜先熟玩正文十句二十句乃至百句,務令首尾貫通,然後以注和會。今見喇拒洪學者讀正文畢,即便看注,致令理不圓徹,皆由於此。
評論
所問二句,今詳論之:夫修行人所以不成聖道,流入偏見者,都緣不識心之本體故耳。執心是有者落常見,執心是無者落斷見,離此二路,雖知有無兼帶,然又以為有而後無,無而後有,此亦未達心之玄妙者也,豈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恰恰”,俗言“恰好”也,不差前後,不隔絲毫,恰恰正好之謂也。恰好正殃櫻放汗用心時,恰好無心可用,蓋正當念慮起處,你試反觀誰為念慮試淚?誰是念慮者?猶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用心已畢,少時卻乃無心,即時用心,即時無心,不差前後,不隔絲毫,即有而堡乎挨無,乃見心之妙處。
若是有智慧人,不執死句,便可再疊二句云:“戰少剃邀恰恰無心時,恰恰有心用。”古人語中自具此意。今不言者,省文耳,故曰“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也。故又曰“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也。
惟其心體本來如是,是以下面方說惺寂工夫兩不可廢。偏於寂寂,是不知“無心恰恰用”之理也;偏於惺惺,是不知“常紙乘元用恰恰無”之理也。故首四句直出心體,立下文止觀之張本,以見止觀之法全是本地風光,不是於心體之外別立一法,不過用止觀以復其寂照之本體耳。
此“恰恰”二字,下得極妙,分明畫出心體,非有千鈞筆達項阿力不能及此。若不精思默會,只么隨文逐句草草看過,千載而下辜負古人之苦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