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非嬰兒
- 出生時間:1997年7月1日
- 出生地:香港
- 要求:是中國公民或具有中國血統
詞語解釋,社會背景,社會問題,社會現像,正反聲音,
詞語解釋
雙非嬰兒的概念包括以下要素:
一,該嬰兒在香港出生;
二,該嬰兒是中國公民或具有中國血統;
三,在出生的當日,該嬰兒的父親和母親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社會背景
“雙非嬰兒”,起源於2001年香港終審法院的一項判決,此前香港《入境條例》規定父母雙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時,在香港出生的嬰兒不能享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但2001年同為內地居民的莊豐源夫婦為了兒子的居港權起訴香港政府時,香港終審法院不顧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的司法解釋,僅根據字麵條文裁定“只要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即可以成為香港永久公民。同時裁決書內還否定了當時政府關於“會導致大批人士立即從內地湧入香港”的善意提醒。由於這個裁決,雙非嬰兒的數量在2001年之後不斷增加,從2001年至2011年年底,雙非嬰兒累計的總數超過了17萬。
社會問題
雙非嬰兒首先引發的問題,是嚴重衝擊了香港的醫療體系。很多雙非嬰兒的母親(雙非孕婦)以旅遊或探親的方式進入香港,但不經過正常的產前檢查程式,而是在最後的時刻才到香港醫院的急症室誕下嬰兒,擾亂了香港本身已經負擔不輕的醫療服務。雙非嬰兒的母親之所以這樣做,並非由於讚賞香港的醫療服務,而是純粹為嬰兒謀求香港居留權。這個情況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反感和香港居民對內地居民的敵對意識。
2001年之後,由於有關信息的擴散,為了賺錢而不顧香港社會利益的中介生意的參與以及來港產子的實惠等因素,雙非嬰兒的數字迅速增加,由2000年的不足1000名,到2010年急升至超過32,000名,2011年頭十一個月,雙非嬰兒數量為33409名,遠遠超出了香港醫療體系所能負擔的能力,更會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帶來沉重的壓力。
雙非嬰兒的持續增加還引起其他問題,例如其中不少雙非兒童慢慢到了適齡入學的年紀,很多父母選擇將子女送到香港讀幼稚園。有香港教育界人士擔心,大批雙非兒童返回香港會衝擊香港的教育系統。
根據一項估計,如果20%的雙非嬰兒將來返回香港讀書,香港政府每年需要多支出至少1億港元用於這些兒童的教育費用。一名在香港出生的嬰兒從入讀幼稚園至大學畢業計算,保守估計香港政府需為每名兒童付出115萬港元的學費資助,因此香港當地很多市民呼籲應阻止雙非嬰兒數量的增長。
社會現像
統計處處長歐陽方麗麗指出,人口普查沒有直接反映出“雙非嬰”的資料,但統計處過去一直有到出生註冊處作調查,並發現只有1%雙非嬰會在出生後留港,其餘均會跟隨父母返回內地。
然而,調查卻發現有60%雙非嬰會在21歲或以前返港定居。歐陽方麗麗說:“雙非嬰是否回流,對整體人口結構有深遠影響,政府有關部門亦會作相應政策予以配合。”她表示,統計處將公布2041年的人口推算結果,可進一步了解“雙非嬰”對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的影響。
此外,統計處數字又顯示,全年本港共有95,418名嬰兒出生,當中近4.4萬名嬰兒的母親為內地人,當中6,110名嬰兒的父親為香港永久性居民;35,736名嬰兒的父親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即“雙非嬰”;其餘2,136名嬰兒的父親資料則不詳。數字顯示,香港雙非嬰的出生數目由2001年的620人增至2006年的16,044人,進一步增至35,736人,數目以幾何級數增長。
正反聲音
香港社會也有聲音認為,雙非嬰兒的增多可以紓緩香港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的問題。香港政府在回歸之後的十多年來一直強調社會老齡化,生育率也徘徊在世界最低水平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雙非嬰兒的增多可以改善香港人口結構。